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360°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应力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3例AS胸、腰椎应力骨折行后路360°植骨融合内固定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其中,3例行单侧关节突切除,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后外侧植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4例行单节段或多节段V形截骨(SPO)手术,经椎间孔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后路椎弓根系统加压矫正脊柱后凸;6例伴明显后凸患者行假关节远端邻椎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术(PSO)+椎间植骨+椎间融合器置入,后路椎弓根系统矫正后凸畸形。结果  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好转,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33°。2例并发脑脊液漏,无深部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平均31个月随访显示,假关节部位全部骨性愈合,无椎弓根钉棒断裂、松脱发生。结论  AS胸、腰椎应力骨折为三柱骨折,极不稳定,应行积极手术治疗。经后路固定,椎间孔入路行椎间植骨可达360°融合目的,手术安全可靠。经后路放置椎间融合器可增加椎间融合率,并有利于后凸畸形矫正。伴严重后凸畸形患者,同时行假关节部位椎体截骨,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3例。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X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5月,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后路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王琦  张西金 《当代医学》2008,(11):86-87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3例.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5月,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后路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3例.术前、术后及不同随访时间行X线和CT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5月,未出现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未出现明显后凸畸形.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后路内固定同时经伤椎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术后椎体塌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板后外侧植骨与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椎爆破型骨折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融合25例(A组);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融合19例(B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周,取内固定前及之后1年行胸腰椎X线及CT检查。结果 术前、术后1周及取内固定前伤椎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内固定后1年2组间比较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板后外侧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沛  肖少雄  熊伟 《微创医学》2014,(6):711-713
目的探讨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施行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88例,以纠正伤椎的后凸畸形和移位,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37个月,术前术后Denis腰痛分级,定期复查脊柱正侧位X光片,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5.1±10.2)%,Cobb角(17.0±7.8)。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15.5±5.9)%,Cobb角(5.5±6.1);术后1年伤椎椎体压缩率(19.3±7.7)%,Cobb角(7.2±5.3);术后18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20.5±8.7)%,Cobb角(8.5±5.4)。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伤椎置短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有利于骨折复位和骨折的愈合,改善固定强度,防止断钉和脱钉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习勇  申建  张小军 《吉林医学》2010,31(15):2272-2273
目的: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配合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腰椎屈曲压缩性骨折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配合椎板关节突,横突间三维植骨的方法,疗效进行随访总结。结果:椎体高度同术后未见减少(95%),COBB角4°~10°,椎体楔变角5°~10°,术后1年<15°。无伤口感染,术后症状恢复佳,无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此方法对胸腰椎骨折复位和固定术式简单,能达到理想复位,恢复了椎体高度,加强了伤椎抗压能力,促进骨折的愈合,维持了脊柱的生理形态,避免或减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钟斌  邵高海 《海南医学》2010,21(7):75-77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我院对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术;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测量椎体高度、Cobb角,了解神经功能改变及并发症。结果随访10—27个月,平均16.5个月,椎体高度和后凸角无明显再丢失,无一例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重建椎体高度,防止后期矫正角度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加速骨折的愈合,减少内固定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传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与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胸腰椎不稳定骨折45例,A组24例,行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B组21例,予传统后路手术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比较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改变、榷管占位面积、神经功能、融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等指标.结果 随访8~19个月,平均11.1个月.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丢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内固定失效、融合情况、腰背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典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与附加伤椎置钉并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都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后者可有效重建椎体结构,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对复位困难的椎体骨折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个体化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94例高危前列腺癌中70例用3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时行直肠膀胱隔(Denonvillier)筋膜前脂肪垫、前列腺、双侧神经血管束整块切除,对淋巴管造影提示可疑淋巴结转移49例给予扩大淋巴清扫,其余患者按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Walsh)方法行耻骨后前列腺癌切除。术后对≥pT3a、Gleason分级≥8、淋巴结转移和切缘阳性者给予6个月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比较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和3及5年生存情况。结果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治疗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3年、5年总生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的个体化处理,有望使部分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达到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比较两版基药目录与“新农合”目录的变化,分析两类目录的联系和差异,为促进云南省“新农合”药物目录的完善及与基药目录的对接提供参考。方法  对两类目录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的药物分类、数量及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类目录存在归类不同、细分类别不同和品种增减变化等差异。结论  12版基药目录在分类依据、收载药品及疾病覆盖等方面更为科学化,但两类目录重合率偏低,不利于医保政策的衔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7月在苏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手术并获得随访的8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PFNA组45例,DHS组4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引流量、手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7~14个月,平均8个月。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术后下地负重时间上优于DHS组(P <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优于DHS,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首选PFNA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在该院行LC的132例胆囊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7 d及术后3 d停用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出血率、输血率、血栓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结果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术后引流量、总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术后出血、贫血、输血、再手术、血栓并发症等。结论  对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75~100 mg/d)的择期行LC患者而言,围手术期持续服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的发生风险,不会影响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心钠肽(ANP)、尿肾损伤分子-1(KIM-1)以及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及时进行抗感染、重症监护、呼吸辅助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检测患者尿液样本中ANP和KIM-1含量及血液样本中CYS含量,并对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对照组患者尿液样本中ANP水平逐渐增加,而观察组则于治疗第3天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且在治疗3 d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91及8.59,P <0.05);对照组患者尿液样本中KIM-1及血液样本中CYS水平逐渐递增,而观察组则于治疗第5天时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在治疗第7天时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1.23及35.89,P <0.05);此外,两组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其尿液样本中ANP、KIM-1及血液样本中CYC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 = 7.32、10.16、5.89及19.74、21.05、11.63,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PACHEⅡ存在显著性差异(t =16.04及35.49,P <0.05),且治疗后两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t =18.80,P <0.05),但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1,P >0.05)。结论  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体内ANP、KIM-1以及CYS水平,对肾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多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收集98例HCC、75例肝硬化(LC)、9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以及80例健康者血清各2ml,以血清BVES、APC、RASSF1A、TIMP3、GSTP1和HOXA9基因作为候选靶标。采用磁珠法提取血清DNA,MethyLight法检测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检测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清各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HCC患者检测阳性率分别为:RASSF1A(52.04%)、APC(36.73%)、BVES(29.59%)、HOXA9(20.41%)、GSTP1(17.35%)和TIMP3(11.22%),其中APC甲基化阳性完全与RASSF1A重叠。血清RASSF1A甲基化从慢性HBV感染患者中诊断HCC的效能最高[敏感性=0.520,特异性=0.915,曲线下面积(AUC)=0.718],优于血清AFP(敏感性=0.480,特异性=0.739,AUC=0.609);血清6个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联合使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分别为0.806、0.855和0.845。结论  血清BVES、APC、RASSF1A、TIMP3、GSTP1及HOXA9基因启动甲基化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高危人群中HCC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治疗对脑梗塞进展期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普罗布考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梗塞进展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PTT、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延长,且治疗后30 d时间较治疗后15 d延长。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后30 d水平低于治疗后15 d;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后30 d较治疗后15 d降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普罗布考治疗脑梗塞进展期患者疗效显著,能够延长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牙周炎(PD)和心血管疾病(CVD)是现阶段在人群中广泛流行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PD与CVD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就PD与CVD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干预研究、动物模型研究、病理过程及相关机制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宜欣可)对人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体外生长影响及诱导自噬的发生,并探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1、5、10、20、40、50及100 nmol/L)雷帕霉素作用不同时间(24、48及72 h)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雷帕霉素对Raji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Raji细胞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雷帕霉素处理前后对Raji 细胞自噬蛋白Beclin1的影响。结果  雷帕霉素对Raji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01或P <0.05)。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依赖关系。雷帕霉素明显抑制Raji细胞周期发展(P <0.05),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凋亡(P >0.05)。透射电镜观察到经100 nmol/L雷帕霉处理72 h后的Raji细胞胞质内有大量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0、1、10及100 nmol/L雷帕霉处理72 h后Beclin1蛋白表达逐渐上升,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雷帕霉素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发展抑制Raji细胞增殖,诱导Raji细胞发生自噬但不能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在子宫颈癌发病过程中与纤维蛋白原(Fg)β448 G/A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12月初次就诊的汉族子宫颈癌患者141例标本与同期收集的健康汉族女性体检者141例标本的Fgβ448 G/A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型分型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病例组Fgβ448 G/A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 <0.05);②A等位基因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③子宫颈癌GG、GA及AA基因型的血浆Fg水平分别是(3.09±0.22)、(3.11±0.26)和(3.31±0.51)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Fgβ448 G/A基因多态性变化与宫颈癌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