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西酞普兰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36 只BABL/c 雄性小鼠随
机分为A、B、C 3 组,A 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B 组:生理盐水组,以10 mg/kg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C 组:西酞普兰组,以10 mg/kg 腹腔注射西酞普兰。分别在实验第1、4 和7 天时行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
破裂时间(BUT)检测,同时于实验第7 天进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取眼球做扫描电镜及HE 染色观察角膜
上皮损伤情况。结果 ① 3 组不同时间点的SIT、BUT、FL 有差异(F =9.749、10.427 和6.752,P =0.008、0.019
和0.032);② 3 组的SIT、BUT、FL 有差异(F =11.234、14.842 和5.337,P =0.002、0.012 和0.029);③ 3 组的
SIT、BUT、FL 变化趋势有差异(F =16.438、11.753 和16.431,P =0.000、0.001 和0.002)。干预后第7 天,3 组
上皮空泡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749,P =0.013)。3 组微绒毛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917,
P =0.092)。结论 西酞普兰会损伤小鼠泪膜功能的稳定性,但对角膜上皮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角膜接触镜对泪膜流动和破裂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50例长期配戴亲水性角膜接触镜者戴镜前后Schirmer I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的变化。结果表明,戴接触镜后BUT缩短,Schirmer I下降,双眼BUT与Schirmer I之间无相关性。讨论了引起泪膜流动和BUT改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160眼)患者分成四组:硬性角膜接触镜(RGP组):长期配戴RGP(20例,40眼);角膜塑形镜组:长期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22例,44眼);软性接触镜组:长期配戴软性接触镜(20例,40眼);对照组:为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的低度近视患者(18例,36眼),分别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检测视力,施墨(Schirmer I)试验检测泪腺分泌功能,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泪膜破裂时间,结膜印迹细胞学(CIC)观察结膜表层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结膜杯状细胞数目,泪膜羊齿状实验评估泪液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的泪腺分泌功能和泪膜破裂时间均降低,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长期持续配戴角膜接触镜后结膜杯状细胞减少,且不能形成良好的蕨样变现象。结论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可致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视觉质量及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04例翼状胬肉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前后泪膜功能、视觉质量。结果术前两组角膜屈光度(CAD)、裸眼视力(UCVA)、泪膜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UCVA、SIT、BUT水平较对照组高,CAD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患者接受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是可行的,利于改善患者视觉质量,恢复泪膜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分析PM2.5 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健康BALB/c 小鼠(18 ~ 21 g,6 ~ 8 周龄,雄性)共32 只,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
照组两组,每组16 只,体重、周龄匹配。实验组采用5 mg/ml 的PM2.5 混悬液滴眼,对照组采用PBS 滴眼,均
为双眼,每天4 次。采用系统软件将角膜划分为17 个区域,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分别在干预前,
干预后第1、4、7、10 及14 天对两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制作模型前、干预第1 天,
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4 天起,与对照组比较,实
验组小鼠角膜上皮下部的IT5、I5、IN5、IT6、I6 及IN6 区域增厚(P <0.05),但角膜全层厚度无明显改变(P >0.05)。
第7 天起,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角膜上皮所有区域均增厚(P <0.05),角膜全层中央和下部C2、IT5、I5、
IN5、IT6、I6 及IN6 区域厚度延长(P <0.05)。第10 和14 天,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
各个区域及平均厚度均增厚(P <0.05)。结论 PM2.5 能引起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改变,且随着干预
时间增加,角膜上皮下部各区最先增厚,其他区域随后增厚。角膜全层厚度随后也变厚,且为中央和下方各区
最先增厚,随后其他区域增厚。角膜全层增厚速度慢于角膜上皮增厚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软性角膜接触镜(SCL)的长期配戴(>5年)及连续超时(>12小时)配戴与正常人之间眼表泪膜的差异,探讨SCL长期及延长配戴对眼表泪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对35人,70眼正常对照组和99人,198眼病例组除采用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S)试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等检查方法.依据SCL戴镜时间或持续延长配戴时间将SCL戴镜者各区分为3组.比较分析正常对照组和SCL组的差异.结果:TBUT、SchirmerⅠ test、FLS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显著.SCL区组间各依据指标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长期及延长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是引起泪膜功能下降、角膜上皮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对泪膜的影响。方法选取连续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以上的患者50例95眼,夜间戴镜8~10小时,检测戴镜前及戴镜后1周、1月、3月、6月、1年泪膜稳定性,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结果泪膜稳定性戴镜前后比较明显降低(P<0.05),戴镜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泪液基础分泌量戴镜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角膜荧光素染色在戴镜后出现增多,都为Ⅱ级以下着色。结论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可使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上皮出现损伤,对泪液分泌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患者,并探讨对患者视觉质量、角膜屈光及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在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给... 相似文献
10.
11.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LASIK和LASEK)对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r 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选择80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LASEK和LASIK术,每组40眼,观察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中央知觉、泪液分泌量(Schirmer 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 BUT),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3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LASIK和LASEK组间角膜中央知觉、BU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BUT值下降更明显;LASIK和LASEK组术后1、3、6个月泪液分泌量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ASIK和LASEK手术术后均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与角膜中央知觉,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LASIK对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稳定性的破坏比LASEK更为严重、持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13例(22只眼)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于手术前3 d、术后1 d、1周、3个月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SⅠt)及下睑中央泪河高度检查。结果所有青光眼患者与术前相比,术后1 d BUT明显缩短,S It、下睑中央泪河高度、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明显增高(P<0.001);术后1周时BUT明显缩短,有显著差异,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SⅠt、下睑中央泪河高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3月时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BUT、SⅠt、下睑中央泪河高度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短期影响青光眼患者泪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眼表角膜温度与泪膜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泪液分泌试验(Sch irm erⅠ)结果>10 mm/5 m in的94例患者,根据干眼症状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结果分为干眼组(n=48)和非干眼组(n=46)。新型角膜地形图仪拍摄泪膜分布图像,红外线温度计测量眼表角膜温度,分析泪膜稳定性与BUT和眼表角膜温度的关系。结果干眼组泪膜稳定性分级显著高于非干眼组(P<0.01)。泪膜稳定性分级与BUT呈显著负相关(r=-0.752,P=0.00)。根据泪膜稳定性分级,0级、Ⅰ级、Ⅱ级和Ⅲ级患者的平均眼表角膜温度分别为(32.386±0.826 2)℃、(34.084±1.373 3)℃、(34.980±1.331 5)℃和(35.709±0.744 9)℃,各级患者眼表角膜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新型角膜地形图仪可反映泪膜的稳定性。眼表角膜温度升高,泪膜稳定性减弱,可能是造成蒸发过强型干眼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泪膜的改变。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47例(68只眼)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例(61只眼),观察分析其术前、术后3日、1周、1个月及3个月的主观感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试验(fluorescence integral,FI),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mer I test,SIt)。结果对照组术后1周、1个月干眼症状与术前比较,术眼干涩等主观不适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日、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术后3日、1周、1个月术眼干涩异物感等主观不适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术后3个月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0.05)。两组术后3日、1个月、3个月BUT、FI、SIt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术后3日、1周、1个月,BUT、FI和SIt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早期即可出现泪膜异常改变,尤其表现为泪膜稳定性下降,此类人群为干眼的易患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泪膜功能的影响,并结合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估术后主观干眼症状,以指导对干眼的防治。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25例33眼,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3、6个月采用OSDI问卷评估眼部症状,采用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中央泪河高度(TMH)、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首次和平均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并对OSDI评分和泪膜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和3个月OSDI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下象限,术后3和6个月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鼻上象限。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首次NITBUT和平均NIT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6个月首次NITBUT及术后1、3个月平均NITBUT较术前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6个月平均NITBUT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TM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不同时点OSDI评分和首次NITBUT及平均NITBUT均呈负相关(均P<0.05),但OSDI评分和TMH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影响眼表泪膜的功能从而产生干眼症状,术后半年时,虽然主观干眼评分已经恢复到术前水平,但泪膜的稳定性仍未恢复,泪膜首发破裂点位置最常见于和滤过泡邻近的鼻上和颞上象限。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翼状胬肉患者(病例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34例,分别行眼干症状询问、基础泪液分泌实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结膜印迹细胞学(CIC)检查。结果病例组SⅠt的平均值(7.67m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值(12.03mm)(P<0.05);病例组BUT的平均值为5.83s,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05s(P<0.05)。病例组症状、SⅠt、BUT的阳性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L、CIC的阳性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SⅠt与BUT呈正相关(r=0.513),与FL评分呈负相关(r=-0.575),BUT与FL评分呈负相关(r=-0.581),CIC与SⅠt(r=-0.261)、BUT呈负相关(r=-0.357),与FL评分呈正相关(r=0.564)。翼状胬肉病史年限与干眼症状、SⅠt、BUT、FL评分、CIC评分之间无相关性。结论翼状胬肉患者泪膜功能异常率明显增高,泪腺分量减少,易出现干眼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6~15岁儿童泪膜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永川地区300例6~15岁儿童(600眼),其中男152例(304眼),女148例(296眼)。定点暗室,定人操作,将0.25%荧光素钠溶液滴入下结膜囊内,在裂隙灯显微镜9 mm钴兰光束下观察,用电子秒表同步记录出现第一个黑斑或黑线的时间。结果在温度为(18.5±2.5)℃、湿度为(55.5±12.5)%条件下,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 up time,TBUT)为(16.92±8.96)s;TBUT在左、右眼及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加泪膜稳定性有下降趋势(左眼r=-0.12,P<0.05;右眼r=-0.14,P<0.05)。结论 6~15儿童泪膜破裂时间较成人长,泪膜稳定性随年龄增加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在角膜塑形镜配戴初期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贝复舒)眼用凝胶的疗效。方法:78例(156眼)近视患者,初次验配角膜塑形镜,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78眼)。对照组使用博视顿舒润液常规戴镜,治疗组使用贝复舒眼用凝胶滴眼后按对照组方法常规戴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d、7d、1个月、3个月观察泪膜破裂时间(TBUT)及角膜上皮损伤情况。结果:戴镜后治疗组各时间点 TBUT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内戴镜后 TBUT 均明显低于该组戴镜前,两两比较认为治疗组戴镜7d 后 TBUT 趋于稳定,对照组戴镜1d 后 TBUT 趋于稳定。治疗组各时间点角膜上皮损伤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贝复舒眼用凝胶在角膜塑形镜配戴早期可对角膜上皮和泪膜起到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