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苏州明基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依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上肢肌群(三头肌、肱三头肌与前臂肌群)肌电图(EMG)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定量表(FMA)评分与腕部关节主动活动范围(AROM)。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传导速度、桡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65.4±4.2)m/s比(63.2±4.1)m/s,(65.6±3.2)m/s比(63.3±3.1)m/s,(65.3±2.2)m/s比(63.1±2.3)m/s](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三头肌、肱三头肌、前臂肌群EM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5.5±3.2)分比(42.1±3.1)分,(37.4±3.3)分比(34.3±3.1)分,(36.3±3.2)分比(32.2±3.1)分](P<0.05);两组治疗1、3个月FAM评分[观察组:(26.5±2.3)分、(31.5±3.6)分比(17.4±1.6)分;对照组:(24.3±2.2)分、(28.9±3.5)分比(17.4±1.5)分]和腕部AROM[(49±3)°、(59±5)°比(39±4)°;(45±3)°、(54±4)°比(39±3)°]均较治疗前呈上升趋势,观察组上升速度更快,两组在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够明显增加脑卒偏瘫患者的上肢神经传导速度,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4.
吕金龙 《浙江医学》2016,38(23):1913-19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合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雪芹  庞洪波 《安徽医学》2008,29(4):446-447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4周内的脑卒中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应用AM800生物反馈治疗仪,对偏瘫上肢进行每天20分钟肌电触发的神经肌肉电刺激,记录下疗程开始与结束时,伸腕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幅值(EMG),Fugl-Meyer(FMA)上肢运动功能积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我照顾中的进食,梳洗,穿上衣项目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治疗后,两组EMG,FMA,FIM评分的差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对脑卒中的治疗需求越来越迫切,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往往比下肢缓慢,有效而具有针对性的上肢功能训练尤为重要,我们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6月~2012年4月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MRI检查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障碍影响。方法:以2019年5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任务序列训练治疗。综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行能力(MAS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FMA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下肢肌力(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积分肌电值)及生活质量(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试验组MAS量表评分、FAC量表评分、FMA量表评分、踝关节主动背伸活动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主动运动时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高于对照组(109.92±18.36vs 89.41±10.35,P <0.05),腓肠肌积分肌电值低于对照组(8.39±2.03 vs 13.04±1.87,P <0.05);同时试验组SF-36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序列训练可有效改善小腿肌肉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合呼吸肌训练对患者吞咽功能及吸入性肺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6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两组均开展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基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开展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研究组基于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开展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与呼吸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肌电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电桥组(EMGB组)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组(NMES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EMGB组完成腕伸、五指伸的肌电桥康复训练,进行节律性的自主双侧运动,NMES组采用被动腕伸肌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结束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腕背伸主动活动度测量(WEAROM)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FMA-UE评分、FTHUE-HK评分、WEAROM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结束时,EMGB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WEAROM测量结果分别由较治疗前的(15.31±7.65)分、(1.20±0.54)级、(2.38±3.13)°提高至(26.47±7.83)分、(3.43±0.63)级和(11.56±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MES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分别由治疗前的(14.96.±6.77)分、(1.52±0.60)级提高至(22.16±6.30)分和(2.41±0.73)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EAROM测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MGB组FMA-UE评分、FTHUE-HK评分和WEAROM测量结果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电桥的自主双侧训练能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较NMES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廓清能力的改善。方法60例脑卒中后步行廓清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以核心肌群训练和生物反馈相联合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功能,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O.05),但两组相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O.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配合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改善患足步行廓清能力有更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配合反复刺激对严重上肢功能受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有严重上肢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根据年龄分层随机将患者分成3个康复治疗组:神经促进技术(NDT)组11例,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ROT)组9例,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配合反复刺激(ROT+RS)组10例.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表评价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M ANoVA)显示Fugl-Meyer总分、手、腕、协调性及速度的功能评分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进一步两两比较提示(ROT+RS)组手、腕、协调性及速度评分高于ROT组和NDT组,(ROT+RS)组上肢功能总分高于NDT组.肩/肘/前臂评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配合反复刺激能显著改善严重上肢受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特别是手、腕、上肢运动的协调性和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康复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北部地区医疗服务共同体成员单位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闭环康复”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而对照组则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和注意力无效对照干预,总共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 FMA-UE)、积木盒障碍测试(boxing and blocking test, BBT)、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的评定,并采用手心理旋转测试评价患者干预前的运动想象能力。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5名和36名患者完成研究的所有干预和评定。治疗后两组FMA-UE、BBT、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3.545,P<0.001),试验组FMA-UE总分和近、远端子项目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18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FMA-UE的远端子项目评分变化值与治疗前心理旋转反应时间呈负相关(r=-0.676,P<0.001)。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的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其疗效与患者的基线运动想象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体感模拟训练(SS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FES联合SST)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训练8周后评估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偏瘫肢体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神经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并比较两组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 结果训练8周后,两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偏瘫Brunnstrom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高于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训练8周后,两组肱二头肌RMS值、肱三头肌RMS值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FES联合SST在提升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认知功能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除均接受常规药物治外,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试验组采用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评定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及步速进行评价及临床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各项运动指标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患者 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及步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试验组患者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91,P =0.0342)。结论任务导向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偏瘫下肢康复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112-115+119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2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开展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力、上肢被动牵拉力、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肌力、上肢被动牵拉力、上肢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上臂肌力、伸腕肌力、屈腕肌力等级明显提升,优于对照组;上肢被动牵拉力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安全、有效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生物反馈联合精神心理治疗在功能性便秘(FC)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该院门诊或住院部符合FC罗马Ⅲ诊断标准的FC患者90例。每例患者治疗前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FC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评分,之后进行15次生物反馈联合精神心理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及SAS、SDS评分改变。结果  90例FC患者经生物反馈联合精神心理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其中11.1%(10/90)治愈,38.9%(35/90)显效,33.3%(30/90)有效,16.7%(15/90)无效;生物反馈联合精神心理治疗后,患者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P <0.01)。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精神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FC患者临床症状,患者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表明生物反馈联合精神心理治疗对FC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等。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4周后采用Fugl-Mayer(FMA)量表、STEF和Barthel(BI)指数进行评价。结果康复组治疗2周、4周后FMA评分分别为36.37±16.36、44.36±14.58,STEF评分分别为58.75±7.57、73.32±8.81,BI评分分别为57.33±15.26、67.50±13.48,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有提高,且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手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胰腺癌术后行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促进机体胃肠功能、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9月-2013年11月间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接受的营养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常规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营养状况、胃肠功能、免疫功能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术后1周及2周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接受营养干预后1周,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CD3+、CD4+、CD4+/CD8+值高于对照组患者,CD8+值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腹泻、腹胀、便秘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胰腺癌患者接受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升机体整体免疫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电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脑功能与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肌电组、脑电组与联合组4个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组、脑电组及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肌电、脑电及脑电+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集患儿脑电波(θ波、β波、θ/β波、α波、SMR波与α/SMR波),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治疗后1年,采用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精细运动,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估患儿粗大运动,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组FMFM评分和GMFM评分分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分组和时间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θ波分组、时间与分组和时间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波、θ/β波值、α波、SMR波分组、时间与分组和时间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α波/SMR波值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和时间交互效应交互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评价。方法将12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2周和4周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进行2周和4周的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吞咽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401)。治疗2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吞咽功能评定同样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138)。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的吞咽功能评定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3)。结论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优于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且治疗4周后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效优于2周后的生物反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说明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的长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