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收集、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来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治疗和预后。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中,男5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8±11.42岁。主要的发病来源为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第二磨牙(38.6%)。根尖周炎是最常见的牙源性感染的病因。治疗包括抗生素和经颈部纵隔引流(63例)、胸廓切开术(7例)。死亡率为5.7%。影响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发生并发症(P<0.005)和严重脓毒症或败血性休克(P<0.002)。 结论: 成功治疗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关键是对疑似症状的迅速诊断、快速CT扫描和彻底的纵隔引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牙源性感染累及前纵隔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护理经验。方法:14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45岁).均为牙源性感染。其中,前上纵隔感染9例,整个前纵隔感染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及控制基础疾病;术后根据引流管位置,做好双套管冲洗及胸腔冲洗.确保引流通畅。结果:除1例患者早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死亡率为8.3%,发生肺部感染6例.ARDS2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需根据感染的部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通畅的引流及科学的呼吸道护理.是控制病情发展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提高早期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分析5例牙源性坏死性纵膈炎的临床资料。5例中冠周炎3例,根尖脓肿2例。经X线、CT、B超以及引流脓液细菌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采用手术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5例均表现为下颌、颈部肿胀,其中胸闷气急4例,胸痛2例,皮下可扪及捻发音3例;影像学阳性表现多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后,表现为上纵膈增宽,可有胸腔及心包积液、皮下及纵膈气肿等。治疗后本组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的病情发展迅速且病死率高。早期确诊,及时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以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诊治的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例,总结其性别、年龄、合并症、感染源、影像学检查结果、细菌学检查结果、治疗手段和治疗结果。结果: 共收集111例患者,平均年龄56.6±12.5岁,男女比为5.9∶1。主要感染源为牙源性感染,其次为腺源性感染。52例(46.8%)患者有合并症,其中以Ⅱ型糖尿病最常见。所有患者均行颈胸部CT检查。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所有患者均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和颈部切开排脓,106例患者经颈部切口行上纵隔引流,9例行开胸手术清创引流。死亡率为6.3%。结论: 胸部CT检查是早期诊断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有效手段。早期诊断、有效的抗菌治疗、充分的切口引流及全身支持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牙源性坏死性纵隔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化脓性纵隔炎是一种严重的胸部感染 ,最常见原因是食管穿孔。牙源性感染及口咽部的化脓性炎症经颈部间隙下行引起纵隔的化脓性炎症致病特殊 ,发展迅速 ,病情危重 ,被称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descendingnecrotizingmedi astinitis,DNM)。本病较少见 ,但死亡率高[1 ] ,其中牙源性感染占首位[2 ] 。本文报道河南省人民医院 1980~ 1999年诊治的 4例并复习文献。1 临床资料病例 1 男 ,2 4岁 ,农民 ,因反复智齿冠周炎拔除│ 8,48h后因胸痛、流涎、呼吸短促复诊 ,给予青霉素和甲硝唑静脉滴注。次日症状…  相似文献   

6.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or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重症并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牙源性感染和咽部感染,当感染沿着颈部间隙扩散至纵隔时,临床表现为颌面部肿胀,颈胸部发红、肿胀,呼吸困难等。DNM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目前,DNM的治疗尚无标准化的通用指南,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式多为外科手术清创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DNM诊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26例牙源性DNM患者进行颈部和胸部扫描,描述感染的部位、范围、扩散途径等影像学特征。结果:DNM的CT影像表现为脓肿、非包裹性积液和积气。26例患者均出现颈部多间隙感染。其中,18例咽喉部肿胀、移位。颈部均为皮下组织蜂窝织炎和(或)深筋膜间隙感染。气管间隙、颈动脉间隙、椎前间隙是炎症向下扩散的通道。胸部前上纵隔感染11例,前纵隔感染4例,后纵隔脓肿4例,全纵隔感染7例。依据CT影像,采取不同清创引流方法,全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3.8%。结论:头颈、胸部增强CT扫描对DN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还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诊疗经历,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及口腔科治疗的3例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伴DN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1~53岁,经颌面颈胸部CT检查确诊,均在全麻下行颈部切开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颈部VSD装置于术后1周左右在全身麻醉下取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约36 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8 d(44~57 d),术后随访33~50个月,感染未复发.结论:VSD联合胸腔镜下闭式引流治疗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DNM,引流效果可靠、手术创伤小,患者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颌骨颈胸CT连续扫描在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NM)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牙源性DNM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及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例可见病灶牙及颌骨变化,下颌颈胸CT连续扫描显示感染自颌面向胸部扩散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口底、颌下广泛积气、积脓,经颈部间隙达纵隔,3例为上纵隔感染,9例扩散到下后纵隔;8例伴胸腔积脓、肺部感染,2例心包积脓、积气.结论:牙源性下行坏死性纵隔炎发病急、扩散快、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值得警惕.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的有效方法.颌面颈胸连续CT扫描是判断感染扩散范围、确定引流部位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59例诊断为DNM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通过胸部增强CT确诊,并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对患者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NMⅠ型患者21例(35.6%),DNMⅡA型患者19例(32.2%),DNMⅡB型患者19例(32.2%)。所有DNM患者均行急诊手术,Ⅰ型及ⅡA型患者经前纵隔剑突下切开引流配合胸腔引流;ⅡB型患者开胸纵隔彻底清创,术后引流;59例DNM患者的脓液全部送细菌培养,其中19例培养为阳性;全身抗炎治疗。死亡患者5例(8.5%),生存患者54例(91.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中年龄≥65岁、有糖尿病患者、入院到转入ICU时间间隔≥6 d、APACHEⅡ评分≥20、ICU治疗时间≥10 d、感染性休克患者占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转入ICU、配合早期手术、积极治疗全身系统性疾病和全身抗菌治疗是降低DNM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报道4例面颈部腐败坏死性蜂窝组织炎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病例资料,其中3例患者通过治疗完全康复,1例因中毒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面颈部蜂窝织炎病情进展迅速,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膈炎者病死率急剧升高,及时实施颈部切开引流、纵膈脓肿切开引流及胸腔闭式引流是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继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的危险因素,为DNM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急诊首诊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是否发生DNM及治疗结果等。根据是否发生DNM,将患者分为2组,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2组中连续型变量进行t检验或t'检验,二分类变量及等级变量进行Fisher 精确检验。结果: 201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继发DNM 14例,发生率为6.97%。201例患者中,男142 例,女59例;平均年龄(52.98±17.12)岁。最常见的原发疾病为根尖周炎(90例),占44.8%,其次为智牙冠周炎(50例,24.9%);发病源的最常受累部位为下颌后牙区,为140例(69.7%)。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部位(P<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04)、C反应蛋白(P<0.001)均为DNM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反应蛋白较高的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要高度怀疑发生DNM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与修正MEWS在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胸外科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5例下行性坏死性纵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是否发展为重症作为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牙源性颌面部皮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部皮瘘多为化脓性炎症 ,主要为牙源性感染引起。患者多来自农村 ,主要为误诊误治、延误治疗、患者不重视等原因导致瘘管长期不愈。本文总结本科 1 992年 1月至 1 996年 1 2月治疗的 34例 ,都为牙源性感染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34例中 ,男性 2 0例 ,女性 1 4例 ;年龄 8~ 54岁 ,其中 1 8~ 2 5岁占 75% ;除 5例居住城市外 ,其余均来自农村。病程最短 2个月 ,最长 6个月。1 .2 临床表现皮瘘的部位、病因、病灶、牙位、病例数见附表。慢性根尖周炎占 64.7%。34例患者病灶牙均为死髓牙 ,临床表现无叩痛、牙体变色或不变色…  相似文献   

16.
44例牙源性纤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牙源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1992年牙源性肿瘤分类标准对44例牙源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本组44例中,女31例,男13例。发病年龄2-70岁,平均29岁。中心型5例,周边型39例。上颌19例,下颌25例。X线及手术中见4例牙槽骨明显破坏。术后有4例复发。组织学上表现为WHO型39例、单纯型4例和牙源性颗粒细胞瘤1例。肿瘤无明显包膜,边界尚清。结论 牙源性纤维瘤不是单一性肿瘤,组织学上表现为WHO型、单纯型和牙源性颗粒细胞瘤。诊断时应与增殖性牙滤泡、粘液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牙源性皮瘘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部皮瘘是口腔科临床常见体征之一,常分为牙源性牙瘘、涎瘘、先天性皮瘘等^[1]。作者近五年来门诊病房共诊治牙源性皮瘘32例,现就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金泰口胶为我科自行研制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本治疗组100例患者,显效52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90%。近期效果较为满意,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牙源性皮瘘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慢性根尖周炎导致病灶牙根尖部唇颊侧或舌腭侧粘膜瘘管形成为常见的疾病,而导致颌面部皮瘘较为少见。因患者无明显的牙痛史而延误治疗或者前往其他科室进行治疗。也常有误诊、误治发生。本文就近12年来我科诊治的62例牙源性皮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牙源性牙龈瘘管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诊断部分病例疗程长,久治不愈的牙龈瘘管。方法 观察了120例牙源性瘘管,其病源牙有四种:即慢性根尖周炎(有瘘型)、牙髓牙周联合病、创作性根尖周炎、医源性牙病,以第一种牙病引起的龈瘘最常见。每种牙病所致瘘管位置各不相同,可作为病源牙诊断的重要参考。对120例有龈瘘的患牙进行治疗。结果 治愈率53.3%,有效率92.5%。结论 对牙齿瘘管的治疗,关键是对病源牙应作出准确的诊断,及时采取去除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