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构建卒中后痉挛大鼠动物模型,并分析早期针刺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并改进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采用ZeaLonga评分标准评价动物的神经功能,生理记录仪观测大鼠肌张力的变化,并分析针刺夹脊穴的作用。结果造模后大鼠的平均H波最大波幅值明显升高,呈现高肌张力状态。针刺干预可明显逆转上述异常改变。结论本实验采用线栓法制作的卒中后痉挛大鼠模型具有稳定性强、存活期长等优点,是进行卒中后痉挛基础研究和疗效评价的理想模型。早期针刺夹脊穴可改善痉挛大鼠的高肌张力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针刺王氏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该疗法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评价者盲)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刺王氏夹脊穴)和对照组(浅刺王氏夹脊穴旁非经非穴点),每组50例,针刺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和12周评价患者国内简化的运动评分(fugl-meyer,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变化。结果早期针刺王氏夹脊穴,治疗12周后患肢出现痉挛的几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肢出现痉挛的几率(40%),P0.05,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4周后患者Barthel指数和SS-QOL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12周后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1。结论早期针刺王氏夹脊穴可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和发生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对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伴下肢痉挛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作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4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进行治疗,总疗程4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FMA)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index,BI)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liniespastieityindex,CSI)评估患者下肢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过治疗,两组MAS分级均较治疗前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分数为28.57±2.87,明显高于对照组25.97±4.13(P0.01);两组BI分数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CSI评分中腱反射分数为2.43±0.55,肌张力分数为4.25±0.67,阵挛分数为1.41±0.51,均小于对照组各指数,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头部督脉和足太阳经穴可有效缓解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和改善步态异常情况,促使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肌组穴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在使用脑病科治疗卒中基础药物、护理和康复训练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针刺腰夹脊结合拮抗...  相似文献   

5.
论述“形神共调”在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发现头部穴、督脉背部穴、夹脊穴是调神的主要穴位,痉挛肌局部及其拮抗肌穴位则为调形的主要穴位,认为调神与调形相结合、穴位与刺法相结合,可凸显“形神共调”理念,提高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的应用价值,提出针灸临床应多关注恢刺、关刺等经典抗痉挛刺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早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痉挛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早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从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平衡、γ-氨基丁酸受体环境、神经肽P物质以及离子通道失衡等角度探讨脑卒中后痉挛的发病机制,探寻针刺抗痉挛的可能靶点和作用途径,为脑卒中后痉挛的针刺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更好地确定卒中后痉挛针刺介入的时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兹介绍由金针王乐亭所创王氏夹脊穴在治疗卒中后痉挛中的应用。1金针王乐亭从医经历王乐亭(1895~1984),名金辉,号乐亭,河北香河人。年轻时因偶得六寸银针透刺治疗瘰疬秘法,弃学从医,拜四川针灸名医陈肃卿为师,攻习针灸,全面继承了陈老针药并施的高超技术。同时,精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针刺夹脊穴对卒中后痉挛大鼠脊髓β-内啡肽和强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取70只Wistar大鼠,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剩余大鼠制备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并分组为模型组、针刺夹脊穴组、巴氯芬组;针刺夹脊穴组予以夹脊穴针刺法,巴氯芬组予以巴氯芬灌胃,治疗7d;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各组动物脊髓β-内啡肽和强啡肽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未见明显异常变化.与正常组和模型组相比较,针刺夹脊穴组和巴氯芬组脊髓β-内啡肽和强啡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针刺夹脊穴法能够增加卒中后痉挛大鼠脊髓β-内啡肽和强啡肽水平,从而改善动物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9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假针刺疗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87.2%)明显优于对照组(6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脑血管病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只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康复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运动评分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独立性指数(FIM)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和单纯的康复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所有病例均配合常规的康复治疗。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儿童功能独立检查(WeeFIM)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WeeFIM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GMFM评分、Wee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假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FIM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对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针刺治疗方法提供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随机抽取60例住院病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等做指标,在醒脑开窍法的基础上,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醒脑开窍针法加针刺锥体区治疗卒中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有效率90.0%),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有效率66.7%);针刺锥体组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组在运动功能水平、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针刺锥体区能明显缓解卒中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是对醒脑开窍针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5.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4星期。结果治疗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穴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筛选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报告。使用Excel软件统计文献中卒中后抑郁针刺处方的数据,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使用Gephi软件分析数据复杂网络,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分析关联规则,最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观察文献经描述性分析统计为106篇,腧穴共计115个,腧穴统计总频次为998次。高频穴位依次为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四神聪穴等;使用腧穴归属经脉前5名依次为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复杂网络分析可以得出核心处方中穴位为太冲穴、百会穴、合谷穴等;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出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穴-内关穴”(支持度为54.72%),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穴→神庭穴-内关穴”(置信度为100.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有效组群分为5个。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穴位以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为主;以重点穴组为君、辨证穴组为臣,通过辨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阖降阳明法选穴针刺干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基础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31例接受阖降阳明法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2例接受常规取穴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5次/周,疗程3周.治疗前后运用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和电视荧光透视检查...  相似文献   

18.
醒脑开窍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下肢痉挛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后抑郁症(PSD)是指卒中发生后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及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中风后抑郁症约占中风患者的1/3[1]。笔者针刺百会、太阳治疗PSD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明琪  张弘菁 《新中医》2024,56(12):116-12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 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 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3年7月20日所收录的针刺 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9归纳文献名,作者信息,临床研究样本量,辨证分型,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的选穴、穴位归经、穴位位置、有效率等信息,并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Origin 2021 及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选穴的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55篇,涉及针灸处方 255首,共使用穴位140个。经频数分析,获高频穴位26个,其前10位依次为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 内关、安眠、神堂、印堂、申脉、足三里,主要分布在头项部及下肢部;归经则以督脉为主,特定穴以原穴使 用频率最高;高频穴位经聚类分析显示大致可分为五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的核心腧穴组为申 脉-照海-安眠、神门-百会,其关联性最强。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取穴方面多以督脉及头项部取穴 为主;核心腧穴组为申脉-照海-安眠、神门-百会,提示针刺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可从阴阳、气血两方面 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