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口述、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松腰是作为很重要的一点来阐述的:“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相似文献   

2.
传统医学认为:腰为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站如松,坐如钟”是古代医家对坐与站最佳姿势的描述,千百年来被奉为圭臬。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正确姿势,腰部肌肉就不易疲劳损伤,避免腰部肌肉的过度劳累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下的防治腰痛的保健原则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坐、卧、行、动、食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吴永霖  陈跃鹏 《养生月刊》2005,26(10):898-900
俗话说“太极拳,太极腰”。一个人的“腰”是人体上下转动的枢纽(关键),它对全身的变化,调整人体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达到肢体的各部位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所以太极拳经谱巾云:“腰为主宰”、“主宰于腰”。“脊”是上下的门枢,  相似文献   

4.
在圆运动、阴阳、五脏、经络、精气神、阳气及道等方面,中医学与太极拳的运动路径、虚实转换、松、静、以意运形、以意运气、形神合一、中正安舒、虚灵顶劲、腰脊为第一主宰等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太极拳练习强调时静、腰胯转换、阴阳虚实变化的重要性;太极拳练的是精、气、神,其根本是吸收天地间正气、正能量。研究目的在于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太极拳与中医学有着同出一源、一脉相承等不可分割的联系,以挖掘利用太极拳的医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世人多知太极拳的套路,但却不知太极拳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科学体系,除了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太极拳相关理论和太极拳套路外,还有太极功、太极松腰法、太极球等提高内功心法的专修内容。此外,太极柔术专家赵中道先生还传有太极棒。太极棒在社会上比较少见,我们特约请赵中道先生的传人关永年先生把此法介绍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人老先老腿,树老先老根。”人的根基就是两条腿,经常锻炼我们的双腿对于全身的健康都会起到促进作用。在太极拳运动中,腿部基本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步不稳则拳甜’。太极拳谚中也提到:“手进三分,腿进七分。”这些都充分说明,腿功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  相似文献   

7.
推拿是一门功夫,需要具有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技术要求,而推拿医生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故劳动强度大.所以推拿医生要练习内功,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和熟练的技巧,不仅会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而且也可能会损伤医生自己的健康.太极拳作为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提倡"注重养,避免伤",强调"劲起于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指".笔者练习杨式太极拳十余年,将太极的思想运用于推拿治疗之中,体会颇深,与诸位同仁共商.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这是因为太极碰撞的最大特点是讲求松柔,柔中求刚,刚柔相济。做不到"松"就没有柔的出现,没有松柔就称不上太极拳。因为只有做到了"松"才能使头脑清静,气就自然下沉,精神更会提得起,就更加在松静练拳架时默识到哪部分是松,哪部分是紧,从而使血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术,讲究内功修养。那么太极拳内功修养的内容及方法是什么?考察拳谱,方知对这一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窃以为太极拳之内功修养,有别于气功练气(如小周天),亦有别于其它拳术的内功修炼(如少林易筋、洗髓等),而有其自己独到的特色。故不揣冒昧,试论于下。柔软功夫柔软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入门基础,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基本功。它类似于气功中的放松,总是与松、轻联系在一起,故有时又称松柔或者轻灵。没有柔软,太极拳的一切内功就做不进去,正如气功中的松静做得不好,功夫就很难长进一样。太极…  相似文献   

10.
“坐如钟、站如松”的生物力学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坐如钟、站如松”是古医家对坐与站最佳姿势的描述,千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圭臬。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很难做到这样,而不当的坐姿与站姿又与许多骨伤科疾病密切相关。由此不难引发这样的思考:究竟怎样的坐姿与站姿算恰当,“坐如钟、站如松”是否有道理?如果有道理,又应如何去实践它?本文拟从生物力学角度讨论这一问题,由于腰是人体脊柱和骨骼系统的主要支架,是坐姿和站姿主要体现的部位,《金匮翼》云:“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因此,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腰部。1 再认识“坐如钟、站如松”的桥梁——生物力学背景知识1.1 腰椎功能单…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的认识与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认识为什么称八脉是奇经?叶氏在《存真》一案中说:"十二经属通渠旋转,循环无端,惟奇经如沟,满溢流入深河,不与十二经并行者也."并概括地阐述道:"奇经八脉是不拘于十二经"、"督脉行于身后,带脉横束于腰,维跷一身之纲领."叶氏根据《难经》对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和病变时所出现症状的记载,再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八脉分析得很透沏.如对冲脉病的阐述,由于冲脉主经水经水来源于血,血由脾胃所生.所以叶氏指出:"冲脉  相似文献   

12.
练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须做到"放松","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不可使气道结滞.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突然、强烈的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界对松透身心有深刻认识,杨澄甫先生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吴图南在20世纪40年代,还曾专门写过了一篇“松功论”的文章。当代太极拳明家王壮弘老师,则以“不”的否定语句来说明松的重要性:“不松何以空,不松何以柔,不松何以满,不松何以圆,不松何以活,不松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这是因为太极碰撞的最大特点是讲求松柔,柔中求刚,刚柔相济。做不到“松”就没有柔的出现,没有松柔就称不上太极拳。因为只有做到了“松”才能使头脑清静,气就自然下沉,精神更会提得起,就更加在松静练拳架时默识到哪部分是松,哪部分是紧,从而使血气流畅全身,以气运身,达于外与内四稍,起到调和阴阳、强身养命的作用。在高度上,当手臂与对方接触时四大节得“松”下来,听对方的力点何处。双眼神同时要审查对方的身形变化便能得知己知彼,得机得势,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中的心,既包括血肉之心,又包括神明之心。所谓血肉之心,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则是指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的功能。正如《医学入门》上所说的:"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医学源流论》曰:"心为一身之主,肺腑百  相似文献   

16.
秦文军 《养生月刊》2013,34(5):438-440
古人云:寿从笔端来。确实,在古今中外的书画家中,寿星可谓多多。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书画是一种集肢体和全身力气于笔端的活动,与打太极拳有异曲同功之效。当然,在一些长寿书画家中,除了书画,他们也会结合一些其他的养生方法,沈阳画家晏少翔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晏老出生于1914年,按中国"做九不做十"的民间习俗,老  相似文献   

17.
人到老了要养成“站如松,坐如钟”的良好习惯。无论走路或站着、坐着都要挺胸拔背,抬头收腹,这样将会使之外表和感觉上都是年壮体强。切莫高兴了就趾高气扬,稍一碰到了麻烦就垂头丧气,腰都直不起来,时间久将变成了龟缩的体型,呆滞的眼神,逐渐可招致很多疾病。  相似文献   

18.
练太极拳是当今人们从事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时尚运动项目之一. 大家公认练太极拳好,好就好在它是一种取"阴阳"、"动静"、"虚实"之理,"吐纳"、"导引"之法,"顺应自然生理之机",使人身心得到全面锻炼. 太极拳是有一定的动作规范和练习方法的.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说:"我打了这么多年的太极拳,总觉得收效不大,老是脚站不稳,手打不活,或者说没有别人打得轻松、圆活、好看,更谈不上养生功效了.  相似文献   

19.
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明代医家李时珍因"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而加整理补充,著《奇经八脉考》一书。其云:"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此论说明了奇经系统包罗人身,连及八极,孕育了奇经八脉辨证体系之雏形。奇经八脉辨证能将脏腑、六经、气血、八纲等辨证方法融于一体,是根据八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治疗痹证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前景。多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到 ,治疗痹证应遵循辨证施治原则 ,应注重辨病位、辨寒热、辨气血。1 辨病位痹证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关节 ,也可局限于某一个关节或多个关节。发病部位不同 ,治疗用药也不相同。如发生于颈、肩、背、手臂者属于上 ,发生于腰、髋、膝、踝、足趾者属于下。羌活、桂枝、防风、姜黄等善除上半身之风寒湿 ,独活、菟丝子、木瓜、防己善除下半身之风湿。羌活配独活 ,能祛一身之风湿。羌活胜湿汤、葛根汤偏于治疗颈背痛 ;独活寄生汤偏于治疗肝肾不足病程较长的腰膝背痛 ;甘姜苓术汤善治寒湿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