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告13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示 QRS 时限≤0.12秒、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图形的反复发作持续性 VT 患者。多数病人的心动过速静脉注射异搏定和心律平中止发作,而对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反应差。并就此类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和处理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附二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例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 VT)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该类病人的临床特点。两例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例 1男性 ,VT发作最长持续达 2 7h ,体表心电图呈近似心室扑动的图形 ,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 ,QRS波宽 2 6 0ms。平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正常 ,心内电图提示HV间期延长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存在V3 现象 ,右束支消融成功。例 2女性 ,VT发作病史 7年 ,呈无休止性VT发作 ,平时体表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发作时其QRS波宽为 14 0ms ,呈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波前有稳定的H波 ,消融左后分支后可导致Ⅲ度房室阻滞而终止VT。结论 :束支折返性VT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特发性VT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无人区电轴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无人区电轴心电图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对1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无人区电轴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90.9%,V5导联R/S均≤1。肺心病患者占72.7%,多伴有右心衰。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无人区电轴多见于老年肺心病晚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以往认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下称室上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预后良好。而室性心动过速(下称室速)则是一种高危性的心律失常,发展为心室颤动,多发生在有严重心肌损害的病例,易引起休克与心衰。然而近年来随着心电监测、动态心电图和心脏电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当室速QRS波≤0.12s,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左偏或右偏以及左束支阻滞图型时被称为分支性室速(Fascicula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这类室速多见于年轻人,且多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用异搏定治疗反应较好,预后好,猝死危险性极低,符合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征,故属特发性室速范畴。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2岁。反复发作性心动过速2年余,伴胸闷、乏力、头昏、黑蒙及晕厥。发作前无明显诱因,持续40分钟至2小时不等,当地医院静注异搏定能使其终止。发作时心电图示心动过速,频率250次/分。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型(CLBBB),电轴不偏(图略)。体检:胸片、超声心动图及酶学检查等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电解质正常。经外地医院射频消融术治疗后,随访2年,在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室性心动过速(VT)未再发作(图略)。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本组9例病人均为1990年至1993年笔者在临床上所遇到的病例,9例病人中男6例、女3例,年龄最大39岁,最小9岁,平均年龄25.2岁。病史最长者17年、最短者3个月,平均病史为45个月,9例病人均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0分钟至40小时,平均3.5小时。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无束支及分支阻滞,无ST—T异常。9例病人室速发作时心电图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其中7例伴电轴左偏,2例电轴右偏,室速发作时,心室率在140—230次/min,平均170次/min。9例病人中3例室速发作时体表心  相似文献   

7.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VT)系特发性VT的常见类型,其心电图(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伴电轴左偏或右偏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形。其中ECG表现为RBBB型伴电轴左偏的特发性VT是具有独特的临床、ECG和电生理、电药理特点的  相似文献   

8.
Brugada法和Griffith法在宽QRS心动过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Brugada法和 Griffith法在宽 QRS心动过速 (WR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61例 WRT〔其中室性心动过速 (VT) 34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2 7例〕心电图采用Brugada法及 Griffith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rugada法诊断 VT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91 .2 %、85.2 %、88.5% ,略高于 Griffith法的 82 .4%、77.8%、80 .3%。结论 :Brugada法和Griffith法对器质性心脏病所致的 VT及 SVT伴室内差异传导或原有单侧束支传导阻滞者诊断的符合率高 ,但对左束支阻滞型特发性 VT、SVT伴双分支阻滞 (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 )及预激综合征伴旁路前传型 SVT诊断符合率低 ,易误诊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2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示QRS时限<0.12秒,呈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偏移的分支性室速患者。室速经静脉注射异搏定和心律平能中止发作,而对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反应差。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将常规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VT)持续30秒钟以上的VT,称为持续性特发性VT。此类发作时,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心电轴左偏的VT,有其独特的临床及心电特征。我院近年来收治此类VT患者7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中男4例,女3例。年龄14~35岁,平均27岁。病史最短半个月,最长11年。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最短数小时,最长半个月。VT时心率120~180次/分,平均160次/分。患者除感心悸外,  相似文献   

11.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多呈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阻滞或左后分支阻滞图型,也可呈左束支阻滞伴电轴左或右偏图型。正确的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起源于左室乳头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VT/PVCs)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和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4年8月在本院治疗的左室乳头肌起源VA患者6例,全部接受EPS+RFCA治疗,消融成功后结合消融靶点对患者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同期选取另6例左后分支起源VA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特点。结果 6例左室乳头肌VT/PVC组均消融成功,5例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的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出现在V3导联以后,额面电轴左偏I AVL呈q R Rs q Rs R型主波向上II III AVF呈r S型主波向下,QRS宽大畸形平均时间(150±13)ms;1例起源于左室前乳头肌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出现在V3导联,额面电轴右偏I AVL呈r S型主波向下II呈RS型III呈R型AVF呈Rs型主波向上,QRS宽大畸形时间150 ms;对照组6例左后分支VT/PVC组均消融成功,心电图特点为右束支阻滞图形胸导S波逐渐加深,额面电轴左偏I AVL呈Rs RS R型主波向上II III AVF呈r S型主波向下,QRS时间(120±17)ms相对较窄。结论左室乳头肌起源VA体表心电图有其固有一定的特点,随着电生理技术不断发展,导管消融技术治疗这类心律失常被证实安全有效,即使这些患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QRS平均电轴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患者心电轴改变的临床意义,分析184例CRBBB的QRS平均心电轴改变。结果显示:电轴正常以正常人多见,左偏以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多见,而风心病、肺心病及先心病主要为电轴右偏。认为CRBBB时,QRS平均电轴右偏> 110°、左偏<—30°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心电轴显著左偏100例的心电图与心向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00例心电轴显著左偏(即额面平均电轴在一30°~90°之间)的心电图与心向量图对照分析,着重探讨心电图对左前分支阻滞(LAFB)、左前分支阻滞伴右束支阻滞(LAFB+RBBB)以及假性电轴左偏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虽然发展成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的病人,其心电图常事先即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左偏,但此种双分支阻滞病人发展成完全性心脏阻滞的发生率低于10%。本文报道在一组此种病人,观察其手术中发展成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险性,以了解有无安置预防性暂时起搏器的必要。所有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及恢复室内连续进行单导程心电图监护,此外,对所有进行全身麻醉的病人在诱导、插管及拔管过程中予  相似文献   

16.
冯金忠  骆合德  吴峰 《心脏杂志》2009,21(4):598-599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左偏,罕见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右偏,其发生机制公认为是分支参与的折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定位与临床诊断对照来评价其定位的临床意义。根据室早的QRS形态进行定位;V_1呈左束支阻滞型者为右室室早;V_1呈右束支阻滞型者为左室室早;室早电轴右偏大于+100°或呈左后半阻滞者为左室前壁室早;室早电轴左偏大于-30°或呈左前半阻滞者为左室后壁室早。除定位外还对室早的QRS时间与早搏后改变进行观察。结果发现:(1) 无心脏病者右室室早占82.4%。室早的QRS时间≤0.13秒者占76.4%,未见到双室室早。心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及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是较少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的初步经验。方法 11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3±17.2)岁。其中7例有持续性VT,4例为短阵非持续性单形VT和/或频发PVC,体表心电图均为右束支阻滞(RBBB)和心电轴右偏。3例患者伴明显的左心室扩大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左心室电生理标测,其中6例采用了心内非接触式标测。在标测到的最早激动部位进行温度控制下的射频导管消融。结果 11例患者均标测到自发的单形VT或PVC。其室性心律的平均周长(443.3±76.6)ms。全部室性心律均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其中2例位于偏前的高位近二尖瓣环处,2例位于后外侧游离壁中、高位,6例源于游离壁中高位,1例位于游离壁中下部。VT或PVC最早电位平;啕领先体表心电图(31.8±11.8)ms。全部患者的消融均获得即时成功,且不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11.8±8.0)个月,仅1例VT患者有单形PVC(<1000次/24h),3例左心室增大者均有明显缩小,其中1例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单形VT或PVC可发生于无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和心电轴右偏,其频率较慢,可被射频导管消融消除。  相似文献   

19.
正[定义]特发性分支型室速(Fascicula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FVT)最早由Zips等于1979年报道,占特发性室速的10%-15%,后来其又被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1981年,Bernard Belhassen医生等首次报道一组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静脉给予维拉帕米能有效终止的室速,其出口靠近左后分支,被称为左后分支型室速,是特发性FVT最常见的类型(占90%),又被称为Belhassen型室速。[心电图表现及鉴别] Belhassen型室速表现为:(1)宽QRS波心动过速;(2)QRS波形态稳定,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图1A)。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V1导联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特点、出现的可能机制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2007年于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电极的患者,分析患者完全右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资料,并与同期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变化的右室起搏患者以及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体表心电图特点进行对比。结果共有9例患者术后完全心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超声心动图以及胸部X线检查证实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心室,QRS波平均电轴为-61.7±15.6,与随机选取50例术后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右室电极植入患者心电图相比,QRS波电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例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QRS波电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右束支阻滞者其肢体导联I、aVL导联QRS波均直立,与呈左束支阻滞患者相同,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其I、aVL导联QRS波为负向。结论当患者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时可通过I、aVL导联QRS波形态和QRS波电轴可以判断是否为右室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