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服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控血糖,口服弥可保片;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通脉汤,两组均3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观察两组临床证候、血液流变学变化、治疗前后腓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等。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4%和63.3%(P0.05);腓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仅血浆黏度改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改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治疗方案,观察盐酸丁洛地尔联合弥可保治疗DPN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分层随机原则将86例DPN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基于降糖、运动、饮食、教育等基础治疗之上,观察组用盐酸丁洛地尔联合弥可保治疗,对照组单用弥可保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测定优势侧神经传导速度。结果:(1)组间有效、显效、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自身前后对照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改善,以观察组改善尤著。结论:盐酸丁洛地尔和弥可保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优于单纯弥可保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弥可保与葛根素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9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联合组采用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口服弥可保糖衣片0.5 mg,每日3次,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葛根素0.5 g、氯化钠2.25 g)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3月。对照组单纯应用弥可保治疗,用量、用法及疗程同联合组。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改善,以联合组改善尤为显著。联合组疗前、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显著,两组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弥可保联合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优于单纯弥可保治疗,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改善血流变从而实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自拟滋阴活血汤联合西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DPN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西药联合自拟滋阴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腓总及正中神经的SNCV、MNCV值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PV、HCT、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滋阴活血汤联合西药能够提高DPN患者治疗效果,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5.
梁燕红 《吉林医学》2022,(3):747-749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4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研究组给予己酮可可碱联合甲钴胺,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炎性因子情况、血黏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胫后神经、腓总神经、正中神经比较...  相似文献   

6.
廖日调 《中外医疗》2013,32(16):8-9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6月—2012年4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7)与对照组(n=16),治疗组给予苦碟子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单用弥可保静脉滴注,两组均为1次/d,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MNCV、SN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NCV、SN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口服复方丹参滴丸与口服甲钴胺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均给予调控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神经传导速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神经传导速度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则与对照组相同(P0.05)。【结论】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与口服甲钴胺片相同,但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则优于口服甲钴胺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血流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8.
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疗效。方法将74例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益气通络活血中药口服,疗程为30d。观察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提高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及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对DPN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与改善血液流变性及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阴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mellitus peripheral neuopathy,DPN)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DPN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控制饮食等基础治疗,对照组配合硫辛酸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滋阴活血柔肝汤口服配合针刺干预,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疗效。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指标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水平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滋阴活血柔肝汤联合针刺治疗阴虚血瘀型DPN,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56例,采用弥可保治疗,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脂及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9%(P<0.05);治疗后两组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加,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弥可保可显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弥可保。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监测对无症状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 病变(DPN)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T2DM住 院患者80例,通过测定振动感觉阈值(VPT)联合神经传导速度(NCV)诊断为DPN的患者60例,其余20例为 单纯T2DM组。60例DPN患者再通过有无肢体麻木、烧灼感、疼痛等症状分为有症状DPN组29例和无症状DPN 组31例。比较3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 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 (APOb)水平;比较3组患者NO、AGEs水平差异。结果:有症状DPN组的FPG、PPG、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无 症状DPN及单纯T2DM患者( P <0.01)。无症状DPN组的FPG、PPG、HbA1c水平均高于单纯T2DM患者( P <0.05)。 3组患者的TG、TC、LDL-c、HDL-c、APOa、APO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单纯T2DM组比,DPN组 血清NO均明显下降,AGEs水平明显升高( P <0.01);2组DPN患者血清NO、AGE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结论:临床上早期无症状DPN发病率高,NO、AGEs是其重要的生物信号和效应分子,早期检测有助 于了解神经病变的程度。控制血糖对减少DPN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三七通舒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七通舒胶囊每日0.6g,分3次餐后服用,两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检测神经传导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经治疗后,80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 NGF)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1)。对照组口服甲钴胺胶囊,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0.97%(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加快(P<0.01),且治疗组加快程度更大(P<0.01)。治疗后,两组感觉、反射、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大(P<0.05或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m NGF联合甲钴胺治疗DPN可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加速周围神经病变的恢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活血通络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30例采用水蛭注射液4 mL,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同时采用熏洗舒痹汤熏洗患处;对照组30例采用弥可保肌肉注射,每次500μg.观察治疗前后DPN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56.67%,对照组为16.67%(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6.67%(P<0.05).对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活血通络法能够减轻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病变神经传导速度,对防治DPN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3-硝基酪氨酸(3-NT)及其他生化指标的水平,探讨上述指标与DM及其并发症的关系,为DM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DM患者64例,其中单纯DM患者18例(单纯DM组),DM并发症患者
46例(DM并发症组),其中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6例(DM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组),并发其他并发症患者30例(DM并发其他并发症组);选择正常对照20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的HbA1c、3-NT、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e)水平。结果:单纯DM组和DM并发症组患者的HbA1c、3-NT、FBG、TG和Cr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M并发其他并发症组、DM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组的3-N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DM组(P<0.05);3-NT和TG水平随DM并发症的病情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以DM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组为最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BMI)、TC与3-NT水平呈线性回归关系(r=0.272,r=0.216,P<0.05)。结论:HbAlc和3-NT对DM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3-NT的检测对于DM并发症的进一步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72例新诊断T2DM,经过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分为神经病变(DPN)组和非DPN组,比较两组临床参数血糖、血压、血脂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共检出DPN患者49例,DPN患病率为28.4%,DPN组的年龄、收缩压和HbA1c均显著高于非D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分析HbA1c是DPN的危险因素。结论:新诊断T2DM神经病变发生率较高,HbA1c是DP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瘅痛酊联合血塞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瘅痛酊联合血塞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甲钻胺静脉滴注,并口服维生素B1;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注射用血塞通400mg、外擦瘅痛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之间血糖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瘅痛酊联合血塞通能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微循环及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5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腰臀比、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胰岛B细胞功能等临床资料。根据神经传导速度(NCV)将患者分为DPN组(144例)和非DPN组(110例)。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PN的危险因素。结果DPN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DPN组(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1.051,95%CI为1.018~1.085,P=0.002)、糖尿病病程(OR=1.059,95%CI为1.008~1.113,P=0.022)和糖化血红蛋白(OR=1.183,95%CI为1.060~1.319,P=0.003)是DPN的危险因素。结论DPN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有关,代谢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C肽(C—P)水平与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8例T2DM患者,根据NCV情况将其分为两组:NCV正常组76例,NCV异常组52例。另设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空腹C肽(VC-P)及餐后2hC肽(2hC-P)值。结果与NCV正常组相比,NCV异常组病程明显增长(P〈0.01)、2hPG明显升高(P〈O.01)、FC—P和2hC—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T2DM患者的HbA1C、2hPG、2hC—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CV与病程(t=10.329,P〈0.01)、2hPG(t=8.715,P〈0.01)呈负相关,与FC—P(t=2.402,P〈0.05)、2hC.P(t=19.696,P〈0.01)呈正相关,尤其与2hC-P密切相关。结论血清C肽水平与T2DM患者的神经功能密切相关,C肽对神经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振动感觉阈值(VPT)与骨质疏松(O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共230例,根据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 组,n=56)和非神经病变组(NDPN 组, n=174),测定两组患者腰椎1-4(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和 wards 三角骨矿密度(BMD),并比较分析 VPT 与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wards 三角 BMD 以及血钙(Ca2+)﹑踝肱指数(ABI)等指标的相关性。同时,根据 BMD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单纯 T2DM 组(non-OP 组,n=142)和 T2DM 合并 OP 组(OP 组,n=88例),比较各组 DPN的患病率及 VPT 变化趋势。采用 logistic 回归法,分析 T2DM 患者发生 OP 的危险因素。结果DPN 组 VPT 明显高于 NDPN 组,L1 BMD、L2 BMD、L3 BMD、L4 BMD、L1-4 BMD、股骨颈 BMD、股骨大转子 BMD 和 wards 三角BMD 明显低于 NDPN 组(P <0.05或 P <0.01)。相关分析显示,DPN 组患者 VPT 与年龄、收缩压(SB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呈正相关(P <0.05或 P <0.01),与 Ca2+、L1 BMD、L2 BMD、L3 BMD、L4 BMD、L1-4 BMD、股骨颈 BMD、股骨大转子 BMD 和 wards 三角 BMD 呈负相关(P <0.05或 P <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A1c 和 Ca2+是影响 T2DM 患者 VPT 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OP 组 DPN 的患病率和 VPT 水平明显高于non-OP组(P <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 VPT 是预测 T2DM 患者 OP 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DPN患者 VPT 水平与腰椎、髋部 BMD 密切相关,Ca2+代谢紊乱、增龄、高血糖、高血压可能是 DPN 和 OP 之间共同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早期测定 T2DM 患者 VPT 水平并采取措施干预,有利于早期防治或延缓 DPN 和 OP 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