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DPMA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6例HBV-ACL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PE组(44例)、PE+DPMAS组(69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抗病毒、促肝细胞再生等内科综合治疗,PE组及PE+DPMAS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行PE、PE+DPMAS。统计各组治疗前后乙肝DNA(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甲胎蛋白(AFP)。根据TBIL、ALB、Scr、INR、AFP数据,应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TACIA评分公式,计算各组治疗前后TACIA评分。结果:PE组、PE+DPMAS组治疗后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11月在我院治疗的45例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和对照组23例(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BIL、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有效率为68.2%,对照组有效率为65.2%,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ALB、PTA无影响,与血浆置换术比较,可取得相同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受血浆紧缺的限制,无输血感染及血浆过敏的风险,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安全的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5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7名肝衰竭患者,根据采取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不同将接受PE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PE+DPMAS的3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收集2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营养状况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球蛋白(globulin,G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治疗比对照组治疗能更...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此类患者的免疫治疗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2例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观察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肝功能、血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2、IL-6、TNF-α)、肝功能(TBIL、AST、ALT、ALB)、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经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4、IL-10)、总胆汁酸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能稳定内环境,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创造条件,恢复肝功能,改善黄疸等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肝衰竭的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乙肝合并酒精性相关肝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联合半定量血浆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9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乙肝合并酒精肝引起肝衰竭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单纯血浆(2500 ml)置换,研究组在DPMAS后行小剂量血浆(1000 ml)置换。比较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患者出院率及治疗4、8、12周累积生存率。结果 研究组相比较于对照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12周累积生存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共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但生命征稳定,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可缓解。结论 肝衰竭患者采用DPMAS联合半定量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与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型肝炎的最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方法统计同期收治的应用人工肝治疗的1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例,按照 PE、PE+PBA、PE+DPMAS 分为3组,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电解质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PE+DPMAS 组治疗有效率70.8%,稍高于 PE、PE+PBA 两组(60.9%、6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球蛋白(GLB)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01),治疗后 PE 组前清蛋白(PA)较治疗前升高,PE+PBA 组和 PE+DPMAS 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下降(P <0.05),PE+PBA 组 PT 较治疗前下降,PE+DPMAS 组 PT 较治疗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血清 K+、C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01);PE 组治疗前、后血清 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PBA、PE+DPMAS 组血清 Na+较治疗前降低(P <0.001);3组血清 Ca2+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血常规 WBC、Hb、PLT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E 单独应用和联合 PBA 或 DPMAS,均可有效改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救治率;联合治疗可节省血浆用量2/3,方便更多患者使用;PE 联合 DPMAS 对患者血清 Cl-、Ca2+及 Hb 下降的影响幅度最小,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在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出现的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把控DPMAS环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酒精性肝衰竭患者56例,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DPMAS治疗3次,同时医护人员对治疗全过程进行个案跟踪,对比DPMAS治疗的效果,并针对DPMAS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酒精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168次,53例好转出院(94.64%),2例死亡(3.57%),1例因经济压力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首次治疗前、治疗3次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对比均改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明显降低(均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发现14例患者在DPMAS应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治疗肝衰竭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8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的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人工肝治疗模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患者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以及人工肝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85.7%(36/42)、88.4%(38/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主要生化指标中ALT、AST、TBIL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ALT、PT、TBIL、AST值对应性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共103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5例次,人均2.45次,发生不良反应36例次(34.95%);对照组43例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共99例次,最少1例次,最多4例次,人均2.3次,发生不良反应25例次(25.3%)。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能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与单纯血浆置换比较,能减少血浆的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此类患者的免疫治疗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2例在昆明市第三人...  相似文献   

11.
毕小云  杨春  张睿 《重庆医学》2008,37(6):630-631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变化特征及意义。方法20例重症肝炎患者先后行血浆置换40次,于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检测肝功能〔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电解质(K 、Na 、Cl-)、血常规(RBC、WBC、PLT),比较肝衰竭经PE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PE治疗后肝功能TBIL、DBIL、AS、ALT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明显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解质和血常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治疗好转15例,死亡5例。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重症肝炎的有效方法,能改善肝功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 组(内科治疗联合DPMAS,39 例)和对照组(内科治疗组,29 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同病情分期和不同并发症的有效率,记录相关的副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PMAS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总体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MAS 可有效改善早期肝衰竭的预后,但对中晚期肝衰竭,疗效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经DPMAS 治疗的患者,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事件,副作用以轻度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结论 DPMAS 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尤其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模式和传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模式人工肝治疗对患者血小板的影响,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对此类血小板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1月入住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的15例DPMAS模式人工肝患者, 纳入DPMAS组, 另选择同期、年龄匹配(±5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接受PE的患者15例纳入PE组, 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如乏力、黄疸、少尿、水肿等)是否改善, 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特别是血小板)、凝血功能等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结果: DPMAS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6.67%, 高于PE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90 d内转归情况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DPMAS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 且显著低于治疗后PE组(P < 0.05)。治疗后PE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得到明显改善(P < 0.05), 但DPMAS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水平变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平均约(8.2±3.1) 支, 住院期间输注血小板(1.5±0.3) IU, DMPAS组患者输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后血小板明显上升。结论: 与PE模式相比, DPMAS人工肝模式可降低患者血小板水平,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刺激患者血小板再生, 提高血小板水平, 从而降低因血小板低下而发生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与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SHB)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S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E组和PE+ DPMA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都有所改善,肝性脑病级别降低,MELD评分下降,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PE+ DPMAS组的清蛋白(ALB)较治疗前下降,K+、C1升高(P<0.05);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WBC)下降(P<0.05).结论 PE、PE+DPMAS两种治疗方法治疗SHB均有效,PE+ DPMAS可减少血浆用量,改善血清K+、Cl水平;PE在改善凝血功能及ALB水平方面效果优于PE+ DPMAS.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41-44
目的 探讨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中血浆置换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68例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百色市辖区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n=34)与试验组(n=34)。对照组给予普通冰冻血浆进行治疗,试验组给予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生物化学检测指标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79.41%)与对照组(70.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低于对照组的29.41%(P0.05)。结论 病毒灭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浆置换中的应用效果差别不显著,但相比普通冰冻血浆,病毒灭活血浆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治疗的肝病患者102例,共进行治疗198次。根据DPMAS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分为抗凝良好组、抗凝不足组及抗凝过量组。比较不同的给药剂量组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比较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198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抗凝良好组共118例次,抗凝不足组共11例次,抗凝过量组共69例次。当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30%、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325×109/L时,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均>70%;抗凝不良组患者体质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PLT显著高于抗凝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凝良好组相比,抗凝过量组患者PTA、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 AT)、Hb降低,PT、AP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8例次治疗后24 h内,9例次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次患者出现鼻腔出血,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肝素过量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 h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为(54.52±19.71) 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患者PTA>30%、PLT≤325×109/L时,DPMAS治疗中依据治疗前24 h内PTA和PLT给予不同肝素剂量是可行的,但应考虑体质量、血红蛋白对抗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184-187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肝衰竭患者68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34 例。两组均施以一般药物、DPMAS 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TBiL、ALT、CHE、PTA、住院时间、死亡率、导管相关感染及异常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TBiL、CHE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ALT、PT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TBiL、ALT、CHE、PTA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TBiL、ALT、CHE、PT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试验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死亡率、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异常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在行DPMAS 治疗肝衰竭患者中能够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及异常出血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