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碘-131标记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荷人肝癌裸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碘-131标记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在荷人肝癌裸鼠的治疗应用.方法 通过131I-rhTNF-α和人肝癌SMMC-7721细胞的体外结合以检测131I-rhTNF-α的生物学活性;采用单细胞悬液接种法,制备荷人肝癌裸鼠模型;在一定的时间(30 min、1 h、6 h、12 h、24 h、48 h)将相同数量的荷人肝癌裸鼠分批处死,研究131I-rhTNF-α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的分布,获得131I-rhTNF-α在荷人肝癌裸鼠的主要浓聚组织及在肿瘤组织的浓聚特点;通过大体观察、活组织病理检查等考察131I-rhTNF-α对荷人肝癌裸鼠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131I-rhTNF-α与SMMC-7721细胞体外结合实验得出,131I-rhTNF-α有很好的生物学活性,与SMMC-7721细胞的结合存在饱和,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131I-rhTNF-α在肿瘤组织的浓聚特点为,肿瘤组织可以浓聚较多的131I-rhTNF-α,且储留时间较长;给药后6 h肿瘤组织的放射性达到高峰,48 h仍旧保留有高峰时放射性的67.5%. 与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静脉或瘤内注射131I-rhTNF-α 2次(每次注射量相当于50 kg人体注射41.58 GBq,间隔为14 d)均有较强的肿瘤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68.9%和72.5%,二者的抑瘤作用与阳性对照组(阿霉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131I(9.2%)、rhTNF-α(20.3%)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131I-rhTNF-α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肺癌在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尽管各种治疗方法有了明显改进,但5年生存率并无多大改善[1]。作者应用放射免疫治疗的方法,对肺腺癌进行了实验研究,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抗体的提纯及鉴定:含单抗SC13A的鼠腹水离心取上清,经SPA-SepharoseCL-48提纯,用SDS-PAGE鉴定纯度>95%。小鼠正常IgG自制。2.抗体标记及活性测定:按氯胺T法标记131I。131I-SC13A和131I-NMIgG放化纯度分别为92%和94%,标记率分别88%和86%,比放分别为2… 相似文献
3.
采用两次连续低渗及大幅度缩短细胞固定时间,解决了实体瘤染色体分散不良及显带困难的问题。用此改良法进行了14例食道鳞状上皮癌,24例胃腺癌及8例结肠腺癌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食道癌染包体改变复杂,以1号,3号,7号和12号染色体最常累及。胃癌和结肠癌患者可分二类:一类具简单染色体变化,只涉及一至几条染色体,以三体为主。另一类患者涉及广泛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其中,胃癌中7q ̄-最常见,结肠癌中1p ̄-最常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抗人结肠瘤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并用氯甘脲(Iodogen)法对此抗体进行碘-125标记。标记抗体可用于临床诊断、肿瘤疗效的监测以及予后观察。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手段——分子靶向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迅猛发展推进了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一系列的分子靶向药物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分子靶向治疗就是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大分子,包括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重要靶点,通过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来控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生物学行为,或是通过强力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积极发挥抗肿瘤作用.相对于手术、放疗、化疗三大传统治疗手段,其具有较好的分子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新陈代谢离不开血液供应,实体瘤的进行性生长依赖血管网的建立和发展,目前以肿瘤血管为靶点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策略和阻断肿瘤血流策略.阻断肿瘤血流的治疗策略是破坏或栓塞已经存在的肿瘤血管,阻断肿瘤血流使肿瘤细胞坏死.阻断肿瘤血流策略中,治疗的靶点十分重要,其效应因子也同样重要,本文就截短组织因子(truncated Tissue Factor,tTF)作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效应因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8.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项特殊的基因重组表达技术,亦是一种强大的筛选工具。1985年,Smith等成功地创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1990年,Scott等在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构建了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噬菌体肽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药物发现工具[1],通过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获得的肽可以作为分子载体运载药物,起到生物导弹的功能。筛选的肽也可以直接与药物靶点分子特异性结合,起到生物治疗的作用。近年来,噬菌体肽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研究,如癌症的检测和诊断、肿瘤相关抗原的筛选、肿瘤药物的研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及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等。现就近年来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在筛选肿瘤靶向短肽研究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分子靶向治疗(molecular targeting therapy)是针对肿瘤细胞或其周围组织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特殊的分子异常所进行的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与传统化疗相比, 相似文献
10.
^131I标记PNA对裸鼠移植性人胃癌的靶向定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实验利用配基-受体亲合原理进行肿瘤靶向定位研究,在荷人胃癌裸鼠体内观察花生凝集素(PNA)的 放射受体定位能力和规律,结果表明:放射性碘标记PNA与肿瘤细胞凝集素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新合力,胃癌组织能够选择性地聚积^131I-PNA。经腹腔注入^131I-PNA后第7天,肿瘤组织与血液和正常 组织的放射性强度之比分别是7。35和4.21。ECT显像肿瘤部位有明显的放射性积聚。本实验提示核素标记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甲硫咪唑联合小剂量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3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131I治疗,观察组给予甲硫咪唑+小剂量131I治疗,观察2组患者甲状腺素水平、临床疗效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发生率。结果观察组24h摄131I率为(79.67±6.94)%,有效半衰期(Te)为(4.3±0.5)天,临床总有效率为96.5%(84/87);对照组24h摄131I率为(59.83±5.23)%,有效半衰期(Te)为(2.9±0.6)天,临床总有效率为69.3%(36/5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减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硫咪唑联合小剂量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We have previously obtained a specific phage peptide CGNSNPKSC (GX1) binding to vasculature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Here we synthesized the fluorescein-conjugated peptide GX1 and found it selectively targeted gastric tumor neovasculature in tumor-bearing mice comparing with Factor VIII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n we constructed a plasmid composed of the new recombined human TNFα (nrhTNFα) and GX1, then expressed the fusion protein. Thus, GX1 may be a possible candidate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in antitumor vasculature therapy and GXI-nrhTNFα may open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systemic use of TNF in cancer therapy.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癌姑息手术后患者血清VEGF短时间内的变化,从而推测是否外科手术应激促使体内残存瘤体的生长和转移。方法:采用ELISA检测9例Ⅲb期胃癌姑息手术患者、13例Ⅲb期胃癌根治手术患者于手术前1天、术后1、3、7天血清VEGF水平;同时观察14例Ⅲb期胃癌非手术患者在相同时间段血清VEGF水平。结果:三组患者间血清VEGF水平有差异,且各组前后自身对照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Ⅲb期胃癌姑息手术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短时间内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31I-sc-7269在荷人膀胱癌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特性.方法 (1)Iodogen法标记抗-VEGF McAb(sc-7269),SephadexG-50柱层析分离纯化制备131I-sc-7269,体外细胞结合分析检测标记抗体的免疫活性;(2)荷瘤裸鼠131I-sc-7269体内分布实验.结果 (1)131I-sc-7269比活度为1.00MBq/μg(放射性浓度为18.30MBq/ml),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6.20%.体外131I-sc-7269与T24细胞结合率为59.12%;(2)体内分布实验显示131I-sc-7269在肿瘤组织中浓聚的峰时为注入标记抗体后96h,此时各组织T/NT比值为最高.结论 131I-sc-7269动物模型肿瘤/膀胱放射性峰时出现在96h,比值高达6.44,为应用131I-sc-7269放射免疫显像诊断人膀胱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VBMDMP的抗人结肠癌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O-K1)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重组VBMDMP对SW480细胞选择性抑制增殖作用;胎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检测重组VBMDMP对SW480细胞和CHO-K1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治疗实验观测重组VBMDMP体内抗人结肠癌作用。结果: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具有选择性抑制体外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细胞增殖和生长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而对CHO-K1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小。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对SW480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 mg/kg、5 mg/kg和10 mg/kg重组VBMDMP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3%,79%和83%;瘤重抑制率分别为:62%,66%和75%。其中10 mg/kg重组VBMDMP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和瘤重抑制率均接近100 mg/kg环磷酰胺(CTX),高于20 mg/kg血管生成抑制剂烟曲霉素衍生物TNP-470。结论:重组血管基膜衍生多功能肽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癌高表达基因erk的PCR扩增,克隆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胃癌高表达的EPH家族基因erk胞外的配体结合区基因扩增及克隆.方法:从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中提取RNA,反转录为cDNA,以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并合成引物进行RT-PCR,并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UC19质粒,用酶切及PCR方法筛选鉴定阳性克隆.结果:RT-PCR扩增片段与设计相符,且特异性好,无非特异产物出现,表明所设计引物符合要求.酶切及巢式PCR、PCR-RFLP方法证明克隆片段正确插入pUC19的HindIII和BamHI位点,并将重组克隆命名为pGE42.结论;克隆的完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胃癌的发生中的作用,寻找其胞外配体及进行表达产物的细胞定位等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CT对原发性胃癌患者壁外血管侵犯影像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A组为利用CT检查判断是否患有壁外血管侵犯的患者,B组为采用医生常规判断法判断是否患有壁外血管侵犯的患者.记录A组所有患者的各项CT参数如T分期(T1、T2、T3、T4)、N分期(N1、N2、N3、N0)、M分期(M1、M0)、肿瘤大小、肿瘤生长方式等数据.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壁外血管侵犯现象并记录,分别计算两组中诊断正确的壁外血管侵犯的比例并记录.将A、B组判断结果相比,计算两者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 :A组患者中Ⅰ组有T11例,T20例,T30例,T415例,N13例,N24例,N33例,N06例,M110例,M06例;Ⅱ组有T14例,T26例,T35例,T419例,N17例,N215例,N35例,N07例,M124例,M010例.A组患者中Ⅰ组肿瘤小于5cm1例(6.25%),肿瘤大于5cm15例(93.75%),远端结节型10例(62.5%),近端结节型加弥漫型6例(37.5%);Ⅱ组肿瘤小于5cm16例(47.06%),肿瘤大于5cm18例(52.94%),远端结节型23例(67.65%),近端结节型加弥漫型11例(32.35%).A组诊断正确的壁外血管侵犯15例(93.8%);B组诊断正确的壁外血管侵犯19例(67.9%).A组敏感性1.00,特异性0.97,阳性预测值0.94,阴性预测值1.00;B组敏感性0.59,特异性0.50,阳性预测值0.68,阴性预测值0.41.结论 :CT影像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原发性胃癌患者是否有壁外血管侵犯的现象出现,且各项CT参数能够较准确的反应壁外血管侵犯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2例大肠癌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肠癌有远处转移患者血清VBGF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结论血清VBGF水平的检测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反映疾病的进展情况,血清VBGF水平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术前检测血清VEGF水平,对预测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Peptide nucleic acid (PNA)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useful in molecular bi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d an effective way to raise the cell ingestion rate of PNA so as to kill gastric cancer cells. Methods Heteroduplexes of PNAs and oligonucleotides, wrapped by Lipofectamine 2000, were used to infect SGC7901 cells. The inhibitive effect of heteroduplexes was evaluated by analyzing cell clone forming and cell growth rate. Telomerase activity of SGC7901 cells was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PCR-ELISA) and silver staining assay.Results PNAs showed a dose-dependent inhibition of cell proliferation. The percentage of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was 99.4% after 7 days; the rate of cloning inhibition was 98.2% after 8 days; whereas for oligonucleotide groups, at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he percentages were 50.1% and 67.5% respectively. Antisense PNA-DNA-Lipofectamine 2000 group (AP-D-L group)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ercentages from the control groups (P<0.05). The test result indicated that telomerase activity of the AP-D-L group was inhibited (P<0.05).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act on cell morphology was observed.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NAs are potent antisense reagents. The telomerase-associated therapies are very promis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ur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碘131联合甲巯咪唑用于治疗甲亢患者的疗效,分析其对患者骨代谢指标及CXC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CC趋化因子配体22(CCL2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84 例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碘131 联合甲巯咪唑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甲巯咪唑进行治疗。治疗2 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骨代谢指标及血清CXCL10、CCL22水平。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及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水平均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7%,高于对照组(76.1%)(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CT)、骨钙素(BGP)水平降低,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H水平均升高,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XCL10、CCL22 水平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结论小剂量碘131 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及骨代谢情况,调节Th1/Th2细胞的失衡,降低CXCL10、CCL22 表达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