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对预防ICU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ICU长期卧床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按摩治疗,观察组使用气压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长期卧床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的52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48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使用微波治疗仪。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1周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较对照组为轻;观察组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老年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肢体气压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预防方案)和对照组(单用传统护理方式)各43例。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2周的大小腿周径、心理状态评分、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期间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护理2周,两组大腿、小腿周径均小于护理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用肢体气压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预防方案能有效缩小大、小腿周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能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及疼痛程度,提升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于本院骨伤科住院治疗的60岁以上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施行综合护理措施;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仅有1例DVT,发生率仅为1.54%;对照组发生DVT 17例,发生率为26.2%.结论 综合护理能够有效地预防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髋关节置换的广泛应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逐渐升高。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和发生机制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好的防治选择。方法:对髋关节置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用免疫生化检测的方法检测髋关节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明确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并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明确防治应用效果。结果与结论:高龄、女性、肥胖、双侧髋关节同时置换、治疗时采用全身麻醉、应用骨水泥型假体、长期卧床、合并各种代谢性疾病均是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文献研究显示O型血型属于保护因素。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提示血栓发生的风险。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和凝血瀑布反应与抗凝、纤溶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全髋关节置换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血浆炎症细胞因子表达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水平的变化,寻找相关预警指标.方法:①实验对象:选择2005-05/2007-05在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住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77例,83 髋,男45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65.09±18.74)岁.全部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知情同意,并自愿接受超声影像学检查以及各类实验室血清标本采集.施术者为同一组从事骨科临床工作≥ 7年的具有中级或副高级职称的骨科医生.②主要材料:全髋关节假体选用美国史赛克(中国)有限公司和北京普鲁复星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生产的APL非骨水泥柄和Muller骨水泥柄假体.材料采用精密锻造钛合金,表面用真空等离子钛或钛加羟基磷灰石喷涂,符合欧洲EN46001标准.③实验方法:入选对象均在全髋关节置换后1~7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CD18的表达,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和白细胞介素10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结果:①全髋关节置换中,超声检查发现深静脉血栓26例(血栓组),未发现静脉血栓者51例(对照组).②血栓组全髋关节置换后1 d和3 d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和白细胞介素10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 0.01~0.05).③全髋关节置换后1 d和3 d时血栓组CD1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 0.01~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相关血浆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强,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明显增高,这些表现可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妇科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接收的324例老年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n=162)和对照组(n=162)。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有8例出现肢体肿胀疼痛,有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对照组术后有32例出现肢体肿胀疼痛,有22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观察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5)。结论预防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预防老年妇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温水泡足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外科昏迷患者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3例脑外科昏迷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采用温水泡足联合气压治疗仪,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按摩双下肢,疗程各2周。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水泡足联合气压治疗仪能加速血液的回流,避免血液在血管内凝聚,对预防脑外科昏迷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活血通络汤预防人工股骨头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已经成为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多见于下肢.因而如何有效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汤对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38例,随机分为两组,即活血通络汤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人工股骨头置换后分别给予活血通络汤内服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引流量、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活血通络汤组患者切口引流量明显少于低分子肝素组(P < 0.05);活血通络汤和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计数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活血通络汤和低分子肝素均能明显的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但低分子肝素效果优于活血通络汤(P < 0.05);两组患者中各有2例轻度下肢深静脉血栓,两者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效果相当.说明活血通络汤能够预防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其疗效同低分子肝素相当,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程妍 《妇幼护理》2024,4(7):1682-1684
目的 探究医护一体化护理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我 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 8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3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医护一体化护 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与下肢疼痛、肿胀情况、血栓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下肢疼痛、肿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栓预防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优于 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可有效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减轻患肢的疼痛与肿胀, 提高患者对血栓预防相关知识的了解,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素钠联合压力泵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155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7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7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压力泵治疗,疗程1周。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股静脉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1周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15.58%),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PT及APTT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钠联合压力泵能够明显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相似文献   

13.
张艳  张红玉 《妇幼护理》2022,2(24):5727-5729
目的 研究针对护理对胃癌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我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 月收治的 60 名 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的下肢深 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术后恢复指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 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指标观察组患者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而纤维蛋白原指标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下床活动、总住院相关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胃癌手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 能够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补液、早期肢体功能锻炼、保护血管同时使用下肢弹力袜(GEC)和间歇充气加压泵(IPC)等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肺栓塞发生率及股、腘静脉血流速度.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和2.5%,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股、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活动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骨外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需进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干预。随访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8)。 结论 早期活动干预预防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压力泵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选取8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入院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及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13.9%),观察组发生2例(4.76%),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泵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卧床康复操对小肾癌接受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患者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方法 选取行肾脏部分切除术的小肾癌患者53例,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采用卧床康复操和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深静脉血栓。比较2组血栓弹力图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结果 术后7d,2组患者发生血流减慢、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预防小肾癌保留肾单位的术后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方面,卧床康复操的效果与间歇充气加压泵相当,且卧床康复操经济成本低,适宜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间断充气加压泵辅助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髋部手术后卧床72 h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进行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及主动功能锻炼,治疗组在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及主动功能锻炼的基础上,使用间断充气加压泵辅助治疗.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髋部手术后卧床72 h以上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间断充气加压泵辅助治疗,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与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血管病变的情况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22)、微血管病变组(n=25)、大血管病变组(n=26),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结果 糖尿病各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均逐渐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三酰甘油、血压呈正相关(r=0.46、0.52和0.47,P<0.0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也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三酰甘油呈正相关(r=0.43和0.48,P<0.01).结论 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糖尿病慢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预测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床上减压运动在预防老年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28例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和观察组(2014年1-6月),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翻身拍背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床上减压活动。入院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凝血因子(R值)、最大块的强度(MA值)情况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69%),对照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14例(2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8,P0.05)。入院2周,观察组患者R值、M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53例(82.81%)患者表示舒适,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例(2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上减压运动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