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A、B、C组各31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B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抚触干预,2次/d,15min/次。连续5d;C组在B组基础上每日增加抚触1次。测量三组干预5d内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第2~5天B、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A组(均P〈0.01),第4、5天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B组(均P〈0.01);干预第5天B、C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显著高于A组(均P〈0.01),且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抚触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促进其行为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2.
早期腹部抚触促进新生儿胆红素排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耿力  阮红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10):20-21
目的探讨预防新生儿黄疸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法。方法将足月行剖宫产的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和母乳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第2、3、4天进行腹部抚触。结果新生儿出生后第2~5天观察组血清胆红素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第3、5天粪胆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早期腹部抚触能有效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顺产与剖宫产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500例产妇,根据临床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各250例。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健康的影响。结果顺产组产妇的产后出血、产褥病、尿潴留、切口延期愈合等产时和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剖宫产组产妇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输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产妇娩出的新生儿胆红素指数及Apgar评分≤7分的发生率均低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顺产比剖宫产母婴安全性高,应提倡顺产,减少剖宫产,以保证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4.
肖佩霞  左媛  戴姜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20-321
目的:探讨抚触是否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产科出生的新生儿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新生儿抚触,15mi n/次,2次/天,连续6天,分别测量、记录两组经皮测黄疸指数,并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观察组8例(5.33%)显著少于对照组31例(20.67%),有统计学差异(P<0.05);每日排便次数观察组(5.88±2.13)次,显著多于对照组(3.26±1.73)次,有统计学差异(P<0.05);胎便初排时间观察组(6.76±1.46)h显著少于对照组(9.23±2.16)h,有统计学差异(P<0.05);黄疸指数观察组(64.81±14.18)mg/L,显著少于对照组(93.53±22.14)mg/L,有统计学差异(P<0.05);胎便转黄的时间观察组(32.83±4.14)h,显著少于对照组(60.26±4.72)h,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新生儿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7月分娩的新生儿3190例,发生新生儿胆红素血症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出生体质量、妊娠合并症诸因素、围产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由多种因素所致,资料所示围产因素致黄疸为主,故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孕期、产时并发症的发生是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键.对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需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母婴血型不合并经早期干预新生儿92例为干预组;与同期在本院出生未经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出现病理性黄疸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ABO溶血病新生儿9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黄疸程度与换血率、胆红素脑病发生率、住院期间总胆红素峰值等.结果:干预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8例,中重度黄疸4例,未用换血疗法,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平均峰值188 7±44.8μmol/L;而对照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34例,中重度黄疸28例,6例用换血疗法,未发生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平均峰值386.5±83.6μmol/L,早期综合干预预防作用显著(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治疗,可有效控制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溶血过程,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避免换血治疗.  相似文献   

7.
郑春茜 《护理学杂志》2006,21(10):29-29
目的观察中药泡洗佐治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将7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蓝光照射结合中药泡洗综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蓝光照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胆红素降至正常所需时间,观察组为5d,对照组为7d。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泡洗的方法可促进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吸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母乳喂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观察母乳喂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情况,将320例新生儿分为对照组(人工喂养)和观察组(母乳喂养),观察记录两组的皮肤黄染情况,首次胎便和黄便排出时间,血清总胆红素值。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皮肤黄染发生时间延迟(P<0.05);首次胎便和黄便排出时间提前(P<0.05);血清量红素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提示正确的母乳喂养能减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7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住院期间采取的护理措施,通过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一般情况的观察与护理,机体液体平衡的管理和胆红素水平的监测,为治疗提供保证.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78例全部治愈出院,核黄疸患儿也未留下后遗症.结论:不管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只对患儿病情能做出准确的预期判断,采取合理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就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早期腹部抚触促进新生儿胆红素排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耿力  阮红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19):20-21
目的 探讨预防新生儿黄疸有效安全的干预方法.方法 将足月行剖宫产的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和母乳喂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第2、3、4天进行腹部抚触.结果 新生儿出生后第2~5天观察组血清胆红素上升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第3、5天粪胆素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早期腹部抚触能有效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抚触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93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A、B、C组各31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B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予抚触干预,2次/d,15 min/次,连续5 d;C组在B组基础上每日增加抚触1次.测量三组干预5 d内黄疸指数及行为神经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第2~5天B、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A组(均P<0.01),第4、5天C组黄疸指数显著低于B组(均P<0.01);干预第5天B、C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显著高于A组(均P<0.01),且C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抚触可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指数,促进其行为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对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住院的166例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我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共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256例,其中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66例,占13.2%;溶血因素、感染因素和围产因素与检测指标呈正相关(P<0.05),且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发现溶血因素是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积极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控制患儿病情,提高患者治愈率。结论早期新生儿是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发人群,造成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复杂,其中溶血因素比例最高,感染和围产因素次之。所以应该对早期新生儿重点观察,发现症状需要及时果断干预,以减少其发展成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游泳与抚触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为探讨游泳与抚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将 3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180例出生后 2 4h进行游泳加抚触 ,对照组 16 0例出生后采用常规护理。分别观察新生儿出生后 72、96和 12 0h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结果观察组出生后不同时段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5 )。提示游泳与抚触对于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胎毒清脐敷防治新生儿黄疸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竹珍  叶君儿 《护理学杂志》2003,18(10):795-796
将剖宫产娩出的 12 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6 0例断脐后脐部用胎毒清脐敷包扎 ,对照组 6 0例断脐后予暴露脐部 ,观察两组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浓度 >2 0 5 μmol/L例数分别为 6例和 2 2例 ,黄疸消退至正常时间分别为 (1.5± 0 .5 1)d、(2 .4± 0 .81)d ,两组比较 ,均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胎毒清脐敷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及加快黄疸消退。  相似文献   

15.
吴月红 《护理学杂志》2001,16(7):410-411
母乳性黄疸 ( BMJ)是新生儿黄疸中较常见的原因 ,其发生率欧美国家为 0 .5%~ 2 .6% ,我国青岛报告的为 1 9.9% [1]。有研究表明喂养不当可能是产生母乳性黄疸的原因之一[2 ] 。为此 ,我们将高频母乳喂养作为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措施之一 ,并进行临床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 1 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 2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30例 ,其中男 1 6例、女1 4例 ,日龄 3~ 6d1 2例 ,8~ 1 4d1 8例。体重 >2 50 0 g,足月儿 ,单纯母乳喂养 ,血清胆红素为2 0 5~ 2 98μmol/L,其中血清胆红素 >2 5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桡动脉两种穿刺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例需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惠儿随机均分为颞浅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桡动脉组穿刺按十字法进行,颞浅动脉组穿刺按一般静脉穿刺方法进行。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换血前后血液生化指标、SpO2和换血后光疗时间。结果颞浅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P〈0.05);两组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血糖、SpOz及换血后光疗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颞浅动脉与外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安全可靠,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17.
灌肠预防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张丹如丽水地区松阳县师范学校占益妹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很多,其中肠-肝循环重吸收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肠腔内的胎粪约含有胆红素1368~1710umol/L,相当于新生儿每日胆红素...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家玉 《护理学杂志》2000,15(10):593-594
帮助产妇选择最佳分娩方式,产后尽快恢复体力。将400例产妇分为阴道及剖宫产组,现察两组产后子宫收缩,乳汁分泌及各时间段新生儿体重情况。结果:两组产后子宫收缩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乳汁分泌情况阴道产优于剖宫产;新生儿体重通过生理下降后阴道产第5天回升与出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剖宫产新生儿第5天体重仍呈下降趋势,与出生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产有利于产后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2002年7月我院实施的33例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肝脏移植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包括:胆道并发症36%(n=12),术后早期肝内胆汁淤积30%(n=10),急性排斥反应54%(n=18),血管并发症30%(n=10),感染并发症57%(n=19),药物毒性反应24%(n=8)以及原发病复发24%(n=8)。结论:临床上出现黄疸应首先进行病因鉴别。其中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胆道并发症是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因素,血管并发症所致的黄疸必须重视,尤其是肝脏流出道梗阻是一种容易忽视的原因。此外感染与胆汁淤积有明显相关性,其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必须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0.
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登国  余秀专  胡韵  胡康 《腹部外科》1999,12(5):207-208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死因。方法: 对142 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2 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病死率为7.04% (10/142)。术前血胆红素≤171 μm ol/L和> 171 μm ol/L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分别为3.33% (3/90)、13.46% (7/52)(P< 0.05);血浆白蛋白< 30.0g/L和≥30.0g/L组为17.5% (7/40)、2.94% (3/102)(P< 0.01);年龄< 60 岁和≥60 岁组分别为3.49% (3/86)、12.5% (7/56)(P< 0.05);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组术后病死率分别为3.67% (4/109)、18.18% (6/33)(P< 0.01)。结论: 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死因主要是由于高胆红素血症、内毒素血症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高龄和恶性肿瘤是使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