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两种工况下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上颌复合体在不同状态条件下的应力分布变化情况,初步探讨其本身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方法:在自主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分别模拟张口位和正中咬合时上颌复合体的边界条件,计算并绘制出不同状态相同载荷时各种应力、位移的数据和图像。结果:正常上颌复合体在正中咬合和张口位两种状态下,双侧第一磨牙受垂直集中压力作用,其各部位应力和位移值均较小。结论:上颌复合体具有使集中受力分散的作用,这使其富于支持力,能够承载较大的咬合力、正畸力、创伤力等。  相似文献   

2.
治疗颧弓骨折采用巾钳牵拉复位、颧弓部单齿钩切开复位、口内切开复位法、颞部切开复位法等[1 ] 传统的复位方法 ,创伤相对较大 ,操作较复杂。作者经多年探索 ,采用双钢丝提拉复位法治疗颧弓骨折呈M形塌陷患者 ,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选择 1994~ 1999年荆门石化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颧弓M形塌陷骨折患者 6例 ,年龄 2 0~ 4 0岁 ,男 5例 ,女 1例。主诉均为颧面部撞伤 ,主要体征为面部凹陷 ,张口受限。X线片示颧弓呈M形塌陷。2 操作方法常规局麻、消毒、铺巾。用最大号大三角针在颧弓骨折凹陷处稍前方上、下侧进针。避开颧弓前 …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正常上颌复合体在不同状态相同载荷条件下,上颌窦区的应力分布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其本身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方法:在自主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分别模拟张口位和正中咬合时上颌复合体的边界条件,计算并绘制出2种工况下上颌窦区各种应力的数据和图像。结果:正常上颌窦在正中咬合和张口位2种状态下,双侧第一磨牙受垂直集中压力作用,其各部位应力值均较小;当受到相同的载荷作用时,应力大小是不相等的。正中咬合时应力值小于张口位。结论:正常上颌窦各壁应力值在2种工况下均远远小于加载力,其中张口位应力分布不如正中咬合时均匀。  相似文献   

4.
颧骨颧弓骨折12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颧弓颧骨骨折治疗的方法。方法:通过对120例颧弓颧骨骨折患者按Knight等的分类法分成6类,根据不同的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120例患者中Ⅰ类31例为颧骨颧弓线性骨折,无明显移位,无畸形,也无张口受限,采取保守治疗,其余89例患者根据余下骨折类型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无面部畸形,无张口受限。结论:颧弓颧骨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的类型以及面部畸形情况、张口受限情况来决定复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C臂机导向下颧弓骨折复位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使颧弓骨折复位术能在X线透视下进行,增加复位成功率及即刻评价复位效果,避免矫枉过正现象,拟将该手术在C臂机导向下进行,本文探索该方法的优缺点并评价其疗效。方法:自2003年以来,共对68例单纯颧弓骨折患者,局麻下经口内进路在C臂机导向下进行复位操作。所有患者术前拍颧弓切线位片或CT,明确颧弓骨折的类型,手术当天详细记录病史、张口度和颧面部畸形程度,术后评价即刻效果;3个月后复查,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颧弓切线位或CT)评价。结果:术后即刻影像学复查,67例患者复位优,1例患者复位失败,改为开放性手术。术后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颧面部外形完全对称者占89.55%(60/67),基本对称者占10.45%(7/67);术前平均张口度(2.36±0.25)cm,术后平均张口度(3.7±0.32)cm;CT显示骨折段对位对线好。结论:C臂机导向直视下颧弓骨折复位术,能使骨折段复位更准确,但应选择好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并应做好术中X射线的防护。  相似文献   

6.
闭合牵引复位法治疗单纯性颧弓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闭合牵引复位法治疗单纯性颧弓骨折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518029)辜祖谦,张强有关颧弓骨折复位方法的论述,国外文献记载较多[1~5],国内书籍常见者以沿用Gillies及Keen法最多。笔者自1963年以来共遇颧弓骨折22例,其中单纯性者16例...  相似文献   

7.
颧弓位于颌面部的突出部位,是面部骨折好发的部位之一。近年来,随着颌面部损伤的日益增多,其发生率也在提高。颧弓骨折因面部塌陷而影响面容,张口受限而影响咀嚼功能,临床上常常需要手术复位。颧弓骨折复位的方法很多,其中,单纯颧弓骨折多采用口内前庭沟入路,凭感觉来判断复位是否成功,因此,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我们自2001-05起,将B超应用于颧弓骨折的复位术,实时监视评估骨折复位的情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0例,男∶女为2.5∶1,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为30岁。右侧颧弓骨折为22…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正常上颌复合体在不同状态相同载荷条件下,眶区的应力分布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其本身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方法:在自主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分别模拟张口位和正中咬合时,上颌复合体的边界条件,计算并绘制出不同状态相同载荷时各种应力、位移的数据和图像。结果:正常上颌复合体在正中咬合和张口位两种状态下,双侧第一磨牙受垂直集中压力作用,其眶区各部位应力和位移值不仅均较小;而且当受到相同的载荷作用时,其相应部位应力大小及位移值是不相等的。正中咬合时应力值小于张口位,特别是在眶外侧壁区域,这种差异更为显著,且此部位在张口位的位移也大于正中咬合位。结论:正常上颌复合体当双侧第一磨牙受垂直压力时,在不同状态各相应部位的应力和位移大小是不等的。正中咬合状态下,两者均小于张口位。尤其是在眼眶外侧壁上,张口位的应力值显著大于正中咬合位,且张口位位移最大值在视神经孔附近。初步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应避免在张口位给上颌第一磨牙施加过大的垂直压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监视下口内切开复位法治疗颧弓骨折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超声全程监视下对74例颧弓骨折,用骨膜剥离器钝性分离至骨折部位深面,用力撬起塌陷颧弓。结果 全部病例复位成功,71例骨折端完全对合,手术效果为优,3例骨折端对合稍差,手术效果为良。结论 超声监视下颧弓骨折复位具有疗效好、无X线辐射、直观、微创、简便、易学、费用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颧骨颧弓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颌面部损伤中,颧骨颧弓因其所处位置和解剖形态的特殊,较常发生骨折,有报告+{[1]}占25%。作者总结1985年1月~1999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和厦门卫校口腔医院收住院诊治的颧骨颧弓骨折86例,并对其复位途径和固定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正常上颌复合体在不同状态条件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初步探讨其本身的应力大小、方向及传导路。方法:在自主建立的较理想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分别模拟张口位和正中咬合时上颌复合体的边界条件,计算并绘制出不同状态,相同载荷时主应力矢量图。结果:正常上颌复合体在正中咬合和张口位两种状态下,双侧第一磨牙加载垂直集中力时,各部位受力是不均匀的。集中表现在上颌骨的三对支柱上。在正中咬合时应力主要沿颧突支柱和尖牙支柱传递;在张口位时,应力在颧突支柱传导比例增大,尖牙支柱上的力减小。结论:尖牙支柱在磨牙受力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对支柱不能孤立、割裂地认识,而是一个共同作用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横腭杆加强支抗作用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乐群  陈凤山 《口腔医学》2007,27(5):239-241
目的研究横腭杆在支抗牙受到不同方向作用力情况下,加强支抗的作用。方法建立横腭杆以及支抗牙的有限元模型(模型1)。在3种不同方向作用力的情况下,计算支抗牙的牙周膜的应力,并与没有横腭杆加强支抗有限元模型(模型2)的牙周膜应力作比较。结果在近中向力和垂直向力作用下,横腭杆没有降低支抗牙牙周膜的应力。模型1和2相比,应力差异低于1%;在水平腭向力作用下,横腭杆显著降低牙周膜的应力。模型1和2相比,应力减低了约10%。结论横腭杆只对水平腭向力有支抗作用,而对近中向力和垂直向力无支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建立三段式片段弓矫治技术的下颌牙列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计算压低辅弓的力学特性,初步探讨三段式片段弓矫治技术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利用薄层CT扫描技术,结合Mimics、CATIA、Anasys等专业软件建立含有三段式片段弓下颌牙列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所建立的模型上通过Anasys软件中的非线性计算方法分析计算压低辅弓的力学特性及在三段式片段弓作用下下颌牙列的运动趋势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在5°~ 25°范围内,压低辅弓前端的力值随角度的增加而快速增大;在30°时达到最大( 0.604 8 N);在 30°~ 65°范围内,压低辅弓产生的力在0.59 N左右波动。三段式片段弓作用下,下颌侧切牙远中唇向倾斜并向龈方压入;第一磨牙则后倾明显并伴有牙冠的近中颊向远中舌向旋转;其余牙齿基本不发生移动。下颌牙列的应力集中区主要位于侧切牙根的唇侧颈1/3及第一磨牙根分叉处。结论 在适宜压入力的作用下,三段式片段弓技术能有效地压低前牙段,同时控制后牙段的伸长,有利于深覆,特别是高角、露龈笑或成年患者深覆的矫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力学相似性较高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角部牵张成骨对下颌内部应力分布及位移趋势的影响。方法在有限元模型的下颌角部模拟骨皮质切开并加载。结果获得角部单、双侧牵张成骨条件下,下颌骨内部应力分布和各部分位移的趋势。发现下颌骨角部牵张成骨应力集中在牵张部位。(牙合)平面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单侧加载较双侧加载下颌整体向对侧的位移趋势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有限元法建立生物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较高的下颌骨三维模型,分析并比较下颌升支部牵张成骨时不同加载方式对下颌骨内部应力分布及位移趋势的影响。方法:以正常青年男性下颌骨为标本,用CT断层扫描技术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在微机上建模。采用受拉杆单元、受压间隙元等模拟肌肉、韧带的边界约束条件,在下颌升支部模拟骨皮质切开。结果:建立了包括下颌骨、颞下颌关节、肌肉和韧带,局部骨皮质断开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提高了模型的相似性,为下颌升支部牵张成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the three-piece intrusion arch and Kalra simultaneous intrusion and retraction arch (K-SIR) on simultaneous intrusion and retraction of maxillary anterior teeth.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stresses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eeth with the three-piece intrusion arch and K-SIR arch was done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Setting: 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s, Surendera Dental College and Research Institute, India.

Material and Methods: For this investigation, the geometric model of the maxilla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0.022?×?0.028-inch MBT brackets and molar tubes were modelled, with the specified tip and torque values for all maxillary teeth. The wire components for the three-piece intrusion arch and K-SIR arch were modelled initially as a line diagram and then converted to three dimensional models.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clude the Young’s modulus and Poisson’s ratio were assigned. After defin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ce systems were applied as per design. Th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ANSYS Version 12.1 software. The von Mises stress, principal stress on PDL and alveolar bone, change in the inclination of incisors and initial displacement of the teeth in bucco-palatal, mesio- dis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 were analysed.

Results: Stresses in cortical bone were greater than cancellous. Both modalities showed intrusion of the anterior teeth, although this was slightly more in the three- piece intrusion arch. On studying the principal stresses in the PDL, the three-piece intrusion arch displayed uniform stress distribution compared to K-SIR arch.

Conclusion: The FEM cannot reflect actual biological responses within the human body to orthodontic forces bu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three-piece intrusion arch showed better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led tooth movement than the K-SIR 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