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痨、臌、膈古人称之谓四大难证 ,《金匮》对此有专篇或散在论述 ,其医理深远 ,创见颇多 ,影响深刻。本文试就该书对风、痨、臌、膈的理论与临床辨治作初步探讨。1 中风中风之病 ,《内经》有“薄厥”、“偏枯”之名 ,而迨至仲景 ,其证始得明了。《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 :“夫风之为病 ,当半身不遂 ,或但臂不遂者 ,此为痹 ,脉微而数 ,中风使然”。举脉象说明中风病因气血不足 ,外邪诱发所致。若病变较轻 ,邪中于络 ,营气不行 ,不能运于肌表 ,则肌肤麻木不仁 ;若病变较重 ,邪中于经 ,血气不能运行于肢体 ,则肢体沉重 ;若病邪深…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所论中风不同于《伤寒论》风邪在表之中风,属于杂病中的中风病,与现代所言中风病是一致的。由于《金匮要略》中风病篇散佚较多,后世多数医家认为《金匮》中风病以外风立论。笔者结合《金匮》中风病脉证及方药,就仲景之中风观浅析如下:1 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中风病发病的内在基础 仲景认为正气亏虚是中风病发病的内  相似文献   

3.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历代医家并古今《金匮》注家对此一节,多认为是风与痹之鉴别。亦有认为是痹、风两者轻重之辨。如《金鉴》谓:“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4.
<正>《金匮要略》的风邪致病就其数量而论虽不是最多的,但其"风"却渗透到方方面面,《金匮要略》的风病是广义的,其继承了《素问·风论篇》等的相关理论。《金匮要略》的风病包括风水、中风、产后中风、五脏中风、首风、头风、脑风、目风、泄风、漏风、内风、寒中、热中、肠风、疠风及寒热等。  相似文献   

5.
对《金匮》“中风”与“痹证”鉴别的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匮》“中风”与“痹证”鉴别的异议河南省焦作市中医药学校王怀平(454150)河南省焦作市矿务局医院赵永伟《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中,将第一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解释为中风与痹证的鉴别点,笔者认为这与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6.
脑血栓形成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早在汉代,《金匮》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四种.以后医家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懿四种,或真中风、类中风两种.脑血栓形成应为中经、中络、偏枯、风痱等类中风之类.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机都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刘河间主张是内因五志化火所致;李东垣提出是正气内虚所致;  相似文献   

7.
金匮真言论《素问》篇名,全元起本在第四卷,王冰注本在第一卷第四篇,《太素》卷三阴阳杂说,《类经》卷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卷三五脏之应各有收受、卷十五八风、五风、四时之病。本篇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为核心,论述了四时之气和人体五脏等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阴阳的各种属性,因其所论极其重要,故篇名曰金匮真言论。  相似文献   

8.
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素同·热论》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是广义的.《难经·五十八难》说的“伤寒有五”的伤寒是广义的,而“有中风,有伤寒”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论》全书说的伤寒是广义的,而在太阳病篇中把太阳病分中风、  相似文献   

9.
八味肾气丸在《金匮》中应用较广泛。涉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以及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等五篇,就八味肾气丸在《金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仲景之“头风摩散方”,见于《金匮·中风历节病篇》。药由“大附子一枚、盐等分”组成。其法是“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笔者据《素问·风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  相似文献   

11.
关于痹证的中医分型:《素问》根据风、寒、湿邪气的偏旺情况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痹和筋、脉、肌、皮、骨五体痹,《金匮翼》等复补出“热痹”,《金匮要略》中的湿痹、风湿、历节等病均属痹证范畴。笔者认为痹证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因受六淫影响与四季寒暑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东北地处严寒,此为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则方药在《内经》的痹论篇、《伤寒论》的少阴篇和《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血痹虚劳、痉湿喝等篇都有论  相似文献   

12.
痹证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痛风等病。《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虽未有痹证专篇,但在《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对痹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1 病因病机 《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外还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金匮》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认识更系统,尤其对于“历节”这一痹证的特殊类型,强调正气不足是发病的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六经均有中风条文,历代医家多从风邪外感立论,认为六经皆有表证,三阴中风与三阳中风相同都是论述各经表证的条文。笔者在学习《伤寒论》时,试对其论中的太阴中风、少阴中风、厥阴中风条文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三阴中风与三阳中风不同,其实质主要是用来判断三阴病的预后转好,即“欲愈”证。1 传统的六经表证论《伤寒论》中有18条条文明显提及“中风”,其中太阳病篇有11条,阳明病篇3条,少阳病篇1条,太阴病篇1条,少阴病篇1条,厥阴病篇1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2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  相似文献   

14.
对于《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金匮要略今释》云:“此篇最为难晓,风也,寒也,积也,聚也,为四种病因,然篇中所论,究不知其为何种病。”本文从文理与医理结合解析该篇原文中某些病证。[原文]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解析I本条论述肺中风的证候。  相似文献   

15.
《金匮》妇人病三篇,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应反复研读,深刻领会,以期学以致用,兹爰取《金匮》原书,缀以己意,以就正于当世之留心斯业者。妇人妊娠病方《金匮》妇人妊娠病方共十首:桂枝汤是《伤寒论》治太阳中风方,附子汤是治少阴虚寒主方,是妇科证治大法并宜参究伤寒杂病方书。桂校茯苓丸为活血祛瘀  相似文献   

16.
一、中风与痹金匮中风历节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由於中风为中枢神经病变,即今之脑溢血,以半身不遂为主症,是内因,而痹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即今之偻麻质斯,以但臂不遂为主症,是外因,故仲景於中风篇首条指出,辨明中风与痹症之不同。(按  相似文献   

17.
中风为中医内科四大证(风、痨、臌、膈)之一。仲景在《金匮》中专列“中风历节”一篇,论中风者计三条,指出了中风的症、因、脉、治以及与痹证等的鉴别。后世医家对中风的论述亦多,在治疗方面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然而对于中风病的某些问题,迄今为止,认识仍有分歧。本文在复习医学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就有关中风的病名、病因、分型、论治等问题加以综述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中风之病 ,历代皆有阐述 ,而对本病的最早认识 ,当首推《内经》。《内经》虽对中风病的认识未见专篇论述 ,但却散见于诸篇之中 ,涉及到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治法诸方面 ,尤其对中风病因的阐述 ,详实而精辟 ,今重习温之 ,颇有所获。1 风邪乃中风病之首因《内经》首论风邪可以直接侵袭人体 ,发为中风 ,实乃真中风也。《素问·风论篇》 :“风之伤人也 ,……或为偏枯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 ,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 ,则为偏风。”说明风邪侵入俞穴 ,偏中于脏腑经络 ,引起半身不遂的偏枯病。《灵枢·刺节真邪》篇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  相似文献   

19.
<正> 先师赵锡武教授是当代著名老中医。先生熟谙内难经义,精通仲景医道,博览后世医籍,善采众家之长。先生行医五十余载,直至晚年仍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启蒙后学,毕生尽瘁于中医事业。今录先生诊暇余言一二,以饷读者。中风者病中于“风脏”中风之病有广义、狭义之分。《内经》风、痹、瘘、厥、贼风等篇所论,皆属广义之中风,《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等,乃是  相似文献   

20.
一、对痹证的发病观在痹证的发病原因上,《金匮》痉湿暍病篇云:“……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中风历节病篇云:“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以及血痹虚劳病篇云:“……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等均指出了因素体阳虚或阴血不足,再被风邪所袭,就会导致痹证的发生。同时,仲景还进一步指出了如若素体虚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