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10例频发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0例室早均消融成功,并证实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不同部位,根据成功消融靶点将本组病例分为3组,二尖瓣环前侧壁组(4例)、二尖瓣环后侧壁组(3例)、二尖瓣环后间隔组(3例)。所有病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位于V1~V2导联,绝大部分病例V6导联可见s波。对各组二尖瓣环室早心电图做进一步比较,可概括出系列心电图判断指标用以估计消融靶点的部位。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频发室早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判定室早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ECG形态特征。结果不同起源灶有特征性的ECG形态①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起源的ECG100%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87.5%胸前V6导联出现S波;②左冠状窦起源的100%符合V1或V2导联R/S波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这两个条件;③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下壁导联的R波多有切迹,且V2导联的S波振幅较深,胸前导联移行晚。结论12导联体表ECG特征,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体表心电图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消融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3月室性早搏发作时心电图V1导联QRS波均呈左束支阻滞(LBBB)形态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72例,按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对照组,其中成功组63例,对照组9例(失败4例、复发5例),分析两组体表心电图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胸前导联R波移行导联、V1导联R/S的比值、V1导联R波缺失、aVL和aVR比例(Qs或rS幅度)、I导联R波单相、I和aVL导联Qs波以及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的特点.结果 胸前导联移行导联在≥V3成功率较高,≤V2很难成功(P=0.002),V1导联R波缺失预示成功率高(P=0.011),V2导联R波时限占QRS时限的百分比大于30%更易成功(P=0.025),两组体表心电图的aVL:aVR(QS或rS的幅度比),aVL导联Qs形态和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自然发作室早心电图图形相同的导联数有显著差异性(P《0.05),12导联R波幅度、R波时限、S波时限、QRS时限等参数中仅Ⅱ导联的S波时限有显著性差异(P=0.027),其他指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分析心电图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室早患者作为消融对象,以降低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2例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Ⅱ、Ⅲ、aVF呈R型。1例心电图Ⅰ导联r型、aVL导联呈rS型,aVR呈QS型,V1导联呈QS型,V2、V3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R型,胸前移行导联V4导联,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消融未成功,成功靶点在右冠窦。另1例心电图Ⅰ、aVL导联呈QS型,V1导联呈rS型,V3呈Rs型,胸前移行导联V3导联,发现理想靶点为左主干根部,终止手术。结论:通过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振幅、极性、移行、顿挫可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但最终仍需腔内精确的标测和消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的体表心电图定位特征,进而指导射频导管消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207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术中经电生理检查和(或)心室造影,证实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LVOT)或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VAs)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测量胸前导联R波、S波的振幅,分析胸前导联QRS波群R/S转换与起源部位的关系,R/S转换在V3导联时计算V2导联R/S振幅比值。结果:VAs时胸前导联R/S转换在V2或以前的VAs患者18(男8,女10)例,年龄23~87(44±17)岁,起源于LVOT 17例,特异性99%,敏感性68%。胸前导联R/S转换在V4或以后的共113(男43,女70)例,年龄4~73(42±14)岁,均起源于RVOT,特异性100%,敏感性62%。胸前导联R/S转换在V3的VAs患者76(男25,女51)例,年龄17~82(46±13)岁;起源于RVOT 68例,起源于LVOT 8例,V2导联R/S值比分别为0.32±0.17vs.0.64±0.21(P<0.05)。结论: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S转换早于V2和晚于V4分别提示起源于LVOT和RVOT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转换在V3时,起源于LVOT的VAs胸前V2导联的R/S比值明显高于起源于RV-OT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对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定位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流程进行准确性验证,旨在寻找一个简洁准确的方法区分右心室流出道(RVOT)和左心室流出道(LVOT)起源的VA.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起源于流出道的VA患者心电图资料,计算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并与射频消融结果相比,验证心电图流程的准确性.结果 52例患者中有24例VA时R波移行≥V4导联,均在RVOT消融成功.10例R波移行≤V2导联患者中,9例在LVOT消融成功.18例R波移行在V3导联的患者中,5例VA时胸前导联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时的患者全部在RVOT消融成功,6例V2转换率<0.6的患者均在RVOT消融成功,而V2转换率≥0.6的7例患者中,5例在LVOT消融成功,2例在RVOT消融成功.该心电图流程定位结果与射频消融定位结果一致性程度高,Kappa值为0.8627,区分RVOT和LVOT起源的VA的正确指数为0.9211.结论 利用R波移行导联及V2转换率相结合的方法能准确区分RVOT和LVOT起源的VA,R波移行≥V4导联和VA时胸前导联移行晚于窦性心律时能100%除外VA起源于LVO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源与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的主要区别.方法 回顾分析因频发室性早搏,心电图室性早搏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行射频消融成功的患者126例,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组66例,主动脉窦(ASC)起源组60例.结果 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ASC组高于RVOT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RVOT组高于ASC组.ROC曲线分析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鉴别室性早搏起源有较高价值.结论 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性早搏,分析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R/S波幅指数和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可判断RVOT起源与ASC起源,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0.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的30例、无冠状动脉窦3例和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2例。左冠窦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rS或QS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2或V3导联,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1.29±0.36。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起源的心电图特点:和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基本相同,但V5、V6导联有S波。无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或R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3导联。34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65~120min,X光曝露时间12~30min。1例出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随访2~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速和/或频发室早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