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探讨其在ACS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8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6例,选取12例已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取血清测定hs—CRP、MMP-9水平,比较各组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组(P〈0.01)。结论: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与ACS的发生,特别是与AMI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hs—CRP、MMP-9浓度升高可能是ACS,特别是AMI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肌钙蛋白I(cTnI)、脑钠尿肽(BNP)及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5例及45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1)AMI组与UAP组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AMI组高于UAP组,SAP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S组hs—CRP和cTnI的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3)经过6个月的随访,发现有18例患者发生MACE,MACE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3例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2,MMP-9水平,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另选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正常对照组30例作为对照。结果:ACS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高于SA组(P〈0.05)及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MMP-2,MMP-9,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UA组(P〈0.05)。ACS组患者血清MMP-9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MMP-2与hs—CRP无明显相关性。AMI组患者血清hs—CRP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r=0.401,P〈0.05)。结论:MMP-2,MMP-9在ACS中的高表达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或破裂的血清学指标,其水平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联合检测血清MMP-2,MMP-9与hs—CRP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判断斑块稳定性、预测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CHD)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在CHD的发病及病情监测中的作用。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98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并对其中43例CHD患者检测治疗后hs—CRP水平,并比较治疗前后hs—CRP的含量变化。结果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8.25±6.38)较正常对照组(1.93±0.77)显著增高(P〈0.001);其中心肌梗死(AMI)组(13.93±5.81)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9.42±5.25)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57±3.10)(P〈0.01);AMI组血清hs—CRP水平与UAP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除SAP组外,其中36例CHD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从SAP到AMI的过程中,hs—CRP水平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hs—CRP水平与CHD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CHD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AMI组),同时选取6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血清hs—CRP、cTnI、Myo及CK—M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1、10.25、14.19、4.35,P〈0.01或P〈0.05)。AMI患者的血清hs—CRP的敏感性较cTnI、Myo及CK—MB高,其中cTnI的特异性为最高。AMI患者2、4、8h血清hs—CRP、cTnI及CK—MB逐渐升高,而Myo于4h左右达到最高峰后逐渐降低。结论血清hs—CRP、cTnI、Myo及CK—MB联合检测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超敏C反应蛋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积党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2):87-88,105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浓度对判断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V)预后的作用。方法将97例心力衰竭患者按血清hs—CRP≤2.76mmol/L(平均值)组和hs—CRP〉2.76mmol/L组,对两组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时间进行比较。结果hs—CRP大于平均值的患者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s—CRP小于平均值的患者(P〈0.05)。在总体无事件生存的多因素分析中血清hs—CRP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O.018)。结论血清hs—CRP可作为心力衰竭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血脂康干预hs—CRP水平的作用。方法:冠心病分为四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缺血性心肌病组,比较并分析各组间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各组hs-CRP水平越来越高(缺血性心肌病组〉AMI组〉UAP组〉SAP组)(P〈0.01),表明随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加重hs—CRP的水平逐渐升高。血脂康应用后各组的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hs—CRP的水平也逐渐下降(P〈0.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血脂康具有显著的降低hs—CRP的作用,且为中成药,临床上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3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和PA的水平浓度。结果:SAP、UAP、AMI患者的PA逐渐降低,AMI患者的PA水平明显低于SAP和UAP患者(P〈0.01);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AMI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变化,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s—CRP的水平也逐渐升高,PA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和PA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瑞舒伐他汀进行干预治疗的价值。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40例治疗前的hs—CRP水平。对于血清中hs—CRP增高者,随机对其分成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用药后4、8周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血清hs—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的血清hs—CRP增高(均〉3.0mg/L)的阳性率分别为75.6%和5.0%。瑞舒伐他汀干预治疗组经治疗4~8周较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冠脉内不稳定病变与血清hs—CRP水平有一定相关,瑞舒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对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病变的治疗,并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B型钠尿肽(BNP)与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8例AMI患者为治疗组,并选择同期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并测定BNP水平。结果治疗组中BNP和血浆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而升高,BNP与血浆hs—CRP水平和心功能Killip分级呈正相关(P〈0.05)。AMI患者BNP和hs—CR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经(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BNP与血浆hs—CRP水平与AMI预后显著相关,均是独立的不良预测因子,可以作为评价梗死后心功能状态和近期预后的敏感指标,亦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曹占伟  于维雅 《中外医疗》2014,33(1):20-20,22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血浆B型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水平改变意义。方法选择该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共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到该院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选对象的血清肌钙蛋白T、血浆B型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清肌钙蛋白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B型钠尿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肌钙蛋白T、血浆B型钠尿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显著升高,有助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对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者分为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A组)及使用他汀类药物组(B组);并将A组分为:有发生无复流组(A1组)及未发生无复流组(A2组),将B组分为:有发生无复流组(B1组)及未发生无复流组(B2组),对各组的IL-6、高敏C反应蛋白及无复流现象进行分析.结果:A组53例(67.95%),A1组15例(19.23%),A2组38例(48.72%),B组25例(32.05%),B1组4例(5.13%),B2组21例(26.92%).使用他汀类药物组发生无复流现象比例显著低于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组(P=0.027).未发生无复流现象组患者(A2组、B2组)IL-6、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发生无复流现象组患者(P=0.015,P=0.027);1B2组患者IL-6、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A2组(P=0.001,P=0.012);B1组患者IL-6、高敏C反应蛋白同A1组差异无显著性(P=0.147,P=0.178).结论:无复流现象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明显减少,且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IL-6、高敏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坎地沙坦酯对高血压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酯治疗组。常规治疗组(n=80)采用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如病情稳定后血压仍控制不理想,加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外的降压药物,坎地沙坦酯治疗组(n=8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后血压仍明显偏高,给予坎地沙坦酯4~8mg口服,1次/d,8周为1个疗程,观察入院时、坎地沙坦酯治疗1、8周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组和坎地沙坦酯治疗组治疗1周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下降(P〈0.05),治疗8周后坎地沙坦酯组改变更加显著(P〈0.01),两组血压均控制稳定。结论:用坎地沙坦酯治疗后,高血压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血压控制稳定,坎地沙坦酯能够调控血压,同时可降低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预防脑梗死复发,从而减少高血压脑梗死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4.
张艳  唐莉歆 《当代医学》2014,(13):80-81
目的:观察不同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面积分组,将随机选取的30例大面积梗死组患者选择入组(大面积梗死组)。30例正常对照组选自本院健康体检者。2组患者在发病48 h内测定初次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治疗到7、14 d时复查1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大面积急性脑梗死患者初次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7、14 d时复查,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含量均有下降(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48 h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MMP 1、TIMP 1的含量升高,治疗14 d后均有下降,这种变化有助于综合评价脑梗死进展及预后,也有望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全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的血清CRP和IL-6含量;2组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析2组血清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血清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稳定性不同的斑块血清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IL-6与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hs—CRP与IL-6水平较正常人群高,增高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217例,分为C反应蛋白正常组(CRP≤3 mg/L,115例)和C反应蛋白增高组(CRP〉3 mg/L,102例),对患者随访1年,计算危险比(risk ratio,RR)以比较预后。结果:脑梗死患者CRP增高组预后明显较差。3、6、12个月后的RR死亡分别为3.76、2.58和2.08(均P〈0.05),而3、6、12个月的RR再发脑梗分别为4.51、3.38和2.93(均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能有效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和脂蛋白(a)[LP(a)]对于老年急性脑梗塞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疾病老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时期100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CRP、FG和LP(a)水平,比较两组间及研究组组内不同梗塞面积和梗塞病情的患者血清CRP、FG、LP(a)水平。结果:两组血清CRP、FG和LP(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脑部梗塞面积越大,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患者血清CRP、FG和LP(a)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FG和LP(a)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塞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临床检测急性脑梗塞老年患者CRP、FG和LP(a),对于该类患者梗塞面积大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临床预后的评估具有积极意义,可将血清CRP、FG和LP(a)作为老年急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 CRP)水平与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按照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选择80例非脑卒中病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清Cys C、Hcy以及hs CRP的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ys C、Hcy、hs 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三者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89、2.013、1.601);观察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小动脉闭塞型(SAA)患者血清Cys C、Hcy、hs 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LAA型增高显著(P〈0.01)。结论:血清Cys C、Hcy和hs CRP水平升高均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不同亚型脑梗死可能有不同病因。  相似文献   

20.
詹莉 《中国热带医学》2013,(10):1280-1281,129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患者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血钾水平分为两组:A组(低血钾组,血钾〈3.5mmol/L);B组(血钾正常组,血钾3.5~5.5mmol/L)。将两组的梗死部位、并发症、预后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血钾者97例(占45.8%),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53例(占59.8%)、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的45例(占46.4%)、严重心律失常41例(占42.3%)、心力衰竭27例(占27.8%)梗死后心绞痛32(占33%),与血钾正常组分项比较差异显著(均为P〈O.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的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端病变,梗死相关血管多为前降支,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