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SSR和下肢SEP检查,并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SSR和下肢SEP异常率分别为82.1%(46/56)和85.7%(48/56),2型糖尿病组SSR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组下肢SEP皮层电位P40、NSO、P60、N75波潜伏期和较对照组显著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SR和下肢SEP测定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委中穴对脑梗死后患者坐骨神体感诱发电位(P40)潜伏期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浅刺组25例(进针0.5寸)、深刺组25例(进针1寸)、过深刺组25例(进针1.5寸)及对照组25例。28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变化为客观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患侧SEP的P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针刺组能使患者的P40潜伏期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的深度对患者体感诱发电位P40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刺委中穴能使中风患者肢体SEP的P40潜伏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P300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规律。方法:对肝硬化患者常规P300及本感诱发电位检查,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肝硬化各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组(P<0.05-0.001),肝硬化肝功能B级组和C级组振幅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体感诱发电位N9-N13,N9-N20峰间期及P45,N60峰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P<0.01),结论:P300及SEP检查可以为亚临床肝性脑病诊断提供帮助,P300优于SEP。  相似文献   

4.
体感诱发电位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体感诱发电位 (SEP)、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NCV)对糖尿病 (DM)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用表面电极刺激腕正中神经 ,使大鱼际肌产生明显收缩 ,用诱发电位仪描记出皮层、皮层下及周围神经的电位变化 ,检测了 91例DM患者 ,并与正常健康人比较。结果 SEP检查头顶波P1 N3异常率为 46 2 % ,N13 P15、N13 N2 0异常率为 2 4 2 %、18 7% ,NCV异常率为 5 2 2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SEP和NCV有助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儿童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儿童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 (PTN SEP)正常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检测 31例健康儿童PTN SEP ,分析各波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性别、左右肢体的关系。结果 :儿童PTN SEP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均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而性别、左右肢体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儿童PTN SEP峰潜伏期与身高、年龄均显著相关 ,正确分析儿童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 ,不仅要考虑身高 ,还要考虑年龄等其他因素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体感诱发电位在小儿脊髓疾病中定位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农  兰兴惠  王莉  冯成功 《重庆医学》2003,32(6):732-733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小儿脊髓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以180例0-14岁小儿刺激正中神经和胚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为标准,对临床诊断脊髓疾病的71例年龄2个月-13岁小儿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71例临床诊断脊髓疾病的小儿SEP总异常率95.8%(68/71),3例脊柱畸形SEP正常。其中周围神经SEP异常率为29.4%(20/68),脊髓SEP异常率为88.2%(60/68),皮层SEP异常率为75%(51/68)。表现为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68例异常SEP中,除1例颈椎外伤病人正中神经SEP异常外,其余67例患儿的正中神经SEP均为正常。结论 正确利用正中神经、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小儿脊髓疾病定位诊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甲基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评价甲基维生素B12治疗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病程在10年以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82例,配对分为两组,即胰岛素加甲基维生素B12治疗组(治疗组)和胰岛素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同时选择健康者3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呼气/吸气(E/I)比值、卧-立位血压改变(ΔBp)、体感诱发电位(SEP)潜伏期和体感神经传导速度(SCV)的检查.结果患者E/I比值、ΔsBP、SEP潜伏期和部份体感神经传导速度与正常对照者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甲基维生素B12可显著改善SEP潜伏期和SCV(P<0.05),但对E/I比值和ΔsBP无显著作用(P>0.05).结论虽然短期使用甲基维生素B12对自主神经病变无明显治疗作用,但可显著改善外周体感神经病变,并使病变获得一定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克林澳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感及脑干听觉诱电位影响.方法:将56例2型糖尿痛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克林澳+基础治疗组,对照组:基出治疗组,1个疗程后检测体感及脑干听觉诱电位.结果:治疗组:克林澳可缩短2型糖尿病患者体感诱发电位N13及N20峰潜伏期,可缩短脑干听觉诱电位的部分峰间潜伏期,明显缩短中枢传导时间.结论:克林澳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枢神经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兔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正常成年日本大耳白兔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建立本实验室SEP正常值数据库,为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实验参数。方法选择日本大耳白兔30只,雌雄各半。选用英国牛津NHK30-Medelec Synergy肌电诱发电位术中监护仪。采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进行麻醉。测量日本大白兔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正向波(P1)、负向波(N1)的正常值。结果 30只日本大白兔均检测出清晰辨认的波形。在头皮记录到较一致的,由一个P1和一个N1组成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为P1(12.32±1.73)ms,N1(21.95±1.88)ms;P1N1复合波波幅为(2.02±1.56)μV。结论 SEP测量值较稳定,为进一步研究SEP的病理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神经解剖学基础,对30只正常家兔,在Erb点、第三转子点及大脑皮层相应体感区记录前、后肢体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EP_S)、周围神经监护电位为P-N-P,皮层电位为N-P-N波型前肢监护电位与皮层电位潜伏期分别为2.32±0.14ms、14.00±1.32ms,后肢的为2.75±0.18ms、20.21±0.82ms。比较两侧肢体SEP_S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1),SEP_S潜伏期与年龄无关,而与体重成正相关(r=0.944,P<0.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无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体征的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体感诱发电位检测,诊断糖尿病亚临床周围神经病变,并统计分析其与糖尿病病程及糖基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结果:102例中有37例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异常,并与病程、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有一定关系(P<0.01和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体感诱发电位可以早期诊断亚临床型周围神经病变,且病程越长、糖基化血红蛋白越高,亚临床型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宋天琦  白洋  闫旭 《重庆医学》2016,(33):4650-4652
目的 对帕金森病(PD)患者α-突触核蛋白(SNCA)rs356200和rs356165位点的多态性进行研究,探讨SNCA基因多态性与PD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该院神经内科120例PD患者(PD组)和12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PD患者根据是否有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对各组患者rs356200及rs356165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进行研究.结果 PD组和对照组rs356200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和对照组rs356200 G/G、A/A和A/G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和对照组rs356165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和对照组rs356165 G/G、A/A和A/G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rs356200及rs356165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的发病和SNCA基因rs356200和rs356165位点的多态性有关,P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SNCA基因rs356200和rs356165位点的多态性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病人体感诱发电位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P对13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健、患侧的P15、P25、P40。结果:SEP异常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0.01)。SEP与治疗效果有关联(P<0.05)。结论:SEP客观反映脑梗死患者中枢感觉传导通路功能受损情况,并帮助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诱发电位学方法评价联合应用预变性周围神经移植(PPNG)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5组,A组为PPNG和NGF组;B组为PPNG组;C组为NGF组;D组为单纯损伤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动物分别在手术后即刻、术后第1、4、8周诱发电位学检查,测量并比较各组的N1波幅值及N1波潜伏期。结果:术后8周,N1波幅值:A、E组N1波波幅比B、C组大;N1波潜伏期:A组较B、C组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诱发电位学观察结果表明联合应用PPNG及NGF可明显促进SCI后的再生。  相似文献   

15.
王汛邵蓓  倪佩琦 《浙江医学》2005,27(10):727-729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脑干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BAEP异常16例(53.3%),VEP异常15例(50.0%),SEP异常18例(60.0%),总异常率为700%.与正常对照组及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是亚临床肝性脑病的一项客观而敏感的诊断指标,多项EP检测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柱侧弯后路一期小切口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进行后路一期小切口手术的脊柱侧弯患者进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记录手术前、中、后的诱发电位变化并分析原因。结果68例患者术中电位无明显变化,2例患者诱发电位出现异常。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具有简便、灵敏和及时监护的特点,能早期预告后路一期小切口手术中的神经损伤,避免神经损伤,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 对16例OPCA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电生理检查,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OPCA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体感诱导电位(SEP)有较高的异常率,而事件相关电位P300、肌电图(EMG)、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脑电图(EEC)无明显异常变化;临床以共济失调为核心症状伴随多种形式的神经功能异常,诱发电位检查可以发现一些亚临床病灶。结论 神经系统病理损害的广泛性是OPCA患者的主要特征,电生理检查对确定亚临床病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鑫  张耀东  徐勇  胡康杰  胡哲铭 《中外医疗》2012,31(14):102-103
目的通过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综合干预的效果分析,评价综合干预方案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目标社区MCI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干预组采取认知干预和体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干预。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干预前后3个月比较,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各自P〈0.05);两组分别在干预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各自P〈0.05)。结论认知干预和体育锻炼有益于维持或改善老年人的认知状况,并能给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认知功能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对1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合并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组62例,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组86例,比较两组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WHR、TC、TG、CRP、HDL-C、LDL-C、HOMA-IR、SBP和DBP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老年冠心病合并认知功能损害组文化程度较低,BMI、WHR、TC、TG、FPG、HDL-C、LDL-C、CRP、SBP、DBP及HOMA-IR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BMI、WHR及HOMA-IR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具有影响。结论:低文化程度、BMI、WHR及HOMA-IR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