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治疗高血脂症(HLP)可能诱发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方法:以29例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HLP发生ADR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出现ADR患者的性别、年龄、使用药物类型、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出现ADR的他汀类药物为辛伐他汀(22例)、阿伐他汀(4例)、氟伐他汀(2例)、洛伐他汀(1例);≥60岁的患者为高发群体(16例),男性多于女性;ADR可累及患者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与附件等全身器官。结论: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HLP的关键药物,可诱发ADR现象,临床医师应当谨慎用药,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李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02-10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治疗措施,以促进其合理应用。方法:选取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303例,用药前无严重的肝肾器质性疾病,肝功能正常。用药12周后共60例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遵医嘱予调整药物剂量;B组除了调整药物剂量外,还增加了合理饮食、心理辅导、定期检查等一系列针对性治疗措施。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且B组不良反应减轻程度明显好于A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不良反应发生后,及时加强干预,能有效减轻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在现代临床上主要用于动脉粥样硬化与预后状况改善方面,但是在临床应用中也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影响着药物临床效用的发挥。现阶段,医学界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与不良反应研究不断深入,为临床上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提供了药用指导与经验参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他汀类药物使用中肌肉不良反应、神经系统损伤、肝脏功能不良反应、肿瘤新发等不良反应研究中仍存在争议。本文着重就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与梳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辽宁省肿瘤医院2011-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229例有效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9例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184例,80.35%),其中50~59岁最多(100例,43.67%);静脉滴注给药最易引发ADR(328次,91.11%);引起ADR的药品主要为抗肿瘤药物,顺铂为致ADR最多的药品(63例,27.51%);血液及造血系统受累居首位(119例,51.97%)。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肿瘤药物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为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做出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市2013年度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方法:对上报的132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ADR上报的主体是医疗卫生机构,ADR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生,男女比例为1∶1.35;严重的ADR有21例,死亡2例;静脉滴注和口服是发生ADR的主要给药方式;引发ADR的药品最多的是抗菌素,其次是中药注射剂;ADR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为主,ADR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有99.16%的患者痊愈或好转。结论:加大宣传,提高涉药单位对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发病机制、防治策略等方面介绍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研究。方法 根据国内外文献,简介他汀类相关性肌病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结论 目前,他汀类相关性肌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新近研究结果提示遗传因素也可能与他汀类所致肌肉损害有关。虽然他汀类性肌病临床发生率不高,但作为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临床工作者仍应重视其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传统常规药物,随着高脂血症发病率的上升,他汀类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进行简要综述,以促进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从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gqc始,到目前上市的治疗高脂血症的常用他汀类药物有:包括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西立伐他汀(cerivastatin)、贝伐他汀(bervastatin)及尼伐他汀(niavastatin)。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引起或加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的进程,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凋脂药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之一,他具有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同样具有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合成代谢作用,并且不同浓度剂量对骨合成代谢作用也不同,这一特性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的非降脂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他汀类 (Statins)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 CoA)抑制剂 ,最早于 2 0世纪 70年代由Endo等人首先发现。它们来源于桔青霉素菌 (penicilliumcitricum )的培养液中 ,分离出可抑制HMG CoA的菌株。HMG CoA抑制剂可降低LDL C ,使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下降。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的生物合成。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品种有 :辛伐他汀 (simvastatin) ,洛伐他汀 (lovastatin) ,普伐他汀(pravastatin) ,氟伐他汀 (fluvastatin) ,阿托伐他汀 (atorvas tatin)等。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 ,一般服药后 2~ 4h达到血浆峰值浓度。它们均在肝…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汀类即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已经被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具有良好调脂疗效的一类调脂药物,也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在调脂、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冠脉斑块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降脂作用和各种降脂外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他汀类药物的某些多效性也可能在某些疾病中具有有害性,其安全性不容忽视.对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要作出全面的风险评估并进行定期随访,以达到安全使用和最大获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0-201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156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出现的时辰及规律,从而为不同时间的合理用药积累依据。方法对4141例住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出现的时辰、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并进行圆分布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以戌时发生率为最高,达2.86%,高于其他时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atson-William F=17.523,P=0.000);对不同时辰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析发现,戌时和子时重度所占比例达27.27%、25.00%,严重程度较高,与其他时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9.321,P=0.000);不同时辰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不同。结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具有时间特异性,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患者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作为考查项,对重庆市2008年1月—2014年6月天麻素所致的315例ADR/ADE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分析其ADR/ADE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结果发现在315例发生ADR/ADE的患者中,男性143例(45.4%),女性172例(54.6%),主要发生于45岁以上年龄段患者(74.9%);60例ADE(19.0%)为超适应证用药引起,66例ADE(21.0%)为超剂量用药引起;静脉滴注致ADR/ADE多发生于30 min内(85.5%),口服给药致ADR/ADE多发生于口服后2 h内(74.4%),肌内注射致ADR/ADE均发生于10 min内。共发生ADR/ADE 593例次,以胃肠系统(30.9%)、皮肤及其附件(26.5%)损害为主,61.9%为新的ADR/ADE。提示医务人员应了解天麻素所致ADR/ADE的规律和特点,临床上规范化应用,并密切关注患者变化,重视ADR/ADE的监测工作,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感染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为临床抗感染类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发生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12例,统计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并分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种类和给药途径的关系。结果临床患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皮肤损害症状、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分别为50.96%、20.83%、9.94%;发生不良反应的抗感染类药物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复方类,发生率分别为32.37%、18.27%、14.42%;发生不良反应前3种途径分别为静滴、口服、肌注,其发生率分别为86.22%、10.90%、2.24%。结论在临床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充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恰当用药方式,医护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患者情况,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系统评价双黄连注射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VIP和WanFang Data,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3.2.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纳入56篇文献,双黄连注射剂用药者共计11 001例,累计发生不良反应58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95%CI(0.051;0.082)]。亚组分析显示:儿童和成人发生率分别为4.8%[95%CI(0.032;0.067)],8.1%[95%CI(0.054;0.112)];5%~10%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7.2%[95%CI(0.049;0.095)],6.6%[95%CI(0.036;0.104)];粉针剂和注射液发生率分别为6.3%[95%CI(0.047;0.082)],7.0%[95%CI(0.044;0.099)];≤7 d和﹥7d发生率分别为5.8%[95%CI(0.043;0.075)],8.9%[95%CI(0.049;0.140)];单用药和联合用药发生率分别为4.2%[95%CI(0.027;0.059)],8.4%[95%CI(0.059;0.113)]。不良反应症状报道最多的3个表现类型依次为皮肤及粘膜、消化系统、体温中枢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5%CI(0.03;0.04)],3%[95%CI(0.02;0.03)],1%[95%CI(0.00;0.01)]。该系统评价提示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与年龄、溶媒、使用时间和联合用药等存在关联性,且不同损害类型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临床使用时应遵循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尽量单独使用,勿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严格按说明书合理用药,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应按体重计算给药;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监测,评估长期使用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其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5.
王丹  杜晓曦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2686-2688
新修订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于2011年7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法规。该文通过对《办法》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并剖析新办法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的指导意义,使新办法的主要修订内容更加明晰,指导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杨澍  高秀清  洪阁  高杉 《天津中医药》2015,32(10):626-629
[目的]探讨丹参静脉制剂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79年1月-2014年12月报道丹参静脉制剂致ADR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丹参静脉制剂的ADR主要为全身性反应(44.3%)、皮肤系统损害(15.6%)、心脑血管系统损害(13.5%)等,具体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寒颤、皮疹、高热、胸闷、心悸等。[结论]丹参静脉制剂引发的ADR较为常见,临床使用时应及时处理、加强对患者的监护,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7.
该文全面检索了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中文文献,对文献数量和病例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鱼腥草注射液的临床使用在适应症、给药方式、剂量和疗程上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可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潜在因素,应当深入研究并加以规范;另外,鱼腥草不良反应97.8%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因此,用药后30 min内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可有效减轻其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杨延音  董志  夏永鹏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329-3333
目的:探讨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新《办法》)下顺利开展ADR监测工作的模式.方法:通过对新《办法》解读、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探索生产企业ADR监测工作开展模式.结果与结论:生产企业在短期内一步到位完全按照新《办法》要求开展ADR监测工作与现状跨度较大,可以通过一“平台”四“拓展”的模式,分块逐步突破,开展ADR监测工作,最终完全达到新《办法》的要求,履行主体地位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9.
刘晶  谢雁鸣  盖国忠  廖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4):4728-4733
药品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准确采集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至关重要。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将不良反应报告的术语进行医学上有意义的分组汇总并使其标准化,有利于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的准确采集。该文着重论述了国内广泛使用的术语集WHOART和MedDRA术语的概况、内容、结构及应用状况,浅析2种术语集之间的差异,并对中药不良反应术语的标准化以及在我国未来应用的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