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可吸收张力带和金属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爱民  侯春林  苟三怀 《中国骨伤》2000,13(12):707-708
目的 比较生物可吸收张力带(Biofix棒和Biopoly人工韧带)与金属张力带(克氏针和钢丝)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两种张力带治疗35例尺骨鹰嘴骨折。其中,可吸收组18例;金属张力带组17例。随访时间8~37月,平均24月。根据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7周。可吸收张力带治疗组:优16例,良2例,差0例;金属张力带治疗组:优14例,良2例,差1例。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生物可吸收张力带象金属张力带一样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较理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具有无需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可吸收线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移位性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比较可吸收线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30例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可吸收张力带张(15例)和钢丝张力带组(15例)。随访时间1年,按术后X线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结果:2组病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周,关节功能均正常,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骨折愈合后可吸收线张力带组无明显的皮肤刺激部,而钢丝张力带组皮肤刺激感明显存在,结论:可吸收线张力带组内固定能达到同样固定效果,皮肤刺激小,二期手术有只需小切口,无需取张力带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与钢丝张力带相比较,观察预置带孔克氏针结合可吸收线张力带固定髌骨横断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26个成人髌骨标本制成髌骨横断骨折模型,分成两组各13个髌骨,克氏针纵向贯穿髌骨后,分别以可吸收线和钢丝形成张力带固定,利用MTS生物材料试验机行顶伸折曲和拉力破坏试验以测定其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固定失效时最大压力和牵拉力,克氏针结合可吸收线组与克氏针结合钢丝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可吸收线张力带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生物力学效果相当,临床上可相互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4.
可吸收线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可吸收线作为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将骨折类型及其他条件相近、数量相等的髌骨骨折随机分为可吸收线张力带组 (A组 )和钢丝张力带组 (B组 ) ,每组各 2 5例。A组采用“微乔”可吸收线及克氏针固定 ;B组采用钢丝及克氏针固定。结果 :B组术后出现 1例钢丝断裂 ;1例松脱 ;8例出现皮肤红肿、疼痛、膝关节活动幅度不能早期恢复 ,远期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只达到 82 .6 % ,骨折愈合后须原位大切口取出钢丝克氏针 ;A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幅度早期全部得到恢复 ,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B组 ,骨折愈合后只须局麻下小切口拔出克氏针。结论 :可吸收线张力带替代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力学结构合理 ,疗效好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作者采用Biofix可吸收固定棒代克氏针和Biopoly人工韧带代钢丝形成可吸收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共31例,其中2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优23例,良3例,可2例。术后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无伤口感染,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周。作者认为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具有无需二期手术、简单方便的优点,是治疗髌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吸收钉和可吸收线组成的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可吸收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37例,术后伸直位石膏固定4~6周,拆除石膏后,功能锻炼。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3~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根据Lysholm&Gillquist膝关节评分标准:优27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92%。结论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固定可靠,减少了二次手术的再损伤,最大限度恢复了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Biofix可吸收固定棒代克氏针和Biopoly人工韧带代钢丝形成可吸收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共18例,全部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疗效判定以局部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影像学综合判断。结果;优16例,良2例,差零例,术后未出现骨折或骨折再移位现象,无伤口感染。作者认为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具有无需二期手术,减少病人痛苦,简单方便,又不增加费用等优点,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生物可吸收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作者采用Biofix可吸收固定棒代克氏针和Biopoly人工韧代钢丝形成可吸收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共31例,其中2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 ̄24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优23例,良3例,可2例,术后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无伤口感染,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周。作者认为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具有无需二期手术、简单方便的优点,是治疗髌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生物可吸收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作者采用Biofix可吸收固定棒代克氏针和Biopoly人工韧带代钢丝形成可吸收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共18例,全部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疗效判定以局部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影像学综合判断。结果:优16例,良2例,差零例,术后未出现骨折或骨折再移位现象,无伤口感染。作者认为生物可吸收张力带具有无需二期手术,减少病人痛苦,简单方便,又不增加费用等优点,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使用可吸收材料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其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方法 在4具新鲜截肢标本上横行锯断髌骨,用两枚Biofix自身增强可吸收拉力螺钉代替克氏针,强生公司的PDSⅡ1号可吸收线代替钢丝,进行张力带固定,测定其固定强度.并在临床应用25例.结果 在骨折端不加压时,可承受达55kg的牵拉力;当对骨折端进行加压时,可承受达60kg的牵拉力.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9~23个月,平均17个月.疗效:优20例,良5例.未出现炎症反应、感染、骨折再移位、断钉等并发症.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2周.结论可吸收内植物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方法简便,固定牢固、效果良好、不需二次手术,是治疗髌骨骨折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微创张力带固定法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牢固性。方法保留胫骨、股骨及完整膝关节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制作髌骨横断骨折模型,采用微创或开放手术的张力带固定。膝关节屈曲36°位固定胫骨及股骨端将标本安装在MTS实验机上,通过牵拉股四头肌来拉伸和疲劳循环载荷来测试固定的稳定性。用线性传感器测量骨折分离距离,大于1mm为固定失败。结果所有固定在500N外加拉力作用下骨折分离距离均小于1mm,大于固定后即可活动所需最小294N的限度。微创和开放手术在即时和疲劳后的生物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张力带的稳定性最好(P<0.05)。结论根据生物力学原则,微创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能够满足骨折愈合所需的稳定性,允许骨折固定后即可活动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髌骨骨折空心拉力螺钉组合张力带固定的生物力学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比较空心拉力螺钉组合张力带与常用AO,改良张力带及松质骨螺钉固定髓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取20具膝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制成骨折模型,用四种方法固定,用WD-10E电子力学实验机测定四种内固定的抗张强度,骨折端分离1.0mm为固定失效,结果:四种固定方法均能满足420N股四头肌收缩力,但与其它三种内固定方法相比,空心拉力螺钉抗张强度最大(P<0.05),AO张力带抗张强度最小,松质骨加压螺丝钉固定欠可靠,结论:治疗髌骨骨折应首选空心拉力螺钉加张力带钢丝固定。  相似文献   

13.
Application of the tension band principle to provide dynamic compression across sites of the ankle and foot is discussed. Two cases are presented that demonstrat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ension band fixation. A biomechanical explanation of fracture failure in long bones is also provided.  相似文献   

14.
榫式截骨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报告一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新方法,探讨其术后关节僵硬并肘内翻难题,方法:在复习肘关节相关解剖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后路榫式截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骨髁上骨折的术式,并报告46例临床应用情况,同时与交叉克氏针法进行比较,结果:榫式裁骨张力带固定法治疗肱骨 骨折优于交叉克氏针固定法且比较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要求,随访12-36个月,效果满意,按Home标准评价:优30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近96%,结论:本法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允许肘关节早期 功能锻炼的优点,适合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咀及内外踝骨折的改良术式。[方法]用针丝钉方法改良替代针丝或针针丝传统张力带手术方法。治疗89例尺骨鹰咀骨折,63例内外踝骨折。[结果]随访68/55例(80.9%),最长5a,最短6个月,平均2.5a。按Wolfgang后期疗效标准,优良:65/53例(95.9%),一般:3+2例(4.1%),无差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5个月。[结论]针丝钉改良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咀、内外踝骨折:(1)简化了手术操作;(2)减少了钢针数量;(3)保持了张力带生物力学原理和稳定的AO内固定优势;(4)加用螺钉代替钻骨孔改良方法减少了钢丝穿骨孔所出现骨坏死吸收而增大所产生的“失张力”现象,避免了内固定松脱并发症。缺点是仍然需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双张力带法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报告一种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新方法的设计、临床疗效及优点。方法 在复习肘关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设计后路经鹰嘴截骨、双张力带法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术式 ,并报告 42例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双张力带法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比较符合解剖学及生物力学要求 ,按Home标准 ,临床优良率可达 82 %。结论 本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允许肘关节早期功能训练的优点 ,是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值得信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及鹰嘴解剖钢板固定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3种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个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均为男性;年龄26~43岁,平均34.8岁。于尺骨上段及尺骨鹰嘴分别截骨制作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模型。每个标本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A组)、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B组)及鹰嘴解剖钢板(C组)3种方式对骨折端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记录载荷-位移曲线,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采用骨折端压缩位移为2 mm时所加的载荷值进行评价。结果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克氏针退出、钢板螺钉断裂、标本破坏,标本与夹具固定无松动。3组标本均表现为位移随载荷增加而逐渐增长,但B、C组的载荷-位移曲线斜率明显高于A组。当骨折端压缩位移为2 mm时,A、B、C组的所加载荷值分别为(218.6±66.9)、(560.3±116.1)、(577.2±137.6)N,B、C组所加载荷值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5,P=0.763)。结论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多为不稳定骨折,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鹰嘴解剖钢板固定均能满足要求,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不够牢固,临床上应避免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试Pv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新鲜牛尸体膝关节标本,制成髌骨骨折模型,用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并与克氏针张力带、单纯钢丝环扎进行对照比较。[结果]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其强度和刚度相当于传统的8字形克氏针张力带,而且髌骨的应变、位移很小。临床应用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05例,随访6~23个月,优良率达98%。[结论]Pyrford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完全符合髌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且能达到解剖复位,操作简便,固定牢固,适应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普迪思缝线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普迪思可吸收线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以WDW305型电子万能试验机施行PDS0#和PDS1#的拉力试验; 本组病例 30例, 直视下解剖复位, 巾钳固定。用直径 1. 5mm的克氏针, 在骨折远近端或与折线垂直的两侧各做横行侧位髌骨前后径中心或稍偏后钻两孔, 分别穿入 2道PDS0#或PDS1#可吸收线, 近端的内侧头线和远端的外侧头线、近端的外侧头线与远端的内侧头线分别在髌骨骨折前缘做交叉张力带打结固定, 另在近端的内侧头线和远端的内侧头线、近端的外侧头线与远端的外侧头线做髌骨骨折内缘、外缘压力带打结固定。结果: 通过拉力实验, PDS0#单股的最大拉力为71. 50N,PDS1#单股的最大拉力为 97. 48N, 测试中达到最大拉力时, 其长度为原长度的 3倍; 两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 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 2个月, 未发生折断再移位, 普迪思线治疗组, 优 21例, 良 6例, 可 3例。结论: 普迪思可吸收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实验表明, 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弹性, 而且经济便宜, 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study introduces a knotless tension band construct and compares its biomechanical behavior with that of a traditional stainless steel tension band construct. Fourth-generation composite tibial Sawbones®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Fracture models were created to mimic 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 type 44-B2.2 ankle fractures. A total of 20 specimens were randomized evenly into a stainless steel tension band group (control group); or a knotless tension band group. The fixation constructs were mechanically tested, and the stiffness and failure strengths were calculated. Two failure strengths were determined: the engineering-based failure strength, defined as the greatest tensile load tolerated by the construct; and the clinical failure strength, defined as the force required to displace the fracture by 2 mm. We used 2-tailed 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s to compare and identif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knotless tension band construct was 7.7% stronger and 33.2% stiffer and required a 36.7% greater force to displace the fracture by 2 mm.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s confirmed that differences in mean stiffness (p = .003) and clinical failure strength (p = .003)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though the mean engineering strength for the knotless group was greater than that for the stainless steel group, this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170). This knotless tension band construct could potentially offer both clinical and biomechanical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stainless steel stand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