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分离纯化了正常大白鼠肝脏和癌前病变大白鼠肝脏组织线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对其部分性质进行了探讨。经O-(二乙胺基乙基)-纤维素、羟基磷灰石,羧甲基-琼脂糖6B(CM-Sapharose 6B)柱层析以及等电聚焦电泳法,从正常肝组织和癌前病变肝组织中,分离纯化了两种不同性质的GST,暂命名为线粒体GST_1和线粒体GST_2。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和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的线粒体GST_1的分子量约为23000,等电点为6.2,线粒体CST_2的分子量约为45000,等电点为9.1。在正常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中CST同工酶无质上的差异。但是,线粒体GST_1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活性明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 DE_(52)-纤维素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及 GSH-Sepharose-4B 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了正常大鼠肝脏和癌前病变肝脏微粒体 GST,得到了三个微粒体 GST 同工酶组分,分别命名为A_1,A_2,A_3.用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其亚基分子量分别为25000D,26000D,43000D.以 CDNB 为底物按 Habig 方法测定 GST 活性,发现大鼠肝脏癌前病变微粒体同工酶 A_1和 A_2的活性显著增高,而同工酶 A_3在正常和癌前病变大鼠之间无显著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肝脏癌前病变组织的微粒体 GST 同工酶组分中 A_1和 A_2显著增高,可作为肝脏癌前病变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在大鼠 AH-66移植性肝癌生长过程中,宿主肝脏微粒体、胞浆和血清中谷胱甘肽 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及 T-谷氨酰转肽酶(T-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活性的变化。在移植 AH-66的大鼠肝微粒体中,以1,2-二氯-4-硝基苯(1,2-Dichloro-4-nitrobenzene,DCNB)为底物的 B 组 GST 及 T-GT 活性显著增高;然而,以1-氯-2,4-二硝基苯(1-Chloro-2,4-dinitrobenzene,CDNB)为底物的 A-C 组GST 活性无显著变化。虽然胞浆中 GST 活性变化较小,但是血清中 GST 和γ-GT活性随肿瘤生长呈直线型上升。肝微粒体 GST 可做为移植性肿瘤较敏感的标志酶。 相似文献
4.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组织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GST-PmRNA主要在癌前病变肝组织中的变异灶及灶外卵圆形细胞内表达,且在变异灶间或和同一灶内阳性细胞间表达程度不尽一致,而正常肝、再生肝组织中未见其表达。提示在分子水平上变异灶细胞及卵圆型细胞可能成为实验性肝癌的癌前期细胞 相似文献
5.
甲基毒死蜱对大鼠肝脏微粒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甲基毒死蜱对雄性大鼠肝微粒体酶的影响,结果发现甲基毒死蜱在体内能降低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活力,诱导微粒谷胱甘转移酶活力增加。体外试验透明:甲基毒死蜱对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有直接抑制作用,且存在浓度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7.
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简易制备法对活性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大鼠肝微粒体简易制备法对微粒体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m GST)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聚乙二醇 6 0 0 0 (PEG 6 0 0 0 )法和钙沉淀法制备大鼠肝微粒体 ,并与巯基烷化剂 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 (NEM)共孵育 ,分别测定不同制备法所获 m GST活性。结果 :PEG 6 0 0 0法和钙沉淀法制备的肝微粒体 ,其 m GST活性分别为0 .15 ,0 .0 8μmol· min- 1 · ml- 1 ;NEM可使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至 1.797和 2 .375倍 (P<0 .0 0 1) ;洗涤纯化后 ,分别增加至 NEM活化前的 2 .35 0和 4 .12 7倍 (P<0 .0 0 1) ;其中 NEM与微粒体共孵育最适浓度为 5~ 10 mmol/ L ,最佳激活时间为 1~ 2 min。结论 :经 PEG 6 0 0 0法和钙沉淀法高速离心制备的微粒体 ,分离制备时间短 ,方法简单易行 ;钙沉淀法制备的 m GST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基于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CHB)激活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1(microso-mal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1,mGST1)可显著加快催化CHB-GSH结合效应,探讨大鼠mGST1激活对CHB致不同来源肿瘤细胞株毒性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肝脏,制备微粒体,去除胞浆GST的污染,获得纯化mGST1并测其活性。分别设CHB组,CHB GSH对照组以及CHB GSH mGST1组。分别与PC-3、K562、HepG2和P388D1细胞株培养24h、48h、72h后,以IC50作为细胞损伤指标;作用8h后以JC-1染色评价线粒体膜电位(ΔΨm)改变作为损伤早期指标;作用48h以后以AO/EB染色差异作为细胞核损伤后期指标。结果:在mGST1存在环境下,24h、48h、72h PC-3、K562、HepG2和P388D1细胞株IC50均有显著增加。72h CHB GSH对照组PC-3、K562、HepG2和P388D1细胞株的IC50分别为(6.13±2.42)μmol/L、(3.77±0.95)μmol/L、(5.36±3.06)μmol/L和(9.42±1.77)μmol/L;CHB GSH mGST1组显著高于CHB GSH对照组,相应IC50(15.01±3.47)μmol/L(P<0.001)、(8.33±1.72)μmol/L(P<0.001),(26.74±5.45)μmol/L(P<0.001)和(16.93±0.85)μmol/L(P<0.001)。并伴有线粒体ΔΨm降低和核损伤减轻,呈明显的时效关系。结论:mGST1在富含GSH溶液中,可显著降低CHB对上述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组织中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P)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GSP-PmRNA主要在癌前病变肝组织中的变异灶及灶外卵圆形细胞内表达,且在变异灶间或同一灶内阳性细胞间表达程度不尽一致,而正常肝,再生肝组织中未见其表达,提示在分子水平上变异灶细胞及卵圆形细胞可能成为实验性肝癌的癌前期细胞。 相似文献
11.
12.
对43例肝细胞癌、5例胆管细胞癌、4例混合型肝癌,共52例肝癌和17例正常肝标本用抗GST-π抗体的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GST-π活性。17例正常肝组织全部呈GST-π阴性。52例肝癌GST-π阳性率为88.5%(46/52),其中肝细胞癌GST-π阳性率为86.0%(37/43),5例胆管细胞癌和4例混合性肝癌均呈阳性。从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与GST-π阳性表达率的关系来看,分化型肝细胞癌阳性率为90.9%(10/11),低分化型为85.7%(24/28),未分化型为75.0%(3/4)。可见,GST-π可作人肝癌的标志酶,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了一项新的酶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成年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I/R组和GSH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建立70%大鼠肝IR损伤模型,肝脏缺血时间为60 min。GSH组于缺血前5 min经大鼠股静脉注射5mg/kg的GSH。再灌注24h后通过血清学和组织学指标观察肝损伤情况,TUNEL染色评价肝细胞凋亡。比较各组组织GSH/GSSG率,检测各组肝细胞线粒体钙容纳力(CRC)。结果 与I/R组比较,再灌注后GSH组血清AST和ALT均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24 h,与I/R组比较, GSH组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凋亡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同时,肝组织GSH/GSSG比值明显增加(P<0.05);再灌注后24 h,与I/R组比较,GSH组肝细胞线粒体钙容纳力明显增加。结论 GSH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肝脏I/R损伤,该作用可能与减少氧化应激,从而抑制mPTP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研究了草甘膦对大鼠肝微粒体酶、脂质过氧化作用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影响。体内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能显著诱导增加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含量,与对照组比较[x±s(下同)分别为(0.68±0.12)、(0.59±0.09)μmol/g]具有显著意义(P<0.05)。并且可使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1281.5±74.0)、(1178.9±22.0)μg/g]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体外试验结果表明:草甘膦在10(-8)~10(-4)mol/L浓度范围内对细胞色素P(450)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在10(-7)~10(-4)mol/L时可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且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研究70例良、恶性乳腺病变基底膜层粘蛋白(Laminin,LN)的分布;通过对连续切片进行偶氮荧光桃红染色,观察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肌上皮细胞的改变及其与LN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正常乳腺组织基底膜呈连续线状,肌上皮细胞为不连续单层环绕腺泡及导管。乳腺良性病变及原位癌未发生浸润时基底膜完整,肌上皮细胞增生。在浸润乳腺癌中基底膜缺损,缺损程度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各型乳腺癌中均见到癌性肌上皮细胞。在癌性肌上皮细胞附近以及两例恶性肌上皮瘤中基底膜减少或缺失。本研究表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基底膜的分布有助于区别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人类肌上皮细胞参与基底膜的合成,当肌上皮细胞发生恶变时,其产生基底膜的功能下降,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7.
卡介苗和脂多糖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时血清GST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复合因素所致免疫性肝损伤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用卡介苗(BCG)和脂多糖(LPS)经尾静脉注射制造小鼠肝损伤模型,在不同时点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GST活性,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并分析血清ALT、肝组织学改变与血清GST间的相关性。结果:LPS注射4h后,血清GST和ALT活性均开始显著性升高,血清GST于6h达高峰,10h恢复正常,血清ALT活性于8h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15h仍高于正常。血清GST与ALT活性变化呈正相关,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无相关关系。结论:BCG和LPS导致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中,血清CST是反映肝功能变化的良好生化指标,较血清ALT灵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