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3 例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结果。男2 例,女1 例;自律性房速1 例,折返性房速1 例,房扑1 例为普通型。对房性心动过速于心动过速发作期采用双大头标测定位以寻找最早激动点;而对普通型房扑则在其折返环的狭部即缓慢传导区进射频电流发放。3 例均获成功。房扑患者术后第4 年复发。结果表明,成功消融房性心动过速的关键在于最早激动点的标测定位,采用双大头法标测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成功机会;消融狭区治疗房扑也是切实可行的,但存在房扑再复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3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0例为折返性,2例为自律性增高,1例为心房扑动。分布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8例、右房侧壁2例、右心耳部1例、左上肺静脉口部1例。房速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A波较体表心电图领先30ms处消融房速终止。心房扑动患者于三尖瓣峡部消融成功。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后重复消融再次成功。  相似文献   

3.
典型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消融部位是右心房的先天性峡部(三尖瓣环-下腔静脉峡部),而对于手术疤痕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疤痕折返性房速),消融部位则是与手术疤痕相关的后天性峡部。本文报道1例共存有上述两种心动过速患者的成功消融过程。  相似文献   

4.
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鉴别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临床上容易与其它室上性心动过速相混淆,且药物和外科治疗效果差。10例房速病人行射频消融术,男6例女4例,年龄24~61岁。方法是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房速后,用1~2根消融导管标测心房,在房速时寻找最早A波作为消融靶点放电。结果:10例均为右房房速,7例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为自律性房速。靶点处PA为一25~-50ms,消融试放电4~12次,9例消融成功。9例成功病人随访16~38个月,有1例复发。本文就房速的电生理鉴别和射频消融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右房房性心动过速电生理学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右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特征、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 40例右房房速病人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右房内交替移动标测寻找靶点,采用预设60~65℃温控放电消融。结果 经电生理检查证实40例房速中10例为自律性房速,30例为非自律房速。36例(90%)射频消融即刻成功,36例有39个房速病灶位,其分布:房间隔21个,右房侧壁15个,希氏束旁(Koch三角尖)2个。4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改良房室结成功,3例合并心房扑动划线消融成功。有1例希氏束旁房速术后出现Ⅲ°AVB。结论 右房房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其病灶部位以房间隔或右房侧壁为多见,希氏束旁房速消融应注意防止出现AVB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心脏病外科术后右房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标测及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共入选27例心脏外科术后持续性右房房速患者,在心动过速状态下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建立右房激动标测图和电压图,标示出疤痕区及双电位区,并揭示心动过速的机制。根据标测结果选择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起源点进行消融。结果心动过速机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单环折返包括右房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15例)和切口折返性房速(5例);双环折返性房速(3例);两种以上机制(包括局灶性)的复杂房速(4例)。术中即时手术成功率100%。随访过程中5例复发房速,3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心脏外科术后右房房速多数与外科手术切口疤痕相关,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对8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采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房速发作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放电消融。结果:8例房速(包括房速伴心房扑动及房速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各1例)RFCA治疗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其中4例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2例在右心房侧壁、2例在右心耳处放电消融成功,成功靶点局部电位(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平均提前34.23±5.23(22~46)ms。结论:心房激动顺序标测是房速消融的基本方法,AP间期≥30ms的部位可作为试消融靶点;对房速伴其他类型心动过速者可一次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阐明心房内双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技术。方法 3例患,均为女性,年龄41-66岁,心动过速病史6个月-10年,例1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例2为特发性心动过速,例3为扩张型心肌病,经左股静脉置入9F球囊电极至右心房中部并展开,球囊中心位于希氏束和冠状静脉窦口中间,进入球囊时,静脉注射肝素100U/kg,并保持手术过程中活化的血小板凝结时间(ACT)位于250s左右,以后经右股静脉进入8F消融导管构建右心房三维几何构型,构型构建完毕后,经高位右心房诱发心动过速,建立心动过速的腔内等电势图,然后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折返激动的环路,传导方向,关键峡部,由此确定线性消融的部位和起止点,经导航系统引导消融导管至拟订靶点处,每点予以60W,60s,60℃温控消融,直至产生消融线径的双向阻滞。结果 3例患均有心房内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折返环分别围绕三尖瓣环和病变组织周围,于各自的峡部行线性消融产生双向阻滞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随访分别为3、5和12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例2术后动态心电图记录有频繁房性早搏,部分房性早搏触发短阵心房颤动。结论 心房内存在病变组织如手术瘢痕,补片及梗死病灶时可产生心房内折返,若合并围绕三尖瓣环折返的典型心房扑动则形成心房内双环折返性房速。双环折返性房速也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不同的基础心脏病变决定着不同的折返环路和折返方式,双环折返性房速存在两个关键峡部,需要两次线性消融才可阻止心动过速的发生,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EnSite3000)不同可破译心房内双环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也为其消融方法提供可靠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先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维电磁导管(即Cart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5例切口性房速患者,应用Carto系统标则右心房,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标识瘢痕区,观察电热图,传导图,于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位线性消融,结果:4例房速呈持续性,1例(三房心)术中不能诱发,电势图示低电压区主要分布于右房游离壁,在右房中侧壁下侧壁分别标测到瘢痕区1(S1)和瘢痕区2(S2)。4例持续性房速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折返环位于低电压区,中心解剖障碍区均为中侧壁瘢痕区1,3例折返经过S1-S2,1例经过S1-三尖瓣环之间的关键峡部,于上述关键峡部消融,均获成功,三房心患者(未诱导心动过速)于S1-S及三尖瓣环-下腔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无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其中1例(三房心)于术后1个月出现不典型心房扑动,结论: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速的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可清楚地显示折返途径,消融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可望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房速并同意行RFCA治疗患者,常规电生理检查分别在高位右房(HRA)、右室心尖部(RVA)2个部位行S1S1刺激和程控期前收缩刺激,记录房速的诱发和终止方式。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法,单根消融导管于右房或左房(经房间隔穿刺)内标测寻找最早心房激动或用多极导管作为参考电极,再用大头导管寻找消融靶点。根据消融结果,分析房速的起源部位、消融即时成功率、并发症、复发原因以及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24例房速患者中,22例(88%)右房房速,3例(12%)左房房速(1例患者同时存在左、右房2个部位房速)。4例与其他心律失常合并存在,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合并心房颤动,1例同时合并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24例患者均完成射频消融治疗(实际消融25例次),均采用温控消融,按预定消融终点,23例次即时消融成功,即时成功率92%(23/25),平均X线曝光时间(32±6.4)min,消融失败2个病例中,右房房速和左房房速各1例,再次消融成功。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射频消融6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消融结果。方法:6例患者中男女各3例。阵发性房速病史(6±3)年。常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房速,分别在右心房、左心房和主动脉无冠状窦内标测最早心房激动,并进行射频消融。结果:心房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6例患者的房速。心房内的前间隔部位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但多次消融未成功。经主动脉无冠状窦内消融成功。平均随访3~17个月,无1例房速复发。结论:经主动脉无冠状窦消融前间隔房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元芳  丛培鑫 《心电学杂志》2003,22(3):135-136,160
目的 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98例窄QRS波群心动过速食管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结果。结果 98例窄QRS波群心动过速97例分型诊断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32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各5例,房性自律性心动过速、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各1例。6例房性心动过速与5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源两种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初步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故可作为必要检查,有助筛选射频导管消融病例。  相似文献   

13.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房性心动过速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初步探讨CARTO系统在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标测和射频消融中的临床应用。 5例房速患者 ,年龄 42 .4± 15 .8岁 ,男 3例、女 2例。其中 1例为法氏三联症外科根治术后。心动过速周期 35 5± 76ms。在心动过速时应用CARTO系统标测相关心房 ,实时重建三维电解剖图 ,并用以指导射频放电消融靶点。 5例房速均成功消融。 3例为右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其中 1例法氏三联症手术后房速为右房外侧壁手术瘢痕所介导 ,经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成功。 2例为局灶性房速 ,起源点分别在右房His束旁和左房后壁。放电次数为 3.5± 2 .1。手术时间为 2 39± 45min ,曝光时间为 14± 9min。结论 :本研究提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房速 (包括折返性和局灶性 )是可行的。在较少X线曝光下 ,易于标志到最佳靶点和成功消融 ,尤其是对于心脏结构异常和复杂房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蚀术治疗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5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行射频消蚀术,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9岁。方法是用二根大头消蚀导管标测心房,在初定房速部位交替、移动标准,A波出现最早处射频放电。结果:5例均为右房房速,2例为自律性房速,3例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蚀的靶点,2例在冠状窦口上方,1例在冠状窦口下方,1例在右房中侧壁,1例在上侧壁,靶点处P-A为-25 ̄-40ms;5例射频消蚀全部成功,随访1 ̄8个月无1例复发。初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房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0例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标测右和/或左心房,实时构建三维电解剖图.判断房性心动过速起源部位及类型.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并于心房最早激动点或折返环的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右心房性8例,其中6例起源于右心房底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2例、间隔部1例、侧壁3例),2例起源于右心房上部(间隔部1例、后壁1例);左心房性2例均起源于左心房右上肺静脉口.所有病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导管消融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随访5~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标测房性心动过速,对判断房性心动过速起源及类型准确快速,能安全、有效指导射频导管消融,减少X线曝光时间,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或三维标测方法(Carto和Ensite)指导导管消融,观察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相对发生率及其导管消融结果。结果:40例患者共诱发出50种房性心动过速,具有典型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且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峡部者31种(31/50,62.0%)。另外19种(19/50,38.0%)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1种(11/50,22.0%)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峡部,瘢痕-上腔静脉峡部者2种,瘢痕与瘢痕之间峡部者2种;在瘢痕和三尖瓣环之间2种。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40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例患者心动过速复发,二次消融成功;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常为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术后双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率及射频消融后长期随访的结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入选48例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行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或获得性心脏病后发作房速的患者.双环折返性房速的定义为心房同时存在两个折返环,同时在折返的可能路径上进行多部位拖带均为隐匿性.结果 共观察到8例患者术中存在双环折返性房速,男4例,平均年龄(40.4±22.0)岁.第1次外科术后至房速发作时间为(79.0±65.2)个月,第1次房速发作至第1次消融的时间为(20.8±28.3)个月,所有患者房速均持续发作.所有患者的双环折返性房速均与三尖瓣峡部以及右心房游离壁切口相关.5例患者在消融三尖瓣峡部过程中,心动周期突然变化;1例患者消融三尖瓣峡部时,心动周期无变化,右心房游离壁多部位拖带为右心房游离壁折返性房速,间隔部位拖带证实此部位不在折返环内,可能提示右心房游离壁折返性房速为主导折返环,;1例患者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终止,同样行切口致下腔的线性消融;1例患者消融三尖瓣峡部时心动过速无明显变化,但冠状静脉窦的激动有细微变化,拖带标测提示三尖瓣峡部不在折返环内,右心房游离壁多部位拖带提示为围绕右心房切口瘢痕折返的心动过速,行外科切口下部至下腔静脉消融时,房速终止.平均随访(33.6±16.7)个月,3例复发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其中1例复发房速,另外2例复发房颤.结论 经右心房游离壁切口术后双环折返性房速主要与三尖瓣峡部以及切口相关,三尖瓣峡部以及切口至下腔静脉线性消融常能够治疗这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分析3例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并导航消融。方法3例房速患者(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51±12岁,心动过速病史19±11年。常规电生理检查初步确定房速所在心腔,使用电解剖标测系统构建心房三维模型,完成电压和激动标测,分析心动过速的机制并确定缓慢传导区(即关键峡部),使用冷生理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3例患者临床常规检查初步排除结构性心脏病,电压标测均显示被标测心房存在疤痕区。病例1为围绕三尖瓣环顺钟向的大折返房速,关键峡部位于三尖瓣环与后侧壁的疤痕之间。病例2为围绕上腔静脉逆钟向的大折返房速,关键峡部位于右房侧壁疤痕与上腔静脉之间。病例3为左房8字形折返,关键峡部位于左房顶部的两片疤痕之间。3例患者均在关键峡部消融成功,随访9~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电解剖标测可以揭示大折返房速的基质,阐明折返机制,并有效指导消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典型心房扑动(AF)的电生理特性及导管消融(RFCA)疗效。方法18例AF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标测心房激动顺序,确定折返环部位行线性消融治疗。结果18例中持续性AF8例(44.4%),诱发出AF10例(55.6%)。其中合并不纯性AF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动过速各1例。18例均行下腔静脉(IVC)、三尖瓣环(TA)后狭部RFCA,17例即时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4.4%,1例不成功者合并有心房纤颤(表现为不纯性AF)。结论典型AF行线性消融治疗效果可靠,成功率高;如能应用射频导管新技术如Halo电极导管等,可以更全面记录AF的激动方向和顺序,为判断消融成功提供更快捷、简便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25例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机制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25例房速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药物试验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24例阵发性房速为折返机制,并且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的终止率达87%;而另1例慢性房速则是异常自律性增加。(2)24例(96%)房速消融成功。成功靶点的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A-P′间期)提前38±11ms,明显长于非成功靶点(26±7ms,P<0.05)。消融成功部位主要位于房内特殊的解剖区域。结论成年人阵发性房速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折返性,并对三磷酸腺苷敏感。射频消融术是治愈房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