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茅焕豪 《现代实用医学》2016,(4):443-444,494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5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基础治疗,对照组另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观察组给予磺达肝癸钠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均联用7d。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1个月内的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及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凝治疗4d后,对照组患者APTT和P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APTT和PT均较治疗前高(均P<0.05);且治疗组患者APTT和P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发生Q波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介入治疗和心绞痛再发的例数均多于治疗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有2例死亡。结论与低分子肝素钠相比,采用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好,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磺达肝癸钠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治疗组(8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除基础治疗外,给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50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用7d。治疗组除基础治疗外,给予磺达肝癸钠2.5mg/d皮下注射,连用7d。观察治疗30d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死亡、急性冠脉介入治疗、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磺达肝癸钠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68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基础药物治疗,实验组给予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mg,1次/日,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mg/kg,1次/12小时,最多连用8天或直至出院。观察两组患者30天内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磺达肝癸钠组与依诺肝素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磺达肝癸钠组明显低于依诺肝素组(P〈0.05)。结论:应用磺达肝癸钠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于依诺肝素相当,出血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杨超  李彦  杨永忠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91-92,95
目的观察对比磺达肝癸钠和那曲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0例分为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8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对照组给予那曲肝素0.1 mL/10 kg,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连用7 d。治疗组给予磺达肝癸钠2.5 mg/d,皮下注射,1次/d,连用7 d。观察治疗7 d及30 d后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Q波性心肌梗死、死亡、室速、室颤)及严重出血(脑出血、腹膜腔出血、呕血)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出血(皮下瘀斑、牙龈出血、血尿、便血+++以下)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30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出血及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磺达肝癸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00例确诊为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磺达肝癸钠2.5mg皮下注射,1次/d,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q12h,平均用5d,观察两组患者9d、30d时主要安全终点包括主要和(或)次要出血及主要有效终点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所有患者随访30d.结果 磺达肝癸钠在降低出血风险不劣于低分子肝素,在降低9d、30d时主要有效终点事件(顽固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磺达肝癸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术后临床应用的心血管事件、详细出血情况及凝血功能,探讨其近期疗效及出血风险.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3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磺达肝癸钠组(2.5mg皮下注射,每日1次)和低分子肝素钙组(0.4 mL皮下注射,1次/2 h),均连用3~8 d.评价30 d时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详细出血情况和凝血功能.结果磺达肝癸钠在降低30 d反复发作胸痛、急性左心衰和死亡的发生不劣于低分子肝素钙(19.2%比29.4%,P〉0.05),出血发生率较低分子肝素钙组下降(9.6%比27.5%,P〈0.5),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磺达肝癸钠用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ACS的有效性不劣于低分子肝素钙、出血风险小,不延长PT、APTT,未发生PLT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41名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他汀类、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等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mg,1次/d,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2次/d,均连用3~7d。观察二组的临床疗效,以及30d内心血管事件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d内心血管事件和出血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磺达肝癸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于低分子肝素相当,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磺达肝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住院的1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使用磺迭肝癸钠2.5mg1d1次,皮下注射,连用7d;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U/12h,皮下注射,连用7d,2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2组患者治疗30d的出血事件和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出血事件和心脏事件发生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更优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对比磺达肝癸钠和依诺肝素钠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6例分为对照组(62例)治疗组(64例),观察治疗10 d及30 d后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0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BNP水平及严重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30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BNP水平相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出血及轻度出血并发症例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磺达肝癸钠的安全性。方法拟行PCI的ACS病人181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肾功能正常组45例,肾功能轻中度损伤组97例,肾功能重度损伤组39例,行PCI前3组均给予皮下注射磺达肝癸钠2.5mg/d治疗,连用8d或用至出院前1d(住院8d者),比较各组PCI后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 3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用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ACS病人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吴静  徐亮  杜华  王运茹 《疑难病杂志》2012,11(8):575-57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ACS行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首次顿服阿司匹林300 mg,而后100 mg/d;联合组(37例)首次顿服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各300 mg,而后阿司匹林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d。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0d、30d检测hs-CRP和TNF-α;在用药前、用药后30d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0d、30d 2组患者hs-CRP和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6个月内联合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7%vs 22.9%,P<0.05);治疗前后30d 2组患者PT、APTT和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6个月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2%vs 8.6%,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ACS可显著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联合阿司匹林抗炎作用显著强于单用阿司匹林,且不增加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了解冠心病(CHD)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和凝血纤溶功能变化及其相互联系,探讨血UA升高及凝血纤溶功能改变在CH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型心绞痛(SAP)和对照组(CO)患者各30例,测定外周血U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然后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ACS与CO组患者相比,血UA、FG、DD水平明显增高,而PT和APTT则明显缩短(均P〈0.05);SAP与CO组患者相比,血UA水平明显增高,而PT、APTT、FG、DD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和SAP组相比,血清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FG、DD水平明显增高,PT和APTT则明显缩短(均P〈0.05)。SAP患者血UA与FG、DD成正相关(r分别为0.412、0.358,均P〈0.05);ACS患者血UA与FG、DD成正相关(r分别为0.471、0.397,均P〈0.05),与PT成负相关(r=-0.364,P〈0.05)。不论是SAP组还是ACS组,其高尿酸血症(HUA)者与正常血UA者相比,血FG水平均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CHD的一个危险因素,其可能通过影响凝血纤溶功能,促进血栓形成,导致了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干预效果。方法将DIC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万U组和40万U组,3组病例分别静注生理盐水、20万U和40万U乌司他丁,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结果治疗后第3天与治疗前比较,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的胛或APTT、都获得改善;治疗后第5天,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数均明显改善;3组患者互相比较。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的四项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20万U组和40万U组患者比较,40万U组患者的PT改善更显著,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对DIC患者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高剂量可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秀英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87-88,9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扩冠、抗凝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2%,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部分活化凝血酶源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门、AWT、TT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1年,治疗组再住院及急性心血管意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凝异常状态,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改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患者均予积极综合治疗(包括处理原发病、输血补液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保护性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及纠正低氧血症、对症止血和镇痛镇静、预防和处理消化道出血、抗炎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当天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60min/次,2次/d,连用10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和10d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5和10d时PT、APTT、PLT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与乳腺良性肿瘤、病理类型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利于对乳腺癌患者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凝血四项的水平,以及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及是否远处转移各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血浆T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T、APTT和FIB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病理类型及有无远处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其凝血四项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患者的TT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TT水平有助于对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更好地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脓毒症新诊断标准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常规治疗加清瘟败毒饮煎剂口服)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20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入组时)及治疗后(治疗第7天)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time.TT)和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TT、APTT和PLT计数均在正常范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T、TT、APTT均显著延长,PLT计数显著下降,但治疗后治疗组PT、TT、APTT延长幅度和PLT计数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