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分析广州市居民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结节疾病临床特征的关联。方法 收集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成人人群,且同期行甲状腺B超、尿碘以及甲状腺功能相关检查者;根据尿碘水平进行评判分组,尿碘<100 μg/L为碘营养不足组;尿碘100~199 μg/L为碘营养适宜组;尿碘200~299 μg/L为碘营养超适宜量组;尿碘>300 μg/L为碘营养过量组。观察尿碘与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和甲状腺功能的关系。结果 研究共入组观察1107例,尿碘中位数93.40 μg/L,其中甲状腺结节患者309例,与碘适量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比较,其他不同的碘营养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碘营养水平对甲状腺结节合并甲亢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患病率亦无显著影响;与碘适量组人群相比,碘营养不足和碘过量组FT3和FT4显著增高,而对应TSH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广州市居民成人碘营养偏低,碘营养水平不足或过量均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亢 )最常见的病因是Graves病、高功能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继发甲亢 (Plummer病 ) ,少见的有甲状腺炎、垂体肿瘤、含甲状腺组织的卵巢畸胎瘤、转移性的功能性的甲状腺癌、摄碘过多引起的甲亢、误食甲状腺组织或甲状腺素等。其发病率女性为 0 .5 %~ 2 %,男性  相似文献   

3.
碘过剩对甲状腺的病理生理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碘过剩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的高碘对大鼠甲状腺的影响 ,以及对人类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作用。结果 实验动物组均出现弥漫性胶质性甲状腺肿 ,随着投碘量的增加 ,甲状腺绝对与相对重量与正常对照组比均见明显增加 (P <0 .0 0 5 ) ;不典型增生区域增多 ;甲状腺滤泡上皮高度降低 ,甲状腺滤泡腔面积扩大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NOR )计数增加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均P <0 .0 0 1)。培养的人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在碘浓度 0 .75 μg/ml中 6 %~ 2 5 %的细胞出现变形 ,线粒体、粗面内织网及绒毛增多 ;碘浓度 3.75 μg/ml时 ,30 %~ 40 %细胞表现为线粒体肿胀 ,粗面内织网扩张 ;碘浓度 18.75 μg/ml时 90 %细胞溶解 ,可见层状小体。 结论 过量摄碘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等疾病的发生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实行全民普遍食盐加碘前后广西沿海、山区等不同碘环境下甲状腺疾病谱变迁的特点,探讨普遍食盐加碘对甲状腺疾病谱的影响。方法收集广西南宁、桂林、百色及北海4城市的解放军三。三医院、解放军一八一医院、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北海市人民医院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5998例,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诊断并检测了尿碘水平;另检测同期1000位甲状腺正常人群的尿碘水平作对照。分析普遍食盐加碘前后碘环境的改变与甲状腺疾病谱变迁的关系。结果普遍食盐加碘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构成比较加碘前下降(尸〈0.05),而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及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构成比较加碘前增高(P〈0.053;同时,结节性甲状腺肿、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及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尿碘水平较加碘前明显增高(P〈0.05),并且甲状腺疾病患者的尿碘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甲状腺疾病患者及对照组的尿碘水平均较加碘前增高(P〈0.05)。结论全民普遍食盐加碘10年来,广西所调查地区平均尿碘水平及甲状腺疾病谱均发生了明显变化,碘过量可能是导致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乳头状癌及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增高的环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继发于部分甲状腺 ( 5 0 %~ 70 % )切除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减 )的发病率和相关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8~ 2 0 0 0年行部分甲状腺切除术 12 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血清TSH水平、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 )、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等 ,以确定外科术后甲减的发生率和相关原因。结果  12 10例中有 41例 ( 3 .4% )诊断为甲减 ,其中亚临床甲减 2 8例 ,临床甲减 13例。术后TSH平均水平为 ( 9.2 2± 3 .3 6)mU /L。与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的术前TSH水平 [( 1.0 7± 0 .72 )mU /L]相比 ,甲减者术前TSH平均水平 [( 3 .14±1.0 5 )mU /L ]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前、术后的TGA及TPO水平比术后功能正常者明显升高 (P 0 .0 5 )。在年龄、性别或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平均甲状腺片的有效治疗剂量为1mg/ (kg·d) [范围 0 .3~ 1.3mg/ (kg·d) ]。 结论 继发于部分甲状腺切除术后的甲减常见于术前TSH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较高的病例 ,而与年龄、性别或切除甲状腺组织重量等因素无关 ,通常是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者 ,且用小剂量的甲状腺激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并肾病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ITD)包括Graves病、甲状腺炎和原发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伴有蛋白尿时称为AITD肾病 ,AITD肾病者有极少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国内鲜见报道。我们对 6例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并肾病综合征加以总结以期同行重视。临床资料1 病例  1995年~ 2 0 0 1年住院的 6例患者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2岁~ 48岁 ,平均 40岁 ;病程 3月~ 2年 ,平均 8月。均以水肿、蛋白尿就诊 ,诊断为肾病综合征。 2 4h尿蛋白定量 2 .9~ 4.3g、血浆白蛋白 14.5~ 2 5 .6 g/L ,明显低于正常 ;胆固醇 3.6~ 8.5mmol/L ,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市居民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结节疾病临床特征的关联。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2月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成人人群,且同期行甲状腺B超、尿碘以及甲状腺功能相关检查者;根据尿碘水平进行评判分组,尿碘100μg/L为碘营养不足组;尿碘100~199μg/L为碘营养适宜组;尿碘200~299μg/L为碘营养超适宜量组;尿碘300μg/L为碘营养过量组。观察尿碘与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和甲状腺功能的关系。结果研究共入组观察1107例,尿碘中位数93.40μg/L,其中甲状腺结节患者309例,与碘适量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比较,其他不同的碘营养组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碘营养水平对甲状腺结节合并甲亢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患病率亦无显著影响;与碘适量组人群相比,碘营养不足和碘过量组FT3和FT4显著增高,而对应TSH水平显著下降。结论广州市居民成人碘营养偏低,碘营养水平不足或过量均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功能减退并肾功能受损4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甲减 )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激素的减少可影响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其中对肾功能的影响报道不多 ,作者对 32例出现肾功能损害的甲减患者进行分析 ,探讨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1 病例选择 治疗组 40例 ,为我院 1993年 6月~2 0 0 0年 9月门诊及住院甲减病人。男性 9例 ,女性 31例 ;年龄 16岁~ 6 8岁 ,平均 (37.1± 6 .6 )岁。其中桥本氏甲状腺炎并甲减 2 6例 ,13 1I治疗 10年后发生甲减 10例 ,亚急性甲状腺炎并发甲减 4例。正常对照组 2 5例 ,男性 11例 ,女 14例 ;年龄 18岁~6 2岁 ,平均 (37.1± 6 .3)…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减)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甲状腺激素缺乏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慢性内分泌疾病临床综合征,永久性甲减使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极易并发其他系统疾病,降低生活质量。目前在我国甲减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已达2%-3%,随机采取农村居民3761份血样,检测发现甲减39例,占1.3%。亚临床甲减更应引起重视。究其原因,可能与碘环境改变有关。甲状腺自身免疫缺陷的人即使每日摄取0.5g的碘也可发生甲减。  相似文献   

10.
静息型甲状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炎。本文报告了近年来我院进行诊治并随访的静息型甲状腺炎8例,并就此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及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本组病例男性2例,女性6例,均伴有轻至中度甲亢表现和甲状腺肿,无甲状腺痛和触痛,T_3、T_4升高,吸~(131)I明显下降,病理表现为局灶性或弥漫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改变。其甲亢表现在发病后2~6个月内全部自行缓解,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除1例因误诊作了甲状腺切除术后而致甲减外,其余7例均未出现甲减。作者认为应重视对此病的诊断,如在早期甲亢阶段能结合临床表现及病理活检作出正确诊断,则可避免不适当治疗带来的不良后果。手术和同位素治疗应属禁忌,根据患者甲亢或甲炎表现程度,可早期给予小剂量抗甲状腺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Summa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fferent fibres from the capsule of the hip joi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at in situ, in relation to joint rotation, and in an isolated capsule preparation which was opened and stretched directly with an actuator.In situ two types of afferent fibres were found, those having a full range of sensitivity and others having only a limited range in response to the joint rotation. When studied in isolated tissue the afferent fibres of the capsule were uniform in threshold and sensitivities, and no full range receptors were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full range receptors which enter the articular nerve of the hip are spindle afferents and not capsule recept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d previous results in animals and man the role of joint receptors in kinaesthesia and position sense is discussed.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s propriétés des nerfs afférents à la capsule de la hanche, chez le chat en imprimant à l'articulation des mouvements de rotation et sur des préparations de capsule isolée et ouverte en l'étirant directement grâce à un dispositif mécanique.In situ, on a trouvé deux types de nerfs afférents, les uns ayant en réponse à la rotation articulaire une étendue complète de sensibilité et les autres seulement une sensibilité limitée. Sur la capsule isolée les nerfs afférents sont indentiques en ce qui concerne le seuil et la sensibilité et on ne trouve aucun récepteur complet. On en conclut que les récepteurs de toute l'étendue de la sensibilité qui pénètrent les nerfs articulaires de la hanche sont des fibres en fuseau d'origine musculaire et non des récepteurs capsulaires. Sur ces bases et sur les résultats précédemment obtenus chez l'animal et chez l'homme, les auteurs discutent le rôle des récepteurs articulaires dans la cénesthésie et le sens des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