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实际上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多见于心肌电不稳定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后。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强度,与药效成正比.药效愈强(例如氟卡胺),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就愈大。Sellers和DiMarco指出,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中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可能是药物中毒的第一个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临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的联合疗法,包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相互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与β阻滞剂及胺碘酮的联用;钙通道阻滞剂与β阻滞剂、奎尼丁及胺碘酮的联用及其利弊。控制心律失常用药总的趋向是联合疗法优于单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临床选择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抗心律失常药的数量和种类有限,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利多卡因防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作用已被公认,但存在不能口服、半衰期短、需颁繁给药等缺点.Pirmenol(CI-845)水  相似文献   

6.
7.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抗心律失常药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是发挥有益的协同作用,避免毒副作用相加的关键。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外联合应用抗心素失常药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用药时参与和深入研究时借鉴。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   总被引:481,自引:5,他引:481  
199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共同制订了心律失常的临床对策 ,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3年第 1期[1] ,至今历时 8年。在此期间 ,心律失常治疗取得明显进展。不少新药面世 ,并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重新评价了原有药物。结果表明 ,有无器质性疾病、心脏病的性质和心功能状态等 ,都能影响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迅速发展 ,室上性和一些室性心律失常可被射频消融治愈。近年来 ,国内有关的专业学会制订了起搏治疗、消融治疗等指南或建议 ,至今仍有指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反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  相似文献   

9.
心肌离子通道与抗心律失常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90年提出西西里方案以来 ,运用膜片钳技术 (patchclamptechnique)研究心律失常机制已是国际公认的方法 ,从基因分子水平研究心律失常及多角度、多元化研究开发抗心律失常药已成为新的趋势 ,本文阐述近年来心肌离子通道研究现状及抗心律失常药的研究进展 ,为新药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抗心律失常药致老年严重缓慢心律失常10例报告姜凤梅南京市玄武医院内科(210018)抗心律失常药用于消除或抑制异位节律,同时有可能抑制窦房结功能,引起传导阻滞或逸搏节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多见于老年人,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便可引起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12.
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的十年中 ,抗心律失常药明显地有从Ⅰ类转向Ⅲ类的趋势 ,特别是CAST(thecardiacarrhythmiasuppressiontrial)研究表明 ,Ⅰ类抗心律失常药能增加心肌梗死后高危病人的死亡率以来 ,基础和临床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上来 ,该类药物延长动作电位时间 (APD)和有效不应期(ERP) ,能有效地防治心房颤动 /心室颤动 (AF/VF) ,基本不影响传导 ,对心房、心室组织没有负性血液动力学作用。既能口服又能肠道外用药。因此 ,许多研究正致力于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防止高危患者猝死的…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药理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抗心律失常作用进行分类颇为适用,但有很大局限性,因为某一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多种作用,Ⅰ类作用药物是抑制内向快速除极钠流从而延缓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的局部麻醉剂。再按抑制钠通道的强度,以及药物对于动作电位、传导速率及复极的作用,进一步分为 IA、IB 及 IC 亚类。Ⅲ类作用药物延长复极及不应期。因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广泛,所以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熟悉所给予的每种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并仔细评估病人的现状及病史。联合用药,例如 IA 类和 IB类合用,延缓传导的作用增强,延长不应期,而副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14.
正1984年Vaughan Williams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征将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分为4类,一直沿用至今~([1]),该分类将AAD分为四大类:Ⅰ类为快钠通道(I_(Na))阻滞剂,根据药物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又分为Ⅰa、Ⅰb及Ⅰc三个亚类;Ⅱ类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Ⅲ类药物主要为延迟整流K~+通道(IK)阻滞剂;Ⅳ类为L型Ca~(2+)通道(I_(CaL))阻滞  相似文献   

15.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博 《山东医药》1989,29(9):43-45
  相似文献   

16.
17.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中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不少见,本文对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发生率、发病机理及目前所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医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Dofetilide是一种新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本文就其基础和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一、药理学Dofetilide是一个高度对称的四氨基复合物 ,分子量为44 1 6 ,分子式为C19H2 7N3 O5S2 。1 药物效应动力学 :心肌组织的外向K+ 延迟整流是引起复极的主要离子流 ,该电流分为IKr、IK ur和IKs,dofetilide通过选择性阻断心肌组织IKr发挥作用[1] 。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 :dofetilide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APD)而不影响心脏内的传导速度 ;能增加有效不…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成人的患病率为2%~4%。房颤无法预测易反复发作,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导管消融术能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和改善症状,是药物难治性房颤的I类推荐治疗措施,但术后复发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患者早期复发率约为50%,术后3个月至1年的复发率为25%~40%,并且晚期复发率随时间的延长将继续增加[2]。肺静脉隔离是所有类型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