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敏  常超  信栓力 《航空航天医药》2009,20(12):161-161
1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65岁,主因活动时胸闷1个月,加重3 d入院。患者缘于1个月前,每于快步行走时出现胸闷,为胸骨后及剑下如烧灼感。无烧心、反酸、无气喘,无心悸,严重时出汗,休息可好转,最长时可持续10 min,最短为1~2 min。休息时、慢步走无上述不适发生。就诊北京某医院,行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正常。行胃镜检查:贲门胃底炎,胃角溃疡,十二指肠壶腹炎。给以对症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  相似文献   

2.
胃裸区的放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裸区为胃贲门部及胃小弯近侧部分的胃后壁后方与胃膈韧带两腹膜之间无腹膜覆盖区 (nonperitonealizedbarearea)。1941年Congdon等在观察肾前筋膜向上延伸与附着时曾提及胃后壁存在着无腹膜覆盖的裸区 ,这是对胃裸区的最早描述 ,但并未引起重视。近 2 0年来 ,由于其作为一个客观解剖实体的存在以及其特殊的临床意义 ,引起国内外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专家们的注意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区进行了研究。1 胃裸区形成的胚胎发育学基础第 4周胚 ,胃已呈梭形 ,微向背侧弯曲 ;此时肝始基从胃腹系膜内伸入原…  相似文献   

3.
胃憩室内息肉1例报告河北唐山铁路医院放射科张志峰胃憩室少见,X线检查发现率不到1%,而胃憩室内发生息肉则更少见。我们遇到胃憩室内息肉一例,现予以报告。男性,56岁,5年前无明显诱因感上腹痛,进食时自觉不畅,反酸,嗳气,未曾治疗。近一周来上腹痛加重,无...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女,35岁。因上腹部疼痛伴反酸1周就诊。患者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餐前较明显,伴腹胀、反酸、嗳气,进食时加重,无恶心、呕吐,无腹泻、发热。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5年,诊断为慢性胃炎急性发作,给予雷尼替丁、硫糖铝口服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后改为奥美拉唑、快胃片等,效果均不理想,症状时轻时重,持续约6周。2天前,患者进食山楂后上腹部疼痛加重,伴恶心、反酸、上腹部烧灼感,无呕吐。转上级体系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胃角见一1.5cm×1.5cm  相似文献   

5.
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眼震电图示前庭眼动反射正常的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各30例,进行冷热水试验、视动刺激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的胃电图记录,观察比较了其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结果表明:冷热水试验时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的胃电频率和振幅无明显差异;视动刺激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飞行人员的胃电振幅明显低于地勤人员。研究结果提示,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的稳定性通过长期锻炼而获得;视动刺激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的胃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撞击伤后腹腔镜CO2气腹状态下胃血流量的变化及胃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建立肝撞击伤动物模型,按从股动脉抽血量的不同(6、12ml/kg)以及CO2气腹压力的不同(5、10、15mmHg),将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6组(Ⅰ~Ⅵ)。采用彩色微球法检测气腹前、气腹30分钟、气腹2小时以及撤去气腹后30分钟共4个时相点的胃血流量的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取胃黏膜作病理检查。结果当失血达6ml/kg、CO2气腹压力达5mmHg,气腹2小时以及撤去气腹后30分钟的胃血流量较气腹前呈明显下降;当失血达6ml/kg、CO2气腹压力达10mmHg、在气腹30分钟以及气腹2小时时胃血流量呈显著下降(P〈0.05),当撤去气腹后胃血流量逐渐恢复正常。当失血量达6ml/kg和12ml/kg,CO2气腹压力在10mmHg时,虽然气腹30分钟,胃血流量无显著下降(P〉0.05),但6ml/kg组胃血流量在气腹2小时时则显著下降(P〈0.05),撤去气腹后胃血流量逐渐恢复。而当失血达6ml/kg和12ml/kg,CO2气腹压力达15mmHg时,胃血流量在气腹30分钟时即显著下降(P〈0.05)。当失血量相同,在不同的CO2气腹压力下,胃血流量在气腹30分钟时均无显著差别(P〉0.05)。本组胃组织病理学显示,胃缺血后胃黏膜间质呈现明显水肿,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肝撞击伤后,在CO2气腹状态下胃血流量的变化受失血量、气腹压力以及气腹持续时间3因素的影响较大。胃血流量减少均导致各组胃黏膜的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7.
60例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HAE)前由于导管无法超选择插管而行经导管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其中45例用羊毛钢圈栓塞,44例成功:11例以导丝人为损伤血管内膜(导管不能插入)后10例闭塞,另4例导管导丝均不能插入。由于胃十二指肠动脉闭塞,THAE时避免了碘油抗癌药混悬剂或明胶海绵颗粒进入胃十二指肠动脉。所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的病例无直接并发症。因此认为,胃十二指扬动脉栓塞是安全的,对防止肝癌THAE时栓塞剂返流所致的胃十二指肠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眼震电图示前庭眼反射正常的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各30例进行冷热水试验时、视动刺激时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的胃电图记录,对其前庭植物神经反应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冷热水试验时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的胃电频率和振幅无明显差异;视动刺激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飞行人员的胃电振幅明显低于地勤人员。结论认为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的稳定性是可以通过长期锻炼而获得的;视动刺激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的胃电振幅的定量测定可做为飞行人员医学选拔、晕机病的诊断及其矫治效果评定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与胃内pH值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内 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2 2例 ,应用便携式pH及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胃内 2 4h的 pH值及胆红素吸收值。结果发现 ,胆汁反流时 ,胃内pH值与胆红素吸收值无相关性 (r=- 0 0 6 ,P >0 0 5 ) ;胃内pH值增高时 ,胆红素吸收值与 pH值亦无相关性 (r =0 17,P >0 0 5 )。可见 ,胃内 pH值和胆汁反流无关。因此 ,根据胃内 2 4h的pH值监测判断有无胆汁反流是不科学的 ,需监测胃内胆汁吸收值来证实胆汁反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胃癌术后胃瘫是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其诊断标准:①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尤其是固体食物;②胃引流量>800ml/d,并且持续时间>10 d;③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④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  相似文献   

11.
对眼震电图示前庭眼动反射正常的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各30例,进行冷热水试验、视动刺激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的胃电图记录,观察比较了其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结果表明:冷热水试验时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的胃电频率和振幅无明显差异;机动刺激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飞行人员的胃电振幅明显低于地勤人员。研究结果提示,前庭植物神经反应的稳定性可以通过长期锻炼而获得;视动刺激和Coriolis加速度刺激时的胃电振幅的定量测定可作为飞行人员医学选拔、晕机病诊断及其矫治效果评定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特征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2年3月16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但CT检查误诊的胃神经鞘瘤临床资料。结果胃体8例,胃窦部3例,胃底5例,CT主要表现为胃壁起源的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密度均匀肿块,增强扫描呈持续渐进性强化,无明显钙化及液化坏死,病灶直径平均为(5.5±1.9)cm,其中CT检查误诊为恶性胃间质瘤3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癌3例,胃外肿瘤2例,良性胃间质瘤2例,均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为胃神经鞘瘤。结论胃神经鞘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当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质肿块,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略低密度,且无出血坏死和囊变时,应考虑胃神经鞘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患者 男 ,6 3岁。柏油样大便 ,头晕、乏力半月就诊。腹部无肠型及蠕动波 ,无局限性隆起 ,腹软、无触痛 ,未触及包块。  影像学检查 :胃肠钡餐检查提示胃底及后壁上部外压性改变 ,未见溃疡。CT检查 :胃底、胃体后壁上部囊实性肿块 ,壁厚薄不均。增强扫描 :实性囊壁部分有较明显强化 (图 1,2 )。肿块与肝、脾之间间隙消失 ,其交角为锐角 ;与胃底、胃体后壁上部关系密切 ,其交角为钝角。胃周未见其它肿块 ,腹腔动脉周围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CT诊断 :胃壁肿瘤 ,符合胃平滑肌瘤。手术所见 :胃底及胃体后壁肿块 ,局部与肝左叶粘连。行…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 70岁, 因"吞咽困难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 进食干硬食物时加重, 吞咽时伴梗阻感及轻度胸痛, 无胸闷憋气, 无腹痛、腹胀, 无反酸嗳气, 无恶心呕吐。近日吞咽困难加重, 伴轻度后背部疼痛。上消化道钡餐示:食管下段见长径约6.8 cm类椭圆形充盈缺损, 相应管腔呈偏心性狭窄, 对比剂通过较慢, 其上段食管扩张。胸部CT示:食管下段见不规则团块影, 最大截面约3.8 cm×3.7 cm, 其上段食管扩张;胃贲门壁增厚;肝-胃间隙见最大截面约4.0 cm×2.8 cm肿大淋巴结。入院肿瘤标志物检查均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24岁,于2011-02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左上腹囊性占位性病变。CT检查示:左上腹胃、脾、肾间隙可见大小约为5.6 cm×4.4 cm的囊性占位性病变,边缘显示清晰,紧贴胃后壁致胃受压前移,增强后病变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CT考虑囊性良性占位,来源待定,不除外棘球蚴囊肿可能。患者发育良好,营养中等,脉搏72/min,呼吸20/min,血压110/60 mmHg,血样检查均无异常。全麻气管插管成功后行剖腹探查术,可见腹腔无明显积液,胃小弯胃后壁处有一大小直径约6 cm的囊性包块,质软,与周围组织边界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胃癌手术中远近两侧切缘无癌化处理后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择对象共30例,均为收治的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胃癌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时对胃远、近两侧切缘进行无癌化处理,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快速的病理检查时发现,有两例准备进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切缘部分有病变存在,临时改行全胃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又先后进行了5次化疗,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中没有发现有病变存在;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在患者的残胃以及手术的吻合口部位没有发现癌变肿瘤。结论在胃癌手术中进行快速的病理检查,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较为确切、可信的手术切缘无癌化证据,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可避免病变残留,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胃炎动力障碍型、糖尿病、肝硬化患者的胃动力变化。方法 应用导纳胃动图分析仪 ,对 13 1例胃动力障碍患者于空腹和进餐后 ,进行导纳胃动图检查 ,并与 2 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胃动力障碍型患者存在明显胃动力学变化 ,表现为胃动过缓 5 9.5 %,胃动乏力 3 2 .9%;糖尿病患者有明显胃动力紊乱 ,表现为胃动过速 8.3 %、胃动过缓 2 5 .0 %,胃节律紊乱 3 7.5 %,胃动乏力2 9 2 %;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胃动力变化 ,表现为胃动力过缓 5 0 0 %、胃动乏力 3 2 .5 %;且餐后胃动力均无明显变化 ,而正常对照组胃动力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慢性胃炎动力障碍型、糖尿病、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均存在胃动力学变化 ,使用导纳胃动图检查 ,对临床诊治有一定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结肠癌钙化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28岁,住院号:37614。1956年6月入院。主诉:右下腹间歇性钝痛八个月,走路及劳动时为甚。右下腹发现肿块六个月,平卧时肿块上移,站立时下坠。起病后胃纳及大小便如常,一般情况无特殊。体检,发育营养中等,带痛苦病容,全身浅在淋巴结无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能否通过体表胃电活动辩认胃的收缩。方法在狗空腹麻醉状态从静脉灌流红霉素引起胃持续收缩,同时记录体表胃电和收缩变化,分析胃电活动与胃收缩的关系。结果(1)狗基础状态胃电主频率为4.2~5.1/min。(2)静脉灌流红霉素引起胃连续收缩时,体表胃电振幅(主功率)和主功率不稳定系数明显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增加(P<0.01和P<0.05),胃电主频率无明显变化;(3)预先给予阿托品抑制红霉素的胃收缩活动,上述胃电参数明显降低(P<0.01和P<0.05)。(4)将同步记录的胃电波幅和胃收缩波振幅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98,P<0.01)。结论体表胃电活动能够反映胃收缩。胃电图可以作为评价胃动力的重要和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胃肝样腺癌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结合血清AFP水平,两者联合提高对该病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 选取5例经病理学证实胃肝样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检查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原发病灶位置及形态、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标志物水平、预后情况。结果 原发病灶位于胃窦3例,位于贲门-胃体处2例。5例病灶的SUVmax范围为7.58~23.6,平均值13.8±6.4。5例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结论 胃肝样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癌,侵袭性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明确诊断有赖于影像学与病理结合,无肝脏病变时患者血清AFP升高具有重要的诊断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