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P2 1WAF I和PCNA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 5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及2 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2 1WAFI和PCNA蛋白进行检则。结果 4 5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织中P2 1WAF I阳性表达率为6 6 .7% (30 / 4 5 ) ,而正常皮肤组织中P2 1WAFI蛋白的表达率为2 0 .0 % (4/ 2 0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 ;PCNA蛋白在脂溢性角化病皮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 8.9% (31/ 4 5 ) ,而正常组织中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 0 .0 % (12 / 2 0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 .0 5 ) ;P2 1W AF I蛋白和PCNA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均不明显(P>0 .0 5 )。结论 P2 1WAFI和PCNA与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肿瘤细胞PCNA和Ki-67抗原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 (PCNA)、Ki-67增殖抗原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关系 ,并探讨它们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MT法对 76例甲状腺肿瘤细胞的PCNA和Ki-67进行检测。结果  3 9例甲状腺腺瘤PCNA指数和Ki-67指数分别为 0 16± 0 0 9( 3 9/ 3 9) ,1 49± 1 15 ( 3 9/ 3 9) ;3 7例甲状腺腺癌PCNA指数和Ki -67指数分别为 0 43± 0 3 1( 3 7/ 3 7) ,2 13± 1 5 2 ( 3 7/ 3 7) ,PCNA指数和Ki-67指数在腺瘤组和腺癌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CNA指数和Ki -67指数呈正相关 (rs =0 2 61,P <0 0 5 )。结论 PCNA指数可作为鉴别非嗜酸性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 ,可能对甲状腺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意义 ;Ki-67指数可作为滤泡性腺瘤和滤泡性腺癌鉴别诊断的依据。甲状腺乳头状腺瘤可能具有恶性潜能。高增殖是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nm2 3-H1的表达及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80例大肠正常黏膜、腺瘤及癌中nm2 3-H1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肠癌组织中nm2 3-H1阳性表达率为6 6 7% ;nm2 3-H1表达在正常黏膜、腺瘤及大肠癌各组间虽呈下降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5 )。结论 nm2 3-H1可能在大肠癌的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nm2 3-H1基因的低表达与大肠癌发生有关 ,并可能与癌的进展、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整合素αvβ6mRNA和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对 5例正常卵巢组织 ,1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 ,35例卵巢恶性上皮性癌 ,(其中 11例卵巢恶性上皮性癌同时取转移病灶组织 ) ,行整合素αvβ6mRNA及蛋白的定量和定位分析。 结果 整合素αvβ6基因及蛋白在正常及良性卵巢上皮肿瘤组织中不表达 ,而在恶性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出现表达 ;Ⅲ、Ⅳ期恶性上皮性卵巢癌中αvβ6mRNA表达量为 (0 735± 0 115 ) μg/ml,显著高于Ⅰ、Ⅱ期(0 5 34± 0 0 6 2 ) μg/ml;蛋白强阳性染色Ⅲ、Ⅳ期占 77 8% (2 1/ 2 7) ,显著高于Ⅰ、Ⅱ期 37 5 %(3/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病情有进展患者 ,αvβ6mRNA表达量为 (0 72 6± 0 12 1) μg/ml,显著高于病情无进展患者 (0 5 6 5± 0 0 98) μg/ml;病情有进展患者蛋白强阳性染色占 94 7% (18/19) ,而病情无进展者仅占 37 5 % (6 / 16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整合素αvβ6mRNA表达量分别为 (0 74 2± 0 0 19) μg/ml和 (0 75 1± 0 0 93) μg/ml;蛋白强阳性染色分别为4 5 5 % (5 / 11)和 5 4 5 % (6 / 11)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胃腺癌及配对淋巴结转移灶中上皮性钙粘素 (E -cd)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2 0例正常胃黏膜、2 0例异型增生、1 0 9例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E -cd和PCNA表达。结果 E -cd和PCNA在异型增生、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灶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5 % (1 7/2 0 )、40 .37% (44/1 0 9)、2 3 .85 % (2 6/1 0 9)和 2 5 % (5/2 0 )、74.31 % (81 /1 0 9)及 77.98% (85/1 0 9)三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1 )。E -cd和PCNA表达与胃腺癌Lauren分型和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E -cd和PCNA可反映胃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是预测患者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20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分析,提高了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认识.方法能过回顾2003~2005年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20例病例分析,以胃最常见免疫组化CD34大多阳性;恶性占33.3%形态良性者也有转移的可能.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肿瘤,形态良性者也有恶性潜能,目前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及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方法]针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分析.[结果]经检查,45例患者CD117蛋白阳性率100.0%,CD34蛋白阳性率63.6%,S-100蛋白阳性率占13.6%.所有患者均接受放疗或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肿瘤最大径中位数为6.0 cm,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无患者死亡,有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突发细菌性腹膜炎,经治疗后好转.1例小肠间质瘤术后切口裂开,经切口减张缝合后治愈,其余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末后1年内,3例姑息性减瘤手术患者死亡.对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随访30例,随访2~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复发和转移的11例,基本复发和转移时间都在术后4~18个月内,对复发和转移患者接受再手术后,其中3例发生肝转移的患者实行肝叶切除手术,2例复发和转移患者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转移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手术方武并无与患者的生存相关.对45例患者肿瘤进行生物学行为的分级情况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同的侵袭危险性组所生存的差异存在不同.本组45例患者的恶性程度、发病部位都与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科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首选方法,要确诊必须依靠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例特征,并判断影响外科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A12 5在恶性及结核性胸水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放免法测定 75例恶性及结核性胸水患者的血清、胸水中CA12 5水平。结果 :CA12 5 >5 0 0kU/L者 ,恶性组血清中为 15 9% (7/ 44例 ) ,胸水中为 2 5 %(11/ 44例 ) ;结核组血清中 9 7% (3/ 31例 ) ,胸水中 16 1% (5 / 31例 )。经u检验两组中CA12 5 >5 0 0kU/L的阳性率在血清及胸水中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CA12 5 <5 0 0kU/L者 ,恶性组血清中为 (181.2± 145 .6 )kU/L ,胸水中为 (2 73.6± 148.2 )kU/L ;结核血清中为 (146 .7± 90 .5 )kU/L ,胸水中 (32 0 .2± 15 1.8)kU/L。经t检验两组血清及胸水中CA12 5 <5 0 0kU/L水平时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CA12 5水平不论血清还是胸水中 ,恶性组和结核组均无明显差异。单项CA12 5在鉴别恶性与结核性胸水中无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煤工尘肺并发肺癌患者C-erbB-2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C erbB 2癌基因在煤工尘肺并发肺癌患者的表达与单纯肺癌患者的差异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 32例煤工尘肺并发肺癌者及 30例单纯肺癌者的C erbB 2表达。结果 煤工尘肺肺癌组患者C erbB 2阳性表达率为 5 3.13% ,单纯肺癌组患者C erbB 2阳性表达率为 2 6 .6 7%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两组中有淋巴结转移者C erbB 2阳性表达率 (尘肺组 70 .5 9%、单纯肺癌组 5 0 .0 0 % )与无淋巴结转移者 (尘肺组 33.33%、单纯肺癌组 11.11% )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C erbB 2阳性表达者预后差 ,与病理组织学类型无关。结论 C erbB 2是煤工尘肺并发肺癌的重要的调控基因之一 ,可作为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VEGF和nm23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肝细胞癌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VEGF和nm2 3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肝细胞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5 6例HCC中VEGF、nm2 3和CD3 4蛋白的表达。结果  5 6例HCC中 ,有转移病例的VEGF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1) ;而nm2 3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无转移者 (P <0 0 1) ;VEGF与nm2 3蛋白的表达强度呈明显负相关 (r =-0 64 98)。在HCC组织中MV密度随VEGF表达增强而增高 ,并呈正相关 (r =0 63 2 4) ;有转移的HCC患者其癌组织中MV密度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P <0 0 1)。结论 提示VEGF的过表达和nm2 3的低表达或无表达均可能促进HCC转移的发生 ,检测VEGF和nm2 3蛋白表达及MV密度值有望作为判断HC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P73蛋白、P21WAF1/CIP1蛋白与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为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包括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Eli Visionplus免疫组化研究4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15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7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P73蛋白、P21WAF1/CIP1蛋白与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上皮性卵巢癌病理学分级及临床分期增高,①P73蛋白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与上皮性卵巢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21WAF1/CIP1蛋白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与上皮性卵巢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CNA蛋白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与上皮性卵巢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P73蛋白、PCNA蛋白表达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阳性率升高,并随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②P21WAF1/CIP1蛋白表达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阳性率降低,并随恶性程度增高而降低,与P7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PCNA、HSP70在胸腺瘤细胞及正常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20例恶性胸腺瘤、18例良性胸腺瘤及12例正常胸腺组织细胞中PCNA、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20例恶性胸腺瘤中PCNA、HSP7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80.0%(1620)、75.0%(1520);18例良性胸腺瘤中PCNA、HSP7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8.9%(718)、27.8%(518);12例正常胸腺组织细胞中分别为8.3%(112)、0(012),PCNA蛋白及HSP70蛋白的表达在良、恶性胸腺瘤和正常胸腺组织三者之间差异都有显著性(P<0.001),且在良、恶性胸腺瘤之间相比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0.05)。但良性胸腺瘤和正常胸腺组织相比,PCNA及HSP70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检测HSP70与PCNA在胸腺瘤的表达水平,可以判断胸腺瘤的良、恶性,为术后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m23和CD44v6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20例黑色素细胞痣中nm23和CD44v6表达情况。结果nm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恶性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痣分别为40.0%和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和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期≥3年的阳性表达率为64.0%,生存期<3年的阳性表达率为2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在恶性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痣分别为67.7%和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和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和5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3年生存率情况无关。结论nm23蛋白高表达可在抑制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CD44v6蛋白高表达则可促进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检测恶性黑色素瘤nm23和CD44v6基因蛋白的表达可作为临床预测转移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FN2和nm23在不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FN2和nm23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卵巢肿瘤、恶性卵巢癌组的表达情况。结果:①MFN2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浆,呈棕黄色颗粒,在恶性卵巢癌组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②nm23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基质中,为棕黄色细颗粒,在恶性卵巢癌组表达率呈上升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MFN2和nm23在恶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nm23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78例乳腺癌PCNA和nm2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CNA阳性率37.4%(104/278),nm23阳性率59.7%(166/278).PCNA和nm23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类型、发病年龄、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PCNA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nm23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5年生存率呈正相关(P<0.01);PCNA表达和nm23表达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CNA和nm23表达可成为乳腺癌患者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之间的关系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制定和预测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TRAP-PCR-ELISA)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对80例乳腺癌组织、36例乳腺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的端粒酶活性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进行检测。结果(1)80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36例乳腺癌相应癌旁组织标本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0%和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与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0例乳腺癌组织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为63.75%;乳腺癌有淋巴结转移组PCNA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且呈正相关(P〈0.01),即淋巴结转移程度越低。PCNA阳性表达率亦越低。(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具有一致性(P〈0.01)。且呈正相关(P〈0.01),一致率为86.25%。结论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具有一致性,端粒酶活性与PCNA联合检测,可为乳腺癌术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测预后提供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ER/PR)、微血管密度(MVD)、癌基因(Neu)、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多药耐药基因(MDR)的表达有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乳腺癌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分别检测经新辅助化疗前后同一乳腺癌患者ER/PR、MVD、Neu、PCNA、MDR的表达,观察化疗后腋窝淋巴结(ALN)的情况;同期设未行化疗的乳腺癌40例作为对照。结果化疗前后ER/PR及PCNA的阳性表达有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O.05);化疗前后MVD计数有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化疗前后Neu、P—gP、GST-π阳性表达有部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ALN转移观察组为40%(18/45),对照组为58%(23/40),有统计学差异(P〈O.05)。新辅助化疗前PR与PCNA、P—gP间有显著负相关性,PCNA与P—gP间有显著相关性;化疗后P—gP与Neu、PCNA、GST-π有非常显著相关性;化疗前后ER与PR、Neu与P—gP、P—gP与GST-π间存在有非常显著相关性。结论新辅助化疗可降低ER、PR的表达,乳腺癌患者手术后内分泌治疗与否应根据患者化疗前的受体表达情况来决定。新辅助化疗后MVD的计数及PCNA的表达的减少可能是乳腺癌术后复发减少的因素之一。新辅助化疗方案AC或TA治疗二个疗程后未见Neu表达的改变,也未见耐药性的改变,但可降低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患者ER/PR、MVD、Neu、PCNA、P—gP及GST-π之间的关系部分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CNA、COX-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环氧合酶-2(COX-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色观察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胃癌中PCNA、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标本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胃癌、慢性胃炎和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组织中HP感染率分别为:84.5%、42.9%、66.7%;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86.2%、47.6%、72.2%;COX一2阳性表达率为84.5%、28.6%、72.2%。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组PCNA、COX-2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组,胃癌组有显著差异(Fisher’s ExaCt Test:前者P=0.000,后者P=-0.025)。胃癌中HP感染与PCNA与CO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521。P=0.000及r=0.342,P=0.009)。结论:胃癌组织中PCNA与COX-2蛋白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纪静  赵鹏  黄葆华 《卫生研究》2008,37(4):479-482
目的探讨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met蛋白表达以及c-met基因异常扩增在胃癌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抗原热修复技术分别检测58例胃癌和相应癌旁组织中c-met及PCNA蛋白的表达;半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c-met基因的扩增。结果58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均检测到c-met基因扩增,阳性率为100%,两组间c-met基因的扩增水平差异有显著性(t=9.455,P<0.01)。胃癌组c-met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7.24%(39/58),癌旁组织组c-met蛋白均为阴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58.75,P<0.001)。58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PCNA标记指数(PCNALI)分别为49.3768±12.1823和14.8390±7.184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t=8.805,P<0.01)。胃癌组织中c-met基因的表达和扩增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等方面均无显著相关性。39例c-met阳性胃癌组织和19例c-met阳性胃癌组织中PCNA标记指数LI分别为48.321±7.296和30.109±5.728,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间PCNAL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c-met基因的异常扩增和c-met及PCNA蛋白的过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