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侧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一种足内侧复合组织瓣.方法:利用4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察足内侧区动脉来源、口径、走行、分支及分布情况;3侧新鲜足标本观测复合瓣的大小及摹拟转位手术.结果: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及足底内侧动脉深、浅支在走行中分别发出若干皮支、肌支和骨膜支供血足底内侧区诸结构,且相互间形成广泛、恒定的吻合,连同其相伴的静脉和神经共同形成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结论:带血管蒂的足内侧复合组织瓣可转位一期修复踝足部的复合组织缺损,该瓣血管多元化,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手术简便安全,可一期同时修复多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治疗距骨颈骨折、距骨体缺血性坏死和踝、足部其他骨质病损提供系列术式。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供养骰骨、内侧楔骨和舟骨的主要血管,设计了上述三种带血管蒂的跗骨瓣移位术,以修复踝、足骨质病损。临床应用49例。结果:43例经1年至9年随访,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上述三种跗骨瓣均具有血管蒂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和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可据病损不同性质与部位选用之。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 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 ,并在 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结果 :旋肱前动脉主干行经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深面 ,绕肱骨外科颈外进至结节间沟外侧缘处分出升支和降支 ,升支上行分布于肱骨头及小结节部 ,降支有 2条分别沿胸大肌止腱内、外侧紧贴骨膜下行 ,为内侧降支和外侧降支。肱动脉肌间隙支自肱动脉发出后向外上走行至三角肌止端内侧发一升支即直接骨膜支上行连接旋肱前动脉的内侧降支。结论 :以旋肱前动脉内侧降支和肱动脉肌间隙支为蒂的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可用于修复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肱骨上、中段骨不连、骨缺损。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植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带血管蒂肱骨中段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8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对肱骨中段前内侧面和部分前外侧面骨膜血管的来源,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进行观测,并在4侧标本上摹拟手术实验。  相似文献   

6.
足底内侧皮瓣和足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42侧成年标本上解剖观察了足底内侧血管及其主要分支。结果表明足底内侧动脉可作为足底内侧和足内侧联合皮瓣的血管蒂;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可作为足底内侧皮瓣的轴心血管;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作为足内侧皮瓣的轴心血管。  相似文献   

7.
以内踝前或跗内侧血管为蒂第一楔骨瓣转位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3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第一楔骨动脉的来源、走行、分支和分布.内踝前动脉和跗内侧动脉恒定地紧邻胫骨前肌腱两侧走行,分别发2~6支和2~9支外径0.2~0.8mm的骨膜支至第一楔骨背内侧面.以内踝前血管或跗内侧血管为蒂可截取约1.5×1.0×0.5cm大小的骨瓣,经摹拟手术和临床应用,证实是修复距骨颈骨折、距骨体缺血性坏死以及踝足部诸关节植骨融合的一种简易可行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 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 ,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 ,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 :内侧支长 (2 .6± 0 .2 )cm ,外径 (1.0± 0 .1)mm ;伴行静脉 1条占 75 % ,外径 (1.3± 0 .3)mm ,伴行静脉 2条者占 2 5 % ,外径 (0 .9± 0 .2 )mm ;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 :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 ;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 ;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 ;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9.
肩胛下血管蒂组织瓣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肩钾下血管蒂组织瓣的血供解剖 ,解决肩钾下血管蒂的联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 6具新鲜尸体标本 ,从肩胛下血管起始处灌注中华墨汁 ,观察皮肤着色范围 ,于背阔肌上缘、前缘、肩胛岗、腋前线和髂嵴平面分别切取组织块做连续切片 ,应用Luzex F图像分析仪 ,观察皮瓣间微血管构筑。结果 肩胛皮瓣、背阔肌肌皮瓣、侧胸皮瓣间存在非常丰富的血管吻合网。临床上以肩胛下动静脉为血管蒂 ,包含肩胛皮瓣、背阔肌肌皮瓣、侧胸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软组织缺损 ,吻合血管移植 6例 ,轴型皮瓣移植 5 0例 ,均获成功。结论 肩胛下血管蒂联合组织瓣是一个理想的供区 ,可用于移植修复大范围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带血管蒂趾短伸肌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动脉灌注,对142侧成人下肢标本(新鲜50侧,已固定92侧)趾短伸肌的血液供应进行了研究。趾短伸肌的血供主要来自跗外侧动、静脉,其次来自腓动脉穿支的降支和外踝前动脉的吻合干──外侧动脉弓,此外来自足背动脉网的吻合支。带血管蒂趾短伸肌瓣血管丰富,活动度大,可移位修复外踝、踝部和小腿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以跖底内侧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足底及近端足背不同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损,皮瓣的长度5.5~9.0cm,宽度4.0~6.5cm。结果:1988年8月~2000年8月我科临床应用跖底内侧岛状皮瓣成功地修复足跟及足背创面22例,随访1~12年,足部功能及外形皆获得了满意地恢复。结论:跖底内侧岛状皮瓣角质层厚,跖腱膜内的纤维脂肪垫可以减缓震荡并提供稳定的负重结构,一期手术即可完成足跟、足弓背侧组织缺损的修复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带血管蒂髂骨(膜)瓣转位修复腰椎峡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骶外侧血管上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骶外侧动脉上支经第1骶前孔出骶后孔,终末支行向外上,沿髂后上棘走行并分出髂骨膜支。骶外侧动脉上支外径1.2±0.3mm,髂骨膜支外径0.4±0.2mm,长度1.5±0.6mm;第5腰动脉背侧支穿经第4、5腰椎横突间浅出,发出吻合支向下行经肌间隔与骶外侧动脉上支吻合,外径0.5±0.2mm,长度2.5±0.9cm。结论:以骶外侧血管上支为蒂髂骨(膜)瓣转位可用于修复腰椎峡部骨缺损、骨不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锁骨肩峰端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肩胛上血管肩峰支的走行、分支及分布;1 侧标本上摹拟手术设计。结果:肩峰支自肩胛上动脉发出后,向外走行于斜方肌、冈上肌之间,穿斜方肌在肩峰处的附着点达肩峰,并与胸肩峰动脉的肩峰支吻合构成肩峰动脉网。其长度为4.6±1.1cm,外径1.7±0.4mm。其主要分支肩胛冈支外径0.8±0.1mm,长度2.0±0.5cm。结论:可以肩峰支为蒂设计切取肩胛冈骨瓣移位修复锁骨肩峰端骨不连。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标本解剖观测,为腕背支骨膜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50侧成尸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设计腕背支及其分支为蒂骨膜瓣移位术。结果:①骨间前动脉的腕背支距桡骨茎突上方60±1.0cm处,贴骨间膜背份下行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腕背支相吻合。腕背支近端两侧分出尺、桡侧骨皮支,二降支循尺、桡骨背份走行,并分出骨膜支分布;②临床应用15例,术后3~5个月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结论: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可用于舟、月骨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前臂内侧皮神经近侧的血供来源于尺侧返动脉混合肌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8mm,穿出筋膜前长度为1.1cm;中段主要来自尺动脉近中段和远中段的粗大皮支,起始处外径均为0.7mm,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1.0cm;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mm,穿出深筋膜前长为2.6cm。其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皮(穿)支及神经内血管广泛吻合组成了皮神经血管轴。结论:可设计成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筋膜皮瓣,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腿筋膜皮瓣转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小腿及邻近部位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大小、形状及小腿区域组织可利用情况,分别选择设计相应类型的小腿筋膜皮瓣修复49例缺损创面,采用小腿内侧筋膜皮瓣11例,其中1例带肌瓣;小腿外侧筋膜皮瓣32例,其中1例带肌瓣,2例远端去表皮真皮筋膜瓣;小腿后侧筋膜皮瓣6例.采用近端蒂顺行转移5例,远端蒂逆行转移44例; 3例经皮下隧道转移,46例经明道转移.创面4cm×6cm~9cm×17cm,切取小腿筋膜皮瓣5cm×7cm~11cm×19cm.结果:术后47例皮瓣Ⅰ期愈合;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后Ⅱ期愈合.术后46例获得随访1~40个月,皮瓣外观平整,质地柔软,感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遵循小腿筋膜皮瓣血供的营养血管链设计应用相应类型的筋膜皮瓣,不仅利于皮瓣的切取和成活,而且修复后外观和感觉满意,有益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臂后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尸体上,对臂后侧皮瓣的血管和神经进行了观察。臂后侧皮瓣的动脉多为1支,大部分由肱动脉、肱深动脉发出,少数由腋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平均1.4mm,干长4.3cm。伴行静脉注入处外径1.3mm。臂后皮瓣内的臂后皮神经横径为1.3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