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钧 《内科》2008,3(2):188-189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和外周血的特点,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巨幼样变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8例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和外周血,记录红系、粒系、巨核细胞系造血情况。结果18例均呈大细胞贫血,MCV〉100fl,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中巨幼红细胞〉10%,伴有巨幼变粒细胞及核分叶的巨核细胞。结论骨髓出现巨幼红细胞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关键,但注意与MDS、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6)、溶血性贫血等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法:对22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骨髓象及血液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叶酸、维生素B12等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有129例(58.1%)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以叶酸缺乏为主185例(83.3%)。叶酸、维生素B12缺乏越严重,骨髓中巨变等病态造血越明显。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病态的程度往往反映患者营养不良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两种不同的疾病,难治性贫血常以红细胞减少、出血、贫血、感染、骨髓中出现红系、粒系、巨核细胞质和量的改变。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以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导致细胞的巨型改变。但两者在临床、实验室检查、骨髓形态学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甚至误诊。本文对我院血液病研究室近年来确诊的难治性贫血18例,巨幼细胞性贫血76例,进行临床及形态学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与难治性贫血患者骨髓形态差异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经过对武警四川总队成都医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0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与50例难治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以难治性贫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淋巴样小巨核、粒系病态、红系病态占比。结果观察组淋巴样小巨核、粒系病态、红系病态占比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与难治性贫血患者具有非常明显的骨髓形态差异,因此可以采用骨髓形态差异对巨幼细胞性贫血、难治性贫血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74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外周血及骨髓象变化。方法 对74例经骨髓象检查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临床及化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中40例(54.05%)有消化道症状,38例(51.35%)三系血细胞均减少,12例(16.22%)有神经症状,巨幼细胞性贫血需与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及神经精神疾病进行鉴别。结论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血细胞异常的患者,应积极动员患者尽早做骨髓穿刺检查,注意寻找多分叶核的粒细胞及巨型杆状核细胞的存在,及时明确诊断,注重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及膳食结构调整,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孕妇及婴幼儿是本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患该种贫血常不被注意。现将我院同期住院的88例成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中60岁以上的36例老年患者资料分析如下。临床资料60岁以上老年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6例,其中男性ZO例,女性16例,男:女为1.2:1。年龄61~81岁,平均72岁。诊断标准:(1)治疗前周围血Hb和RBC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且表现为大卵园形红细胞明显增多和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呈增生象,出现巨幼红细胞,但不伴有原始细胞增多现象;(2)有营养缺乏…  相似文献   

7.
张慧芳 《山东医药》2011,51(28):71-72
目的通过对巨幼细胞性贫血(MA)同时伴环铁粒幼细胞增多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骨髓象的分析,进一步提高MA和M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诊治的5例MA患者进行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 5例MA患者外周血检查均为3系减少,MCV值〉100 fl;骨髓象检查巨幼红细胞增多,全血细胞系呈现核畸形等类病态造血象;骨髓铁染色见内外铁明显增多,可见环形铁粒幼细胞,初诊结果支持MDS。但均未见红细胞系奇书核、粒细胞间桥、小淋巴样巨核细胞等典型诊断MDS的较明确的病态造血形态学标志,故考虑为MA。给予叶酸、维生素B12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支持MA的诊断。结论提高对血液病异常造血的认识,反复推敲仔细观察细胞形态,结合病史、染色体检查、组化检查,可进一步提高MA和MD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结合本病例特点,最可能的诊断为原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核不排除。诊断依据:原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1)患者血三系减少,高热。(2)查体贫血貌,左下肺呼吸音低,腹韧、肌紧张,右中上腹压痛,左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3)血常规提示血三系减少;骨髓穿刺检查粒系可见Pelger畸形,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多核及花瓣核红细胞;红细胞胞体较大,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骨髓活检:铁染色( )、外周铁( ),铁粒幼20/25。合并SLE诊断依据:(1)血三系减少;(2)胸腹腔积液;(3)左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需考虑深静脉血栓可能,通常…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33例已发生骨髓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①外周血象:27例出现非治疗原因所致的进行性两系或三系减少,14例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和(或)幼粒细胞,31例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26例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AKP)积分明显升高。②骨髓象;7例反复出现干抽,14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或极度减低;33病例均找到较典型的肿瘤细胞。认为综合分析肿瘤患者血象及骨髓象特征性改变,对预测肿瘤骨髓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单纯性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一种综合征,其表现为红细胞生成减少,几乎完全丧失红系造血的功能,中重度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减少(<1%),骨髓幼红细胞<0.5%,偶可有3~4%。尽管红系造血重度减低,而粒系巨核系生成正常。骨髓增生程度一般在正常范围。基于这些明显的形态学特点,故与  相似文献   

11.
双相性贫血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性贫血是指机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_(12)同时又缺乏铁引起的混合性贫血,临床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32例报道如下。资料及分析本文收集我院血液科1981~1988年住院资料较完整的双相性贫血32例。其诊断标准为:(1)有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低于100g/L;(2)骨髓检查出现巨幼红细胞和中性巨晚幼、巨杆状核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诊疗经验。方法 对贫血待查的患者详细采集相关病史,重点检查BCA、骨髓象、胆红素、血清叶酸、维生素Bn及铁蛋白、消化道内镜等。确诊后给予叶酸或维生素B12等治疗,并针对性地指导改善饮食习惯。结果 大多数患者均获得及时诊断,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巨幼细胞性贫血只要正确诊断,治疗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3.
应用乙胺嘧啶药盐(以下简称乙盐)预防疟疾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国内曾有报告,但迄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我院在1982年5月到9月在全县全民普服乙盐预防疟疾中共收治重度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g)患者166例,除其中有贫血病史或有其他病因可查者52例外,将经骨髓象证实的112例重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与分析骨髓细胞学检验在贫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分析贫血病因及病因的检出情况、骨髓象的特点等。结果 156例贫血患者全部经过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结果的共129例(82.69%),共确诊为11种疾病,分别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原生物感染性贫血、转移癌,其余27例(17.31%)在经检查时骨髓象并未发生特殊的改变,未能明确提供诊断依据。按照病种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如下:缺铁性贫血58例(37.18%)、急性白血病31例(19.87%)、原微生物感染性贫血10例(6.41%)、转移癌10例(6.41%)、巨幼细胞性贫血6例(3.85%)、多发性骨髓瘤6例(3.85%)、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3.21%)、溶血性贫血4例(2.5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1.92%)、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3例(1.92%)。结论不同病因贫血患者的骨髓象特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骨髓象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作为诊断贫血病因的可靠方法,能够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IC异常和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MIC)异常变化及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MDS患者的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异常改变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中外周血象全血细胞减少36例(55.4%),2系细胞减少19例(29.2%),分类可见幼红细胞35例(53.8%),幼粒细胞27例(41.5%).贫血60例(92.3%),以中重度为主58例(89.2%),表现为大细胞或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异常56例(86.2%),以减少为主45例(69.2%).血小板减少41例(63.1%).65例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55例(84.6%),1系或1系以上病态造血54例(83.1%),11例难治性质血患者病态造血不明显(16.9%).59例行骨髓病理学检查:3系不同程度病态造血30例(50.8%),粒系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29例(49.2%).45例行骨髓细胞流式细胞仪(FCM)免疫表型测定,表现2系或2系以上异常40例(88.9%).41例做FCM-DNA倍体分析,检出DNA非整倍体26例(63.4%).32例做骨髓细胞染色体分析,发现异常克隆13例(40.6%).结论:MDS临床表现不典型,血液学改变复杂,缺乏特异性,部分RA病态造血不明显,仅依靠形态学难以做出正确诊断,应提倡MIC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6.
43例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析了43例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巨幼贫)患者的特点,该病在老年人不少见,占同期老年人血液病的5.7%。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3:1;头晕、乏力、纳差为主要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较少见,未见精神异常。16例患者有各种胃部疾病。10例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全部患者均具有典型的巨幼贫骨髓象,血清中叶酸或维生素B_(12)定量减少。与非老年巨幼贫患者比较,骨髓增生程度降低,巨幼红细胞比例也少。老年巨幼贫患者骨髓中还可见到小巨核细胞,6例患者合并缺铁性贫血,呈双相贫血。巨幼贫诊断明确后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6例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内科其他疾病29例,占81%;以非血液病诊断入院的20例,占56%;外周全血细胞减少22例,占6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均在活跃以上。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的32例,占89%。维生素B12减少者20例。检出伴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息肉,十二指肠憩室,食道憩室,结肠憩室,食道裂孔疝,慢性结肠炎,胆囊炎、胆石症)34例,占94%,贲门癌1例,占2.8%。用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因非血液病就诊而易于漏诊。临床上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鉴别。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与存在的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进行相关检查可避免遗漏潜在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骨骨穿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我院31例经胸骨骨穿诊断的MDS,对同期的髂骨和胸骨骨髓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1例经胸骨诊断为MDS的患者髂骨穿刺及髂骨活检表现为增生低下,按WHO分型均为MDS-RCMD;31例髂骨骨髓增生低下患者粒系、红系少见病态造血,粒系仅6.5%(2例)出现巨幼样变,12.9%(4例)患者出现核浆发育失衡,红系仅6.5%(2例)患者出现巨幼样改变,巨核细胞少见,仅3.2%(1例)患者见到4个巨核细胞,未见到病态巨核细胞;相反,同期的胸骨骨髓均表现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三系病态造血明显,在粒系病态造血表现中54.8%(17例)出现双核粒,71.0%(22例)出现了巨幼样粒细胞,93.5%(29例)出现了核浆发育失衡粒细胞,22.6%(7例)出现了假性派胡细胞;红系病态造血表现中,35.5%(11例)患者出现三核红细胞,77.4%(24例)患者出现巨幼样红细胞;87.1%(27例)患者巨核系统出现病态造血,其中小巨核、单圆核、双圆核、三圆核巨核出现的比例分别为19.4%(6例)、77.4%(24例)、35.5%(11例)、35.5%(11例)。结论:部分MDS患者表现为髂骨增生低下,髂骨穿刺发现病态造血的概率低,胸骨穿刺能有效地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的病态造血表现,为诊断提供明确的依据,是诊断此类MDS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老年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63例临床分析李薇,高素君,李红荣,李舜华(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血液科,长春130021)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贫)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细胞内DNA合成障碍及分裂受阻所致的大细胞性贫血。该病虽在婴幼儿及...  相似文献   

20.
按照WHO标准,主要依靠外周血细胞减少、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病态造血、环形铁粒幼红细胞计数、原始细胞比例)、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行诊断和分型。重要的辅助诊断包括骨髓病理活检或(和)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和MDS相关基因突变的检测。病态造血是MDS诊断分型的形态学基础,原始细胞不增多的MDS主要依靠病态造血进行诊断分型。病态造血巨核细胞≥10%或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对MDS具有较确定性的诊断意义。部分MDS-SLD及MDS-MLD,巨核细胞系无病态造血,仅有红细胞系和(或)粒细胞系病态造血细胞的比例≥10%,属于真正意义上的MDS最低诊断标准,在实际操作起来难以准确把握,诊断MDS时应慎重,并需排除反应性病态造血。该文详细介绍了细胞形态学对MDS的诊断意义,详细解读了各系病态造血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以及笔者的经验和体会,分析总结了MDS的诊断思路,阐述了MDS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MDS的精准诊断及防止误诊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