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们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病变的47例和无并发症的42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及其与急性心脑血管病变的关系.发现合并急性心脑并发症的高血压组血压节律紊乱(夜间血压下降率<10%),检出率(72.3%)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40.5%,P<0.01),且急性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多在上午6时~12时,脑卒中多发生在上午和夜间.表明昼夜血压节律紊乱易诱发急性心脑血管并发症,提示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不仅要降低升高的血压,更要纠正紊乱的血压节律,这对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与季节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2010年在我科就诊符合条件的高血压患者167例,监测其一年四季血压的变化规律,统计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冬季收缩压、舒张压最高,夏季收缩压、舒张压最低。各季节收缩压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舒张压与秋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季节舒张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脑血管事件冬季发病率及夏季发病率比春季发病率及秋季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冬季发病率与夏季发病率比较及春季发病率与秋季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呈季节节律性变化,即冬季血压存在最高峰,夏季血压存在最低谷,春季及秋季血压介于冬季与夏季之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随季节相关极端天气变化而表现出一定规律,冬季为第一发病高峰,夏季为第二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及其对动脉硬化度的影响。方法对115例高血压患者行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78例,非杓型组37例,选取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值评价动脉硬化度。结果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异常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组非杓型血压比例占67%,而对照组仅为6%。脉搏波传导速度高血压组为(1607±311),较对照组(1366±209)明显升高,而高血压组中非杓型组为(1700±302)高于杓型组(1515±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更高的节律异常,血压水平及血压节律是影响动脉硬化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对998例老年原发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MoCA)进行认知功能评价;依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超杓型血压组和反杓型血压组,比较各组认知功能障碍的差异,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非杓型、超杓型、反杓型血压组MoCA评分均小于杓型血压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于杓型血压组,P均<0.05;非杓型及超杓型血压组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减退较杓型血压组更明显(P均<0.05);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24 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较血压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视空间/执行功能、记忆功能和注意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114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小时动态血压和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根据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 :夜间血压下降率 <10 %为非杓型组 ,≥ 10 %为杓型组。并比较昼夜血压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非杓型组24hSBP/DBP、夜间SBP/DBP均显著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 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昼夜血压节律有关 ,2 4h持续血压负荷容易导致和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紊乱与脑血管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紊乱与脑血管损害的关系蔡鑫,宋业年,宋长顺,陈桂华我们采用24小时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改变进行观察,并探讨其与脑血管损害的关系,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992年3月至1993年6月进入CCU病房监测的老年人高血压合...  相似文献   

11.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及偶测血压与高血压预后的关系。  方法 :随访的 12 9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时分别测量基础状态下动态血压及诊室血压 ,并根据白昼舒张压水平分为高、中、低、3组 (HL组 36例、ML组 5 1例、L L组 42例 ) ,然后在平均 38个月随访观察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  结果 :12 9例中发生心、脑、肾各类事件者 2 2例。单因素分析表明事件患者各项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非事件患者(P<0 .0 5~ 0 .0 1) ,而两者诊室血压间无显著差异 (P>0 .0 5 )。L L、ML、HL 3组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例 / 10 0人年、5 .1例 / 10 0人年及 9.5例 / 10 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 :收缩压节律、夜间收缩压水平及总胆固醇水平为高血压患者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别为 RR=3.0 5、RR=1.2 7、RR=1.48(P<0 .0 5~ 0 .0 1)。  结论 :动态血压在判断高血压预后方面较诊室血压更具有临床意义 ,较高的动态血压水平 (白昼舒张压水平 )提示不良的预后 ,收缩压节律、夜间收缩压水平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肾脏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与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心内科、神经科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238例资料,统计脑出血(CH)、脑梗死(CI)、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及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CI94例(39.5%);CH52例(21.8%);HF46例(19.3%);SAH、AMI分别30例(12.6%),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SBP、DBP、PP水平密切相关。当SBP≥160mmHg,CH、SAH病例占90%以上;CI、HF病例占70%;AMI占50%。DBP≥90mmHg,CH病例占90%以上;HF、AMI病例占85%以上;SAH病例占80%;CI病例占75%以上。PP>40mm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第三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SBP、DBP、PP密切相关。SBP≥160mmHg,DBP≥90mmHg,PP>40mm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后动态血压及血压节律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124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每片含厄贝沙坦150mg及氢氯噻嗪12.5mg)控制血压,目标血压值为〈130/85mmHg(1mmHg=0.133kPa),根据血压达标情况增加药物剂量,观察时间为14~16d。记录血压达标患者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达标所需时间。结果治疗后共70例患者血压达标,血压达标患者24h收缩压(SBP),24h舒张压(DBP),昼间平均SBP,昼间平均DBP,夜间平均SBP,夜间平均DBP及脉压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血压达标患者的血压节律构成比发生变化,正常血压节律患者的比例由治疗前52.8%增加至治疗后的81.4%,治疗前后血压节律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患者中血压节律正常者与血压节律异常者血压达标所需天数分别为[(7.70±2.20)dvs.(9.21±2.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同时,改善了血压达标患者的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择心衰患者104例(心衰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衰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衰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18例(17.3%),昼夜节律消失86例(82.7%),其中节律倒置38例(44.2%);对照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43例(52.4%),昼夜节律消失39例(47.6%),其中血压昼夜节律倒置10例(25.6%)。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低于Ⅲ级、Ⅳ级患者(70.6%vs 85.7%vs 91.4%,P<0.05)。结论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加,但与心脏病病因无关。  相似文献   

16.
该文观察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104例(心力衰竭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力衰竭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心力衰竭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18例(17.3%),昼夜节律消失86例(82.7%),其中节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致的疾病,高盐摄入是高血压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而种族和个体间对盐负荷或限盐却呈现不同的血压反应,即存在盐敏感性(salt sensitivity)。盐敏感性概述20世纪70年代末,在Dahl成功培育出盐敏感大鼠的基础上,Luft和Kawasaki分别采用急性和慢性盐负荷试验对人群进行干预后提出血压盐敏感性的概念,这是指相对高盐摄入所呈现的一种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其与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共238例,计算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梗死(CI)、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 CI 94例(39.5%);CH 52例(21.8%);HF 46例(19.3%);SAH、AMI分别为30例(12.6%)和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随SBP、DBP、PP水平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 mm Hg,CH、SAH占同组病例90%以上,CI、HF占70%,AMI占50%.DBP≥90 mm Hg,CH、HF占同组病例90%以上,SAH占80%,CI、AMI占75%以上.PP>40 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同组病例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居第3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着SBP、DBP、PP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 mm Hg,DBP≥90 mm Hg,PP≥40 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小玲 《高血压杂志》2005,13(9):580-5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其与不同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单纯并发心脑血管事件住院病例共238例,计算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梗死(CI)、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HF)、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率以及其在不同SBP、DBP、PP水平的发生率。结果CI94例(39·5%);CH52例(21·8%);HF46例(19·3%);SAH、AMI分别为30例(12·6%)和16例(6·7%)。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随SBP、DBP、PP水平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mm Hg,CH、SAH占同组病例90%以上,CI、HF占70%,AMI占50%。DBP≥90mm Hg,CH、HF占同组病例90%以上,SAH占80%,CI、AMI占75%以上。PP>40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占同组病例90%以上。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CI最高,CH次之,HF居第3位。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随着SBP、DBP、PP的增高(大)而增高。SBP≥160mm Hg,DBP≥90mm Hg,PP≥40mm Hg,各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降压治疗后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选取215例正在联合服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且诊室血压达到降压标准,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MP)。根据患者服用药物情况分为A组77例[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B组85例[CCB+β受体阻滞剂治疗]、C组53例[CCB+ARB+β受体阻滞剂治疗],计算各组患者血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患者24 h收缩压(24hSBP)、白天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均显著低于A组及B组,A组、C组患者24 h舒张压(24hDBP)、白天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均显著低于B组,C组夜间平均心率(nHR)低于A组,以上指标相应组间比较,P均<0.05。全部患者24 h血压节律中杓型23例(10.7%),非杓型101例(47.0%),反杓型85例(39.5%),超杓型6例(2.8%)。A、B组清晨血压升高的发生率较C组升高(35.1%、27.1%vs 11.3%,P均<0.05)。结论使用联合降压后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血压存在不同的节律变化和峰值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