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诊断早期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86例确诊的肺癌患者进行99mTc-MDP骨显像,对骨转移的部位、数量与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0.22%,骨转移灶的分布以胸部骨最多见(43.11%),其次脊柱(26.48%)和骨盆(19.16%),四肢骨(9.02%)和颅骨等其他骨骼(2.23%)最少。肺腺癌较其他类型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结论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全身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有价值,应作为肺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骨转移癌的核素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骨转移癌全身骨显像的特点,提高核素骨显像的诊断水平.方法638例恶性肿瘤患者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并分析.结果①恶性肿瘤患者中有67.9%发现骨转移,病灶分布分别为脊柱34%、肋骨30%、骨盆18%、四肢骨10%、头颅3.3%、胸骨锁骨2.4%和肩胛骨2.3%.②绝大部分骨转移病灶为局限性放射性分布异常浓聚,减低仅占0.8%.骨转移以多灶为常见,单灶仅10.4%.③与X线检查对比,多数患者全身骨显像较X线片发现了数目更多和范围更广的病灶;少数患者骨转移灶X线片表现出明显的骨质破环,而骨显像上无明显的放射性分布异常.④患者主诉的328处骨痛,骨显像发现为骨转移灶达64.9%,另有271个骨转移灶无明显骨痛.结论①骨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四肢骨、头颅、胸锁骨和肩胛骨.②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癌灶的探测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检查.与X线检查相互配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癌核素骨显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癌患者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并分析。结果:多发骨转移(86.84%)明显多于单发骨转移(13.16%);转移部位顺序依次为胸部、脊柱、骨盆、四肢骨、颅骨;核素骨显像检出率90.63%(29/32),MRI、CT及X线平片等影像检出率40.63%(13/32),结果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灶的探测灵敏度明显高于其它影像检查;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是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原发灶不明骨转移的患者应及时做转移灶的活检或穿刺,并辅以肿瘤标志物的参考以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癌骨转移特点,评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价值。方法: 收集肺癌骨转移SPECT核素骨显像113例,对骨转移部位、数量与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3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中,多发骨转移71例,占骨转移者62.8%。各病理类型中,其中以腺癌多发骨转移最为常见达72.5%。骨转移病灶分布以脊柱最多(38.6%),其次为肋骨、骨盆、四肢骨、颅骨、肩胛骨和锁骨。结论: 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病灶较为常见,骨转移部位以脊椎骨、肋骨多发,腺癌最易发生骨转移。肺癌患者应常规进行骨扫描,这对疾病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评价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早期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8例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99mTc—MDP骨显像。结果208例乳腺癌全身骨显像中,发现骨转移者98例,发生率为47.1%,骨转移灶分布以胸部最多见(48.9%),其次是椎体(28.5%),骨盆(19.4%),四肢骨(13.3%),颅骨和其他骨骼(8.2%)。结论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很高,骨转移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及特点,核素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有价值,应作为乳腺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李丽  李健 《黑龙江医学》2005,29(12):940-940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的核素全身骨显像结果进行分析。方法318例临床手术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静脉注射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740MBq。3~4 h后检查,检查前排尿,患者取仰卧位,进行前位和后位全身骨spect显像。结果318例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中,阳性者69例,占21.7%,69例骨显像阳性呈单发者11例,占15.9%;多发转移者58例,占84.1%,共发现376处病灶。胸部(肋骨、锁骨、胸骨、肩胛骨)53.2%,脊柱24.7%,骨盆9.2%,四肢骨8.7%,颅骨4.2%。结论乳腺癌骨转移于胸部及脊柱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骨盆,四肢和颅骨。全身骨显像是乳腺癌骨转移灵敏、简便、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癌患者99mTc-MDP全身骨显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发骨转移(82.86%)明显多于单发骨转移(17.14%);转移灶的分布规律是躯干骨多于四肢骨和颅骨;多数病人有骨痛症状。结论核素骨显像对甲状腺癌骨转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联合MRI、PET-CT及X射线平片检查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何丽荣  李娟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2):1115-1117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CT)在脊柱、肋骨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全身骨显像中表现为脊柱、肋骨出现异常核素浓聚灶(病灶数目≤3个)的患者,行局部骨断层,同时获得局部骨断层图像、同机定位CT图像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所有病例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或1年以上随诊为最终诊断结果。结果41例患者85处病灶中,42处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灶数的49.4%;43处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灶数的50.6%。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对病灶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90.5%、97.6%,特异性分别为16.3%、93.0%,准确性分别为52.9%、95.0%。结论SPECT/CT可以明显提高脊柱、肋骨病灶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对鉴别脊柱、肋骨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核素平而骨显像(SPECT)与X线片对于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从2007年1月~2008年12月之间确诊为肿癌的骨转移患者70例,并对其核素骨显像及骨X线片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骨X线片发生骨转移的阳性率24.3%,而骨显像阳性率为96.4%;骨转移顺序依次为胸部、脊柱、骨盆、肢体及颅骨.结论: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X线片是其必要的补充手段,二者在骨转移瘤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一致情况.  相似文献   

10.
1481例恶性肿瘤核素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祁苏凌  蔡宗萍  王瑛  徐凤  史若飞 《重庆医学》2005,34(8):1134-1135
目的评价核素骨显像对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 481例恶性肿瘤患者注射99mTc-亚锡亚甲基二膦酸盐(MDP)30mci后行SPECT全身骨显像,共作骨显像1 797人次.结果显像阳性1 259例,阳性率85%.其中首次显像阳性973例,随访发现阳性286例.显像特点:多发性放射性分布浓聚占91.58%,单发性放射性分布浓聚4.85%,单发性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3.57%.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盆骨、股骨、颅骨、肩胛骨、指(趾)骨.结论核素骨显像对于早期发现骨转移癌灵敏度高,应列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在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中对骨形成和骨改建的作用,本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兔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选用合适龄新西兰大白兔36只,前肢中段外侧骨段(连同骨膜)15mm,建立兔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A组),脱蛋白松质骨组(B组),自体骨移植组(C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脱蛋白松质骨,自体骨移植,并在术后第4、8、10、12周,ABC三组各组随机选择3只动物,处死后游离桡骨标本备检。分别观察各组动物桡骨愈合X线片正侧位片情况,肉眼观察标本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结果①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快于脱蛋白松质骨组,②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稍慢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与脱蛋白松质骨组相比,成骨活性增加,具有一定程度成骨活性,但较自体骨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在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中对骨形成和骨改建的作用,本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兔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选用合适龄新西兰大白兔36只,前肢中段外侧骨段(连同骨膜)15mm,建立兔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A组),脱蛋白松质骨组(B组),自体骨移植组(C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脱蛋白松质骨,自体骨移植,并在术后第4、8、10、12周,ABC三组各组随机选择3只动物,处死后游离桡骨标本备检.分别观察各组动物桡骨愈合x线片正侧住片情况,肉眼观察标本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结果 ①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快于脱蛋白松质骨组,②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稍慢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 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与脱蛋白松质骨组相比,成骨活性增加,具有一定程度成骨活性,但较自体骨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骨基质明胶 (BoneMatrixGelatin ,BMG)作为骨移植材料具有容易吸收 ,诱导成骨作用优于脱钙骨 ,具有明显的修复骨缺损的作用[1,2 ] 。 1996年 8月~ 1999年 4月 ,我们试用骨基质明胶颗粒复合骨水泥 (BoneCe ment ,BC)修复肿瘤性骨缺损 32例 ,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收集严重损伤不能再存活的肢体骨或新鲜尸骨长骨的皮质骨 ,按改良Urist方法[3 ] 去除软组织和骨髓 ,水洗、液氮冷冻 ,粉碎成 1mm3 的颗粒 ,用 1∶1氯仿甲醇溶液脱脂 ,0 6mol/L盐酸脱钙后 ,再依次经 2mo…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6月至2003年6月,采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患者26例。采用抽取自身红骨髓混合同种异体骨植入骨折处,并选用合适的固定材料固定。结果:26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26个月,平均16个月。最终获骨折愈合。X线显示:骨折线消失,有连续骨痂形成。结论:自体骨髓移植在骨不连部位有良好的成骨作用,配合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和预防骨不连效果确切,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找一种治疗骨不连接所需植骨材料,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活性诱导作用,促进骨修复.方法13例成人骨不连患者,选择4-10个月龄胎颅骨(FCB)作可吸收载体,结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制备成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胎颅骨(bFGF/FCB),植入受骨区,以适当的内固定重新构建骨修复支架.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骨性修复,且成骨效应明显.结论胎颅骨作为植骨材料既可以起到植骨作用,增大植骨面,增加骨再生诱发点,屏蔽了骨断面,也避免了自体植骨的手术创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诱导和促进骨修复,二者复合物是治疗骨不连接的一种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16.
脱钙骨颗粒骨水泥骨形成蛋白复合材料配方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hao T  Fan Q  Zhang D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2):1374-1376
目的 探讨脱钙骨基质颗粒(DBM)、骨水泥(BC)、牛骨形成蛋白(bBMP)的最佳比例和最方便的复合方法。方法 提取bBMP,制备狗DBM,二者按1:25的质量比用直接掺合法和吸附法复合后,再用BC按不同的质量比复合,将复合后的材料行体外生物力学测定和扫描电镜观察,体内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和植入实验。结果 bBMP与DBM直接掺合和吸附法复合后,所得材料的成骨诱导活性无差别。复合材料中DBM的质量比≤40%时,材料内部的大部分间隙<100μm,空隙率<20%,不利于新生血管长入和新骨形成。DBM的质量比≥80%时,DBM和BC不能复合在一起,从而失去塑形性,DBM的质量比在50%-75%的范围内,随DBM质量比的增加生物力学强度逐渐降低而成骨诱导和血运重建的质量越好。结论 bBMP与DBM复合以直接掺合法最方便而不影响复合材料的成骨诱导活性。DBM的质量比为50%-60%时,复合材料既具有相当的生物力学强度,又利于诱导新骨形成和血运重建,适宜于修复承重部位的骨缺损,比例为75%时可用于修复非承重部位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填充与骨蜡涂抹髂后取骨区骨缺损处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经髂后入路行自体髂骨取骨的8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PMMA组(43例)与骨蜡组(3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取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至拔管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术后1、2周和2、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观察术后伤口裂开、局部血肿、感染、周围神经损伤、取骨区长期疼痛(≥6个月)、髂骨骨折、腹疝、取骨区凹陷等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术后1年患者对取骨区外观满意度及系腰带时舒适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取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至拔管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及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组均优于骨蜡组;PMMA组术后1年取骨区外观满意率及系腰带时舒适率均优于骨蜡组;PMMA组术后并发症总数明显少于骨蜡组(P<0.05).结论 使用PMMA填充重建髂后取骨区骨缺损具有操作简便、能较好地保持髂部外形完整、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程度轻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自体骨/固骼生移植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38例患者病理证实为四肢良性骨肿瘤;术中将病灶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根据病损情况选择自体骨颗粒加固骼生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固定关节6周,避免负重。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病变复发,4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1例术后切口渗液较多,1个月后停止渗出,切口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再生形态。结论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穿刺抽取兔骨髓的方法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寻找方便可靠的抽取兔骨髓的方法。方法 制备兔骨骼标本,观察其后胍骨的局部解剖特点和骨髓腔的大小及分布,利用兔骨骼的体表标志,确定穿刺抽取骨髓的部位和范围。结果 提出在兔后肢骨的髋骨、股骨、胫骨三块骨上适合骨髓穿刺的4个穿刺邓(1)坐骨穿刺点(坐骨第三转子尖下方0.3~0.5cm处);(3)股骨下穿刺点(腠关节间隙上方1.0~1.5cm范围的外侧骨面);(4)胫骨穿刺点(胫骨上部前内侧骨面,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低抗原脱钙骨 (AAA骨 )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移植对良性肿瘤刮除后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58例 66处长骨良性肿瘤刮除后 ,其骨缺损残腔用AAA骨与自体红骨髓复合物充填 ,术后随诊 42例 49处骨缺损 ,每 2个月复查X线照片 1次 ,随访时间 1~ 3年。结果 :49处骨缺损均在 9个月内骨性愈合 ,平均时间为 6个月 ,优良率达 93%。结论 :AAA骨与红骨髓复合物修复骨缺损 ,其疗效显著 ,可视为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