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时不同潮气量(VT)对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行食道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诱导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先采用潮气量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双肺通气30min后转为单肺通气,OLV期间在保持分钟通气量不变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三组:小潮气量组(A组),常规潮气量组(B组),大潮气量组(C组),每组患者分别于OLV前、OLV后30min、OLV后60min(分别称为T1、T2、T3)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监测气道峰压(Ppeak)、气道阻力(Raw)。结果OLV后30min、60min,各组间PaO2差异无显著性。Ppeak及Raw随潮气量增加而升高(P〈0.05)。OLV后A组Ppeak及Raw最小,但OLV后A组PaCO2比其他两组显著升高(P〈0.05)。OLV后C组PaCO2低于A、B组(P〈0.05),单肺通气后C组Ppeak及Raw值最大、显著高于A、B组(P〈0.05),与T1相比较显著增高(P〈0.05)。OLV后B组Raw高于A组(P〈0.05),但B组Ppeak及Raw保持在正常水平,OLV后B组获得较好的通气效果,PaO2、SpO2及PaCO2均较满意。结论单肺通气时采用常规潮气量组(VT=10ml/kg,f=12次/min)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其它两组小,是较为合适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的影响。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静脉麻醉,另3组静脉全麻联合0.5%(A组)、0.25%(B组)、0.125%(C组)浓度的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单肺通气前和单肺通气15 min、30 min后分别抽取患者的混合静脉血进行分析。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C组和对照组(P<0.05),而4组患者单肺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B组患者丙泊酚用量亦少于对照组(P<0.05),但A、B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单肺通气15 min与30 min后,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C组通气15 min SBP亦低于对照组(P<0.05),而通气15 min和30 minDBP均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单肺通气的影响具有差异性,0.125%浓度的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相比而言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联合应用于单肺麻醉时对肺内分流、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患者清醒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需要行肺叶切除的52患者分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每组各26例。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前、双肺通气30 min、双肺通气60 min、单肺通气60 min、再次双肺通气30 min、手术结束这6个时点分别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观察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及拔管的时间。结果单肺通气(OLV)开始后,肺内分流率(Qs/Qt)于双肺通气(TLV)时高于麻醉前与TLV30min时,OLV30min、OLV60min时Qs/Qt达最高,B组OLV30min、OLV 60 min时,Qs/Qt明显高于A组(P〈0.05);在患者结束麻醉后,A组开眼的时间、出现自主呼吸的时间、拔管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均P〈0.01)。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不但能显著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和减少肺内分流,而且能使患者清醒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FUJI支气管堵塞器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开胸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JUJI支气管堵塞器组(A组)和双腔气管导管组(B组),每组40例,分别应用FUJI支气管堵塞器联合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和双腔气管导管插管行单肺通气麻醉。记录两组患者PaO2、PaCO2、PAW的变化和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失败率、插管时间、术野暴露情况、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结果:单肺通气后30,60min和单肺通气结束时A组的PaO2显著高于B组(P〈0.01),PaCO2、PAW显著低于B组(P〈0.01);A组术野暴露优良率、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B组(P〈0.05),插管时间、插管失败率、声嘶咽痛发生率少于B组(P〈0.05)。结论:FUJI支气管堵塞器在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应用,具有插管和定位容易,氧合充分,气道压力低,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少,术野暴露满意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单肺通气技术,尤其适用于困难插管患者。  相似文献   

5.
郭俊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5):1817-1822
背景 目前,每搏量变异度(SVV)的主要适应证虽已有定论,但SVV是否适用于胸腔镜单肺通气手术仍存在争论。目的 探讨在胸腔镜单肺通气不同潮气量患者中运用SVV判断液体反应性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于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诊断为左肺肿块择期行胸腔镜下左肺叶切除术或左肺癌根治术的患者72例。根据SPSS 16.0软件产生的随机序列表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两组均麻醉后先行双肺通气,后行左全肺隔离,之后行右肺通气。两组均采用定容呼吸模式,A组潮气量8 ml/kg,通气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氧浓度100%,呼气末正压(PEEP)5 cm H2O(1 cm H2O=0.098 kPa);B组潮气量7 ml/kg,余同A组。两组患者于单肺通气30 min、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时进行容量负荷试验。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单肺通气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记录进行容量负荷试验前(T1)、完成容量负荷试验后5 min(T2)时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SVV、心脏指数(CI)〕。计算SVV变化率(ΔSVV)和CI变化率(ΔCI)。以ΔCI≥15%为容量负荷试验阳性标准,即患者扩容有效、有液体反应性,绘制SVV预测液体反应性的ROC曲线。结果 本研究最后完成容量负荷试验纳入统计分析的患者共有60例,其中A组30例、B组30例。B组T1时SVV低于A组(P<0.05)。A组T2时HR、SVV低于T1时,T2时CI高于T1时(P<0.05);B组T2时CVP、CI高于T1时,T2时SVV低于T1时(P<0.05)。A组、B组ΔSVV与ΔCI呈负相关(r=-0.838、-0.730,P<0.001)。A组ROC曲线分析结果示:SVV预测液体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4〔95%CI(0.567,0.921)〕,截断值为14.5%时,灵敏度为57.9%,特异度为90.9%。B组ROC曲线分析结果示:SVV预测液体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7〔95%CI(0.444,0.850)〕,截断值为11.5%时,灵敏度为70.6%,特异度为61.5%。A组SVV预测液体反应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B组(P<0.05)。结论 SVV对单肺通气不同潮气量患者的液体反应性均有预测价值,其中单肺通气潮气量为8 ml/kg时,SVV可以用于指导液体反应性的判断,截断值为14.5%;单肺通气潮气量为7 ml/kg时,SVV对判断液体反应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准确性欠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需单肺通气(OLV)的胸科手术中不同吸气末停顿(EIP)及吸呼比对患者呼吸功能的 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择期行胸科手术OLV 患者6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OLV 吸呼比1 ∶ 2 组(A 组) 和OLV 吸呼比1 ∶ 1 组(B 组),每组30 例。将两组根据吸气末停顿设置的不同分别随机分为2 个亚组,即 OLV 后吸呼比1 ∶ 2,吸气末停顿0%、10%、20% 先后通气30 min 组(A1 组);吸气末停顿0%、20%、10% 先后通气30 min 组(A2 组);OLV 后吸呼比1 ∶ 1,吸气末停顿0%、10%、20% 先后通气30 min 组(B1 组); 吸气末停顿0%、20%、10% 先后通气30 min 组(B2 组)。每组15 例。分别于OLV 前(T1)、OLV 后30 min(T2)、 60 min(T3)、90 min(T4)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并采集动脉及中心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结果 在A 组与B 组中,吸气末停顿20% 与吸气末停顿0%、10% 比较,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死 腔率降低(P <0.05)。B 组在联合吸气末停顿0%、10%、20% 时与A 组比较,患者气道压峰值、平台压降低,肺顺 应性提高(P <0.05)。结论 对胸科手术OLV 患者,吸气末停顿20% 有利于二氧化碳交换,减少死腔率;吸 呼比1 ∶ 1 可降低气道压,提高肺动态顺应性。两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前氯胺酮雾化吸入对肺癌手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肺癌手术患者75例,分成3组,每组25例。术中给予A组8.5 mL生理盐水雾化吸入,B组静脉注射氯胺酮,C组患者氯胺酮雾化吸入。取给药前(T1)、单肺通气25 min(T2)、单肺通气50 min(T3)、单肺通气100 min(T4)、单肺通气结束6 min( T5)、手术结束( T6)桡动脉血,检测动脉PaCO2、Paw、Pa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出OI。取T1、T2和手术后2.5 h(T7)中心静脉血,检测血液中IL-8、IL-10、sICAM-1水平。结果 T1、T2、T73个时间点,3组患者血清中的sICAM-1、IL-8水平都较前一时间点明显升高,而IL-10水平较前一时间点降低;T7时,B、C组的sI-CAM-1、IL-8两种分子水平明显低于A组而IL-10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01)。 T4时B、C组患者的OI值明显高于A组( P<0.001)。而B组患者的SBP、DBP明显高于A、C组,在T2、T3时心率明显高于A组( P<0.001)。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和雾化吸入氯胺酮均能起抗炎作用,对患者呼吸系统有保护作用;静脉注射氯胺酮对患者循环系统和气道压有一定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酸清除率(LCR)、脉搏变异指数(PVI)与下腔静脉内径呼吸变异指数(IVCrvi)液体治疗对单肺通气老年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拟行单肺通气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106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术中给予常规液体治疗,观察组术中给予以LCR、PVI与IVCrvi为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比较两组术前(T0)、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15 min(T2)、单肺通气1 h(T3)及单肺通气结束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和心脏指数(CI)。比较两组液体出入量及药物应用情况。同时记录术前和术后肺功能参数。结果两组各时间点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4时间点MAP、CI和SVV、LCR高于对照组,CVP、PVI、IVCrv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单肺通气时间、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尿量、出血量及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占比低于对照组,胶体液用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LCR、PVI与IVCrvi为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可稳定单肺通气老年患者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容量与压力控制单肺通气模式对胸科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随机分为两组:压力控制通气组( P组)及容量控制通气组( V组),每组30例。单肺通气时双腔管非通气侧与大气相通,呼吸参数不变。手术结束置放胸腔引流管后恢复双肺通气。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血流动力学中的精准指标。观察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恢复双肺通气即刻(T3)、恢复双肺通气后3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排量( CO)、心脏指数( CI)、每搏量( SV)、每搏量变异度( SVV)。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CO、CI和SV在不同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组在T2~T4时点的CVP及SVV比V组降低( P<0.05)。结论压力模式控制气道压更有利于减少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更适用于单肺通气对胸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PEEP水平联合PCV-VG通气模式对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和血清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PEEP=0cmH2O(A组),PEEP=5cmH2O(B组),PEEP值为肺动态顺应性滴定法下最适PEEP(C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PCV-VG)。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Trendelenburg体位后30min(T2)、Trendelenburg体位后60min(T3)、手术结束时(T4)及拔管后10min(T5)的rSO2;于T0、T5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GFAP、NSE的浓度。结果T2、T3、T4时,与T0相比,三组患者rSO2在均升高(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rSO2明显增加(P<0.05)。与T0相比,三组患者在T5时血清NSE、GFAP值均升高(P<0.05)。结论 个体化滴定的PEEP联合PCV-VG通气模式可改善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中rSO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腔镜老年肺癌患者术中使用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与脑氧饱和度(rSO2)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2020年2月老年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时,3组患者潮气量(VT)设为5 mL/kg,A、B、C组PEEP分别设为0、5、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观察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后15 min(T0)和单肺通气10 min(T1)、30 min(T2)、60 min(T3)及恢复双肺通气20 min(T4)5个时点的脉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peak)、肺动态顺应性(Cdyn)、氧分压(PaO2)及脑氧饱和度数值(rSO2)。  结果  B组rSO2最小值,rSO2平均值较A、C组明显升高(均P < 0.05),B组rSO2最大百分比较A、C组明显降低(均P < 0.05)。T2~T4时点B组rSO2高于A、C组,其中C组高于A组(均P < 0.05)。T1~T4时点B组Ppeak较A、C组降低(均P < 0.05)。T1~T4时点B组Cydn高于A组,T1时点B组Cydn高于A、C组(均P < 0.05)。T2~T4时点B、C组PaO2显著高于A组(均P < 0.05),3组患者T0~T4时点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胸腔镜老年肺癌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时脑氧饱和度数值变化与PEEP水平具有相关性,且5 cm H2O PEEP具有较好的rSO2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胸腔镜下左肺下叶切除术中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TEE)监测对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效应及预后。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左肺下叶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限制性输液组(C组,n?= 20)和TEE引导液体输入组(E组,n?=20)。E组在TEE监测下的管理目标:左室射血时间(LVET)控制在350~400?ms、每搏量(SV)上升<10%。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即刻(T1)、切皮(T2)、单肺通气(T3)、关胸(T4)、术毕(T5)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T1和T5时间点氧输送指数(DO2I)、氧消耗指数(VO2I)、乳酸(Lac)及液体量、尿量、失血量及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情况。结果 E组输液量和尿量均高于C组(P?<0.05);E组麻黄素和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均少于C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HR有差异,E组HR低于C组(P?<0.05),相对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在T5时E组DO2I、VO2I高于C组,Lac低于C组(P?<0.05)。E组T5时DO2I、VO2I高于T1时,Lac低于T1时(P?<0.05);C组T5时VO2I高于T1时,Lac低于T1时(P?<0.05)。结论 TEE引导下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容量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术后转归,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牛伟  韩庆录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96-97,100
目的观察两种支气管导管应用于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2年4月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依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支气管封堵导管组(A组,尾数为奇数)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尾数为偶数),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肺萎陷程度和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后0.5、1、2 h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气道压力(Paw)的变化和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结果两组肺萎陷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单肺通气0.5、1、2 h时Paw、PCO2、PETCO2低于B组,PaO2、SpO2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嘶咽痛发生率少于B组(P〈0.05)。结论支气管封堵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行单肺通气中的应用均安全有效,但支气管封堵管具有插管和定位容易、氧合充分、气道压力低、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少、术野暴露满意的优势,在其适应证内可以首选支气管封堵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保护性肺通气(PLV)对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VATS)患者术后谵妄(POD)及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择期VATS下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保护性肺通气组(PPV组)52例和传统肺通气组(CPV组)48例。PPV组双肺通气设置:潮气量(VT)8?ml/kg+呼吸末正压(PEEP)5?cmH2O,吸入氧浓度(FIO2)0.7;单肺通气(OLV)设置:VT 6 mg/kg+PEEP 5?cmH2O+肺复张[持续肺充气法:3~5?s内将气道峰压(Ppeak)升到30?cmH2O,持续30?s恢复原状,重复3次],FIO2 0.7。CPV组双肺通气设置:VT 10?ml/kg,FIO2 1.0;OLV设置:VT 8?ml/kg,FIO2 1.0。两组吸呼比=1∶2,调整呼吸频率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35~45?mmHg。通过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脑氧合情况,同时监测术中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OI);术后每天随访,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法(CAM)判定是否发生POD,并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PPV组术中PaO2、OI高于CPV组(P?<0.05);rSO2发生率低于CPV组(P?<0.05);POD和PPCs发生率低于CPV组(P?<0.05);且PPV组术后气管导管拔出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引流管拔出时间缩短(P?<0.05)。结论 PLV提高VATS患者机械通气时血氧饱和度和rSO2,降低POD发生率;并且降低PPCs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肌松剂对危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41例危重症哮喘患者分为肌松组19例,无肌松组2例,肌松组给予肌松剂+常规治疗,无肌松剂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2 h血气分析及气道压变化、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观察肌松剂使用时间<48 h和>48 h的哮喘患者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肌松组在使用肌松剂2 h的p H值、Pa CO2较无肌松组明显好转(P<0.05),气道峰值压力较无肌松组明显下降(P<0.05),2组Pa O2无明显差异(P>0.05)。肌松组拔管时间与无肌松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松组住院时间较无肌松组显著延长(P<0.05)。肌松剂使用>48 h与<48 h相比,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肌松剂能迅速改善危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后的p H值、Pa CO2,明显降低气道峰值压力,但肌松剂使用>48 h会延长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徐悦利  刘娜  李汝泓  路艳 《河北医学》2016,(11):1786-1789
目的:观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肺功能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我院胸外科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50例,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A组,n=25)和治疗组(B组,n=25).两组均以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800~1000mL/m2为目标导向的液体治疗进行补液,B组同时于单肺通气(OLV)开始前,OLV结束前,关胸前,拔管前以及任何中断通气后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递增高法进行反复肺复张.应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PiCCO)监测仪记录术前(T0)、双肺通气15min(T1)、单肺通气15min(T2)、肺复张后双肺通气15min(T3)和术毕(T4)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ITBVI.记录两组患者术前(T0)和术后第2天(T5)肺功能实验和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的MAP、HR、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无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终止肺复张的患者.术前肺功能实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术后第2天治疗组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低氧血症、肺部感染和延迟拔出气管导管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术中,使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联合肺复张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术后肺功能的恢复并且能够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不同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及 其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 选取2017 年3 月—2019 年5 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收治的112 例ARDS 新生 儿。根据通气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8 例患儿接受高水平PEEP(6 ~ <9 cm H2O)治疗,对照 组54 例患儿接受低水平PEEP(3 ~ <6 cm H2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稳定后24 h 的心率(HR)、 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pH 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水平、 气道阻力(Raw)、呼吸系统顺应性(Crs)。观察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死亡例数。结果 研 究组HR、MPAP 降低的差值,以及CVP 升高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pH 值、OI 升高的差 值,以及PaCO2 降低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Raw 降低的差值及Crs 升高的差值均高于对照 组(P <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高水平PEEP 对新生儿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更明显,对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的影响更大,能有 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 (PAV) on tolerance and breathlessness in ventilate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and to describe the patient-ventilator interaction, hemodynamic state, breathing pattern and work of breath during PAV and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Methods Ten intubated COPD patients on weaning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studied. Elastance and resistance were measured by both the inspiratory-hold technique during a brief period of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and runaway technique during PAV. Each assistance level of PAV (80%, 60% and 40%) and PSV was selected randomly. Patients’ response, hemodynamics, blood gas and lung mechanics were monitored. Results Tidal volume and respiratory rate didn’t change in a consistent manner as the level of assist was decreased ( P &gt;0.05). With the level of assist increasing,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wa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 P &lt;0.05), while patients’ work of breath had the tendency to decrease ( P &lt;0.05).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org Category Scale was observed between PAV and PSV (0.50[1.50] vs 0.75[2.00], P &lt;0.05) at the same degree of respiratory muscle unloading. PaCO(2)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PAV (54[23]mmHg) than on PSV (48[23]mmHg) ( P &lt;0.05).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on PAV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on PSV (16±4cmH(2)O vs 21±3cmH(2)O, respectively, P &lt;0.05). Hemodynamics and oxygenation remained unchanged.Conclusions PAV is a feasible method for supporting ventilator-dependent patients and was well tolerated. It can improve the breathing pattern and reduce inspiratory effort. At the same degree of respiratory muscle unloading, PAV can be implemented at much lower 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than PSV. It can also apply proportional pressure support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ventilatory dem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