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中白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性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23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自发性腹膜炎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190例),检测两组患者腹水中IL-18水平,并分析IL-18的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腹水中IL-18水平升高(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水中IL-18水平升高是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1.32(95%CI:1.14,1.50)P =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腹水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血清CD4+ T细胞、TNF-α、IL-6、IL-18水平是影响腹水中IL-18水平的因素(b=0.362、0.318、0.253、0.247、0.262和0.427)。结论  腹水中IL-18水平升高是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腹水中IL-6、TNF-α,以及血清CD4+ T细胞、TNF-α、IL-6、IL-18水平是腹水中IL-18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及结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2(IL-2)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月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活动期UC患者85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3组:轻度31例、中度25例和重度29例,选肠镜检查正常的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UC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和结肠黏膜TNF-α、IL-6和IL-2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各个UC组外周血和结肠黏膜TNF-α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IL-2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随着严重程度增加,TNF-α和IL-6增高,IL-2降低,治疗后,UC组外周血和结肠黏膜TNF-α、IL-6及IL-2水平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周血TNF-α分别与IL-6和IL-2呈正相关(r =0.733,P=0.009)和负相关(r =-0.674,P =0.017),IL-6和IL-2呈负相关(r =-0.615,P =0.032),结肠黏膜的TNF-α分别与IL-6和IL-2呈正相关(r = 0.755,P =0.005)和负相关(r =-0.584,P =0.042),IL-6和IL-2呈负相关(r =-0.533,P =0.049),外周血TNF-α和IL-6分别与Geboes呈正相关(r =0.684,P =0.012;r =0.722,P =0.0011),IL-2与Geboes呈负相关(r =-0.631,P =0.021)。所有患者随访3、6、12和24个月,UC复发者分别为1、3、3和4例,合计11例,失访者分别为1、2、1和2例,复发率分别为1.19%(1/84)、3.66%(3/82)、3.70%(3/81)和5.06%(4/79),合计复发率为13.90%。结论  UC患者外周血及结肠黏膜TNF-a、IL-6和IL-2与UC严重程度相关,评估TNF-α、IL-6和IL-2有助于判断UC治疗的“黏膜愈合”,对预后有较准确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icroRNA-124 rs531564(miR-124 rs531564)、microRNA-26A rs7372209(miR-26A rs7372209)和microRNA-126 rs4636297(miR-126 rs4636297)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的关系。 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技术,对724例结直肠癌患者和626例健康对照个体的miR-124 rs531564、miR-26A rs7372209和miR-126 rs4636297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结直肠癌易感的相关性,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该试验中miR-126 rs4636297多态位点,在病例中经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影响相对于CC基因型个体,发现携带AG或AA的基因型个体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P <0.05),调整后的■(95%)分别为[1.289(1.007,1.650)和1.383(0.396,4.834)]。相对于G等位基因,A等位基因显著提高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1.307,95%CI=1.054,1.622,P =0.013);还发现携带A等位基因(AG+AA)的个体患结直肠癌风险是携带GG基因型个体的1.327倍(AG+AA vs GG,■=1.327,95%CI=1.042,1.688,P =0.019)。而miR-124 rs531564、miR-26A rs7372209位点的多态性并未发现不同基因型个体与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相关(P >0.05)。结论  miR-126 rs4636297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遗传易感有密切关系,携带A等位基因可能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法(PCR-SBT)对118例江苏地区汉族2型糖尿病(T2DM)个体进行HLA-B等位基因分型,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和血清型频率,并与中华骨髓库江苏分库汉族志愿者人群(644例和20 248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HLA-B?鄢1501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江苏地区汉族T2DM人群中明显升高(8.90% vs 3.03%,Pc = 0.000,■=3.13,95%CI=1.80~5.42,Power=98.23%),而HLA-B?鄢5801的等位基因频率则明显下降(1.69% vs 8.62%,Pc =0.000,■=0.18,95%CI=0.07~0.50,Power=91.07%);相对应地,HLA-B?鄢15的血清型频率在江苏地区汉族T2DM人群中明显升高(21.18% vs 13.03%,Pc =0.022,■=1.79,95%CI=1.26~2.55,Power=90.15%),而HLA-B?鄢58的血清型频率则明显下降(1.69% vs 8.62%,Pc =0.000,■=0.18,95%CI= 0.07~0.50,Power=91.09%)。结论  HLA-B?鄢1501等位基因可能与江苏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有关,而HLA-B?鄢5801则可能有保护作用。这些结果首次提示HLA-I类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同工酶40的rs2075650多态性与海南省百岁老人长寿的关联性。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百岁老人组(n =259)和对照组(n =529)载脂蛋白E基因、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同工酶40的rs2075650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①载脂蛋白Eε2ε3、ε2ε4基因型频率百岁老人组低于对照组;ε2等位基因频率对照组高于百岁老人组。②百岁老人组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同工酶40型频率AA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载脂蛋白E基因分为携带ε4和非携带ε4等位基因进行分层分析:携带ε4的AA基因型频率百岁老人组高于对照组;A等位基因频率百岁老人组高于对照组。非携带ε4的GA、AA基因型频率百岁老人组高于对照组。等位基因A在非携带ε4等位基因频率百岁老人组高于对照组。结论  载脂蛋白E和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同工酶40连锁分析显示,线粒体外膜转位酶同工酶40的rs2075650位点AA基因型与携带ε4与百岁老人长寿相关。等位基因A与携带ε4百岁老人长寿有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炎性指标与免疫学指标在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诊断与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组(A组)和糖尿病肾病组(B组),糖尿病肾病组又分为预后较好组(C组)和预后不良组(D组)。对各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和免疫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B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HbAlc)、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较A组明显偏高(P <0.05);D组患者HbAlc、TC、TG和LDL-C水平均较C组明显偏高(P <0.05);A组患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B组(t =2.620,P =0.010);B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显著高于A组(P <0.05);C组患者CD4、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D组患者(P <0.05);C组患者CD8、IgA和IgM水平显著低于D组患者(P <0.05);B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显著高于A组(P <0.05);B组患者IL-6水平显著低于A组(t =5.425,P =0.000);D组患者hs-CRP、TNF-α、IL-1水平显著高于C组(P <0.05);B组患者IL-6水平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83,P =0.483)。结论  监测体内免疫指标NK细胞,IgA、IgM和炎性指标hs-CRP、IL-1、-IL-6和TNF-α水平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对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白细胞介素22(IL-22)受体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探讨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肾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60例和健康者3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组(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和B组(对照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C组(狼疮肾炎组)和D组(无狼疮肾炎组)。观察IL-22R1基因rs379529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A组与B组IL-22R1基因rs3795299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患者GG基因型所占比例高于D组患者(P <0.05),CG和CC基因型所占比例低于D组患者(P <0.05);C组患者等位基因G频率低于D组(P <0.05),等位基因C频率高于D组(P <0.05)。IL-22R1基因rs3795299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关节炎、面部红斑、光敏感和口腔溃疡患者中的分布与无关节炎、面部红斑、光敏感和口腔溃疡患者中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中国汉族人群中,IL-22R1基因rs3795299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易感性无关,与狼疮肾炎的易感性有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对酵母聚糖(Zymosan A)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oll样受体2(TLR2)表达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霉酚酸酯、环孢素A预处理细胞24 h,再利用100μg/ml Zymosan A单独刺激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ectin-1、TLR2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液中TNF-α浓度的变化。结果  Zymosan A单独作用巨噬细胞Dectin-1、TLR2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上调,TNF-α浓度升高(P <0.05)。Zymosan A作用于霉酚酸酯或环孢素A预处理24 h的巨噬细胞Dectin-1、TLR2 mRNA和蛋白水平较Zymosan A单独作用组明显下调,TNF-α分泌量减少(P <0.05)。结论  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抑制巨噬细胞Dectin-1和TLR2的转录和翻译,并下调TNF-α的释放,降低机体对真菌病原体的清除能力,这可能是应用霉酚酸酯和环孢素A引起难控性真菌感染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脂肪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T2DM合并NAFLD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1例。治疗组予以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以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12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行肝脏CT检查,比较两组生化指标及TNF-α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TNF-α均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BMI、TG、TC、TNF-α降低,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肝脂肪变的程度与BMI、TG、TC、TNF-α呈正相关(P <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合并NAFLD疗效明确,能降低TNF-α水平,减少肝脏脂肪变程度,且低血糖发生率低,疗效优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脂联素(ADP)水平及其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4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妊娠产妇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清IL-6、TNF-α和AD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并研究上述指标与FBG(空腹血糖)、FINS(空腹胰岛素)、BMI(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IR)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产妇IL-6、TNF-α、ADP及I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6、TNF-α与FINS、BMI、IR呈正相关(P <0.05),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 >0.05)。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IL-6、TNF- α明显高于正常妊娠产妇,ADP明显低于正常妊娠产妇,且IL-6、TNF-α与IR之间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妊娠期糖尿病检测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个体化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94例高危前列腺癌中70例用3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时行直肠膀胱隔(Denonvillier)筋膜前脂肪垫、前列腺、双侧神经血管束整块切除,对淋巴管造影提示可疑淋巴结转移49例给予扩大淋巴清扫,其余患者按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Walsh)方法行耻骨后前列腺癌切除。术后对≥pT3a、Gleason分级≥8、淋巴结转移和切缘阳性者给予6个月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比较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和3及5年生存情况。结果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治疗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3年、5年总生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的个体化处理,有望使部分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达到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两版基药目录与“新农合”目录的变化,分析两类目录的联系和差异,为促进云南省“新农合”药物目录的完善及与基药目录的对接提供参考。方法  对两类目录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的药物分类、数量及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类目录存在归类不同、细分类别不同和品种增减变化等差异。结论  12版基药目录在分类依据、收载药品及疾病覆盖等方面更为科学化,但两类目录重合率偏低,不利于医保政策的衔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7月在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手术并获得随访的8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PFNA组45例,DHS组4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手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7~14个月,平均8个月。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上优于DHS组(P <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心钠肽(ANP)、尿肾损伤分子-1(KIM-1)以及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及时进行抗感染、重症监护、呼吸辅助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检测患者尿液样本中ANP和KIM-1含量及血液样本中CYS含量,并对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尿液样本中ANP水平逐渐增加,而观察组则于治疗第3天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且在治疗3 d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91及8.59,P <0.05);对照组患者尿液样本中KIM-1及血液样本中CYS水平逐渐递增,而观察组则于治疗第5天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在治疗第7天时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1.23及35.89,P <0.05);此外,两组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其尿液样本中ANP、KIM-1及血液样本中CYC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 = 7.32、10.16、5.89及19.74、21.05、11.63,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PACHEⅡ存在显著性差异(t =16.04及35.49,P <0.05),且治疗后两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t =18.80,P <0.05),但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1,P >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体内ANP、KIM-1以及CYS水平,对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多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收集98例HCC、75例肝硬化(LC)、9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以及80例健康者血清各2ml,以血清BVES、APC、RASSF1A、TIMP3、GSTP1和HOXA9基因作为候选靶标。采用磁珠法提取血清DNA,MethyLight法检测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检测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清各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HCC患者检测阳性率分别为:RASSF1A(52.04%)、APC(36.73%)、BVES(29.59%)、HOXA9(20.41%)、GSTP1(17.35%)和TIMP3(11.22%),其中APC甲基化阳性完全与RASSF1A重叠。血清RASSF1A甲基化从慢性HBV感染患者中诊断HCC的效能最高[敏感性=0.520,特异性=0.915,曲线下面积(AUC)=0.718],优于血清AFP(敏感性=0.480,特异性=0.739,AUC=0.609);血清6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联合使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分别为0.806、0.855和0.845。结论  血清BVES、APC、RASSF1A、TIMP3、GSTP1及HOXA9基因启动甲基化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高危人群中HCC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治疗对脑梗塞进展期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普罗布考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梗塞进展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TT、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延长,且治疗后30 d时间较治疗后15 d延长。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30 d水平低于治疗后15 d;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后30 d较治疗后15 d降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普罗布考治疗脑梗塞进展期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延长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牙周炎(PD)和心血管疾病(CVD)是现阶段在人群中广泛流行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PD与CVD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就PD与CVD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干预研究、动物模型研究、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该院行LC的132例胆囊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7 d及术后3 d停用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出血率、输血率、血栓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出血、贫血、输血、再手术、血栓并发症等。结论  对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d)的择期行LC患者而言,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不会影响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宜欣可)对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体外生长影响及诱导自噬的发生,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1、5、10、20、40、50及100 nmol/L)雷帕霉素作用不同时间(24、48及72 h)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雷帕霉素对Raji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Raji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雷帕霉素处理前后对Raji 细胞自噬蛋白Beclin1的影响。结果  雷帕霉素对Raji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1或P <0.05)。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依赖关系。雷帕霉素明显抑制Raji细胞周期发展(P <0.05),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凋亡(P >0.05)。透射电镜观察到经100 nmol/L雷帕霉处理72 h后的Raji细胞胞质内有大量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0、1、10及100 nmol/L雷帕霉处理72 h后Beclin1蛋白表达逐渐上升,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雷帕霉素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发展抑制Raji细胞增殖,诱导Raji细胞发生自噬但不能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在子宫颈癌发病过程中与纤维蛋白原(Fg)β448 G/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12月初次就诊的汉族子宫颈癌患者141例标本与同期收集的健康汉族女性体检者141例标本的Fgβ448 G/A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分型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病例组Fgβ448 G/A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 <0.05);②A等位基因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③子宫颈癌GG、GA及AA基因型的血浆Fg水平分别是(3.09±0.22)、(3.11±0.26)和(3.31±0.51)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gβ448 G/A基因多态性变化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