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提高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方法 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采用多种方式实施预防性健康教育活动.结果 预防性健康教育6个月后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及自我管理状况显著优于教育前(均P<0.05、P<0.01);无1例新增糖尿病患者.结论 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开展预防性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社区健康素养、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石碣镇和南城区辖区抽取2038人,高血压645人,糖尿病317人,实施健康教育。结果干预后的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及基本技能比例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高血压发病率为31.65%,糖尿病发病率为15.55%,干预后分别为25.02%、10.25%,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干预后高血压及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提高,致残率及致死率均降低(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有利于高血压及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强化饮食教育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283例住院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5例)和对照组(138例),两组住院期间接受糖尿病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出院后实施延伸护理服务,在社区继续实施强化饮食教育。采用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尿病饮食认知状况及饮食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糖尿病饮食认知评分及饮食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将强化饮食教育延伸至社区,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认知水平,提高其饮食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模式的实施对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就医满意度及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12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的健康宣教方式;研究组将临床路径引入到健康教育中,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与医疗小组共同制定教育路径图,由培训过的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负责,有计划、有组织、有时间地对患者及家属给予全程、个体化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护士健康教育耗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健康教育达标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糖尿病知识回答正确率及技能完全实践车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可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需要的疾病基本知识.从而采取缝康的行为.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院联合社区实施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和就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宜昌市城区7个社区中12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教育组和对照组各60例,联合教育组由综合医院联合社区医院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照组由综合医院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实施1年后使用SF-36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就医行为。结果研究结束时联合教育组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教育组患者年人均综合医院就诊次数和年人均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而年人均社区医院就诊次数和年人均自行购药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医院联合社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优化患者的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对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59例IG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发放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资料;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教育前后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水平及IGR转归情况。结果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为10.34%,观察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教育后观察组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干预有利于调动IGR患者主观依从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适宜门诊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方法组建糖尿病管理中心,对糖尿病管理中心的400例门诊糖尿病患者实行会员登记制度,提供优惠的服务,预约随访,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定期举办知识竞赛和联谊会。结果健康教育后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各项生化指标显著优于教育前(均P〈0.01)。结论门诊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为患者提供了系统学习糖尿病知识的课堂;个体化教育是强化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方式;预约随访保证了教育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实施自我管理教育项目对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信念、自我管理行为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科室医生、教育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8名成员组成自我管理教育项目组,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两组均随访3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第3个月评估患者的健康信念、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健康信念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我管理行为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对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项目,能提高其健康信念水平、改善自我管理行为、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营活动对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心理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安排为期4周、每周3次的健康营活动,即郊外花卉园活动和专题健康教育讲座;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结果4周后实验组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SDS、HAMD评分,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健康营活动可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水平,有效改善糖尿病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糖代谢。  相似文献   

10.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小班式强化教育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将自愿参加小班式强化教育(下称小班教育)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按匹配原则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6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每个班限定患者10~15例,每次90min,其中中场休息或课间运动操30min,每周1次,24次为1个循环周期(6个月),患者可中途参加;培训内容包括糖尿病知识讲座、咨询答疑和自护技能操作训练。小班教育前及教育6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糖尿病知识掌握达标率和自护能力达标率显著高于小班教育前(均P〈0.01),FPG、2hPG及HbAlc控制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取小班式强化教育可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Summa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fferent fibres from the capsule of the hip joi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at in situ, in relation to joint rotation, and in an isolated capsule preparation which was opened and stretched directly with an actuator.In situ two types of afferent fibres were found, those having a full range of sensitivity and others having only a limited range in response to the joint rotation. When studied in isolated tissue the afferent fibres of the capsule were uniform in threshold and sensitivities, and no full range receptors were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full range receptors which enter the articular nerve of the hip are spindle afferents and not capsule recept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d previous results in animals and man the role of joint receptors in kinaesthesia and position sense is discussed.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s propriétés des nerfs afférents à la capsule de la hanche, chez le chat en imprimant à l'articulation des mouvements de rotation et sur des préparations de capsule isolée et ouverte en l'étirant directement grâce à un dispositif mécanique.In situ, on a trouvé deux types de nerfs afférents, les uns ayant en réponse à la rotation articulaire une étendue complète de sensibilité et les autres seulement une sensibilité limitée. Sur la capsule isolée les nerfs afférents sont indentiques en ce qui concerne le seuil et la sensibilité et on ne trouve aucun récepteur complet. On en conclut que les récepteurs de toute l'étendue de la sensibilité qui pénètrent les nerfs articulaires de la hanche sont des fibres en fuseau d'origine musculaire et non des récepteurs capsulaires. Sur ces bases et sur les résultats précédemment obtenus chez l'animal et chez l'homme, les auteurs discutent le rôle des récepteurs articulaires dans la cénesthésie et le sens des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