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腺苷酸环化酶蛋白-1(CAP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急性期组),稳定期患者30例(稳定期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抽取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CAP1浓度;所有入选患者行肺功能检查。结果  急性期组血清CAP1浓度低于稳定期组(P =0.001),稳定期组低于对照组(P =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组和稳定期组血清CAP1浓度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redicted FEV1%)呈正相关(r =0.809,P =0.002);急性期组和稳定期组血清CAP1浓度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呈正相关(r =0.840,P =0.001)。结论  血清CAP1可能是COPD的保护因素,血清CAP1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C1q 抗体与疾病活动及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62例SLE患者和47 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21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C1q抗体的浓度.62例SLE分为疾病活动组(36例)和疾病稳定组(26例),并按LN判定标准分为LN 组(32例)和非LN组(30例).分析各组抗C1q抗体水平与SLE患者补体指标、SLE活动性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中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64.51%,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5).SLE活动组抗C1q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P<0.01).LN组患者血清抗C1q 抗体的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SLE患者(P<0.01).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3、C4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 C1q抗体水平能反映SLE的疾病活动程度,并与SLE肾损害相关,对活动性LN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75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居民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颅脑创伤严重程度,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计算住院患者死亡率,比较两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对GCS评分、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FT3)、总甲状腺激素(TT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素(TT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455和0.405,P =0.000);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FT3、TT3水平影响死亡率(P <0.05)。结论  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明显,血清FT3、TT3水平越低,病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相关酶及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对动静脉内瘘(AVF)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  该院血液中心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120例行AVF手术或AVF修补术的肾脏疾病患者依据AVF术后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两组:A组71例(AVF术后有血栓形成),B组49例(AVF术后无血栓形成),比较两组患者氧化应激酶及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结果  A组血浆甲状旁腺激素、半胱氨酸水平高于B组(P =0.000和0.000),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和0.000);A组患者血管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血红素氧化酶-1(HO-1)、Ras相关C3肉毒素酶解-2(Rac-2)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NOX-4)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0、0.000、0.000和0.000);A组患者血管组织中NADPH氧化酶亚单位P-2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叉头框蛋白01(P-Fox01)和叉头框蛋白03a(P-Fox03a)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0.000、0.000和0.000);内瘘患者血栓形成与血管组织中SOD-1、SOD-2、HO-1、Rac-2、NOX-4、P-22、P13K、P-Fox01和P-Fox03a水平呈正相关(P =0.040、0.010、0.041、0.022、0.030、0.021、0.031、0.020和0.021)。 结论  氧化应激反应通过P13K/Fox0信号通路传导表达相关酶及蛋白,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动静脉内瘘吻合处狭窄及血栓形成,临床可通过干预动静脉内瘘患者体内应激反应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预防或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炎性指标与免疫学指标在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诊断与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组(A组)和糖尿病肾病组(B组),糖尿病肾病组又分为预后较好组(C组)和预后不良组(D组)。对各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和免疫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B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HbAlc)、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较A组明显偏高(P <0.05);D组患者HbAlc、TC、TG和LDL-C水平均较C组明显偏高(P <0.05);A组患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B组(t =2.620,P =0.010);B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显著高于A组(P <0.05);C组患者CD4、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D组患者(P <0.05);C组患者CD8、IgA和IgM水平显著低于D组患者(P <0.05);B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显著高于A组(P <0.05);B组患者IL-6水平显著低于A组(t =5.425,P =0.000);D组患者hs-CRP、TNF-α、IL-1水平显著高于C组(P <0.05);B组患者IL-6水平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83,P =0.483)。结论  监测体内免疫指标NK细胞,IgA、IgM和炎性指标hs-CRP、IL-1、-IL-6和TNF-α水平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血清白介素16(IL-16)和18(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确诊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初次就诊收集所有患儿及A组患儿治疗结束后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A组患儿治疗前后和B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16和IL-18水平。结果  A组患儿血清IL-16为(140.04±28.26)ng/L,高于B组患儿为(75.41±17.56)ng/L(t =10.928,P =0.000);A组患儿血清IL-18为(274.18±36.29)ng/L,高于B组患儿(145.54±33.56)ng/L(t =13.764,P =0.000)。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患儿血清IL-16和IL-18水平低于治疗前(P <0.05)。结论  IL-16和IL-18可能参与紫癜性肾炎的发展,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IL-16和IL-18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D19+ CD5+ B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5例稳定期SLE患者及65例活动期SLE患者,同时选择7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9+ CD5+ B细胞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0水平。比较3组的差异,并分析上述指标与SLE活动度评分(SLEDAI)及补体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组及稳定组CD19+ CD5+ B细胞数量、白蛋白、C3、C4均低于对照组,IL-10、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活动组CD19+ CD5+ B细胞数量、白蛋白、C3、C4低于稳定组,SLEDAI评分、IL-10、ESR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 CD5+ B细胞数量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IL-10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P <0.05)。随着SLEDAI评分的增加,CD19+ CD5+ B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而IL-10水平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19+ CD5+ B细胞数量降低,而IL-10水平升高,随着病情活动程度的增加,外周血CD19+ CD5+ B细胞及IL-10水平变化更明显,可以作为评价SLE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并探讨血清β2-MG的影响因素。方法  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筛选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30例纳入研究。选择30例乙肝病毒(HBV)阴性的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用t检验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血清β2-MG的因素。结果  HBV阳性组血清β2-MG水平为(65.64±10.18)μg/ml,较HBV阴性组(44.90±12.81)μg/ml显著升高(P <0.0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β2-MG水平与血清清蛋白呈负相关(B=-0.001,P =0.015),与HBV感染、透析龄及谷丙转氨酶呈正相关(B=14.127,P =0.000;B=0.421,P =0.001;B=0.077,P =0.032)。结论  血液透析合并慢性乙肝患者血清β2-MG水平较HBV阴性的血液透析患者显著升高,且与血清清蛋白、谷丙转氨酶、HBV感染及透析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狼疮肾炎(LN)诊断和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对SLE患者(n=102)、疾病对照组(n=60)和正常对照组(n=40)外周血血清中抗C1q抗体进行检测。102例SLE分为疾病活动组(60例)和疾病稳定组(42例),并按LN判定标准分为LN组(50例)和非LN组(52例)。比较各组抗C1q抗体的阳性率和水平,并与SLE患者实验室指标、活动性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抗C1q抗体的阳性率在SLE患者中为64.7%,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阳P〈0.05)。在SLE活动组,抗C1q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SLE稳定组(P〈0.01)。LN组患者的血清抗C1q抗体的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非LN组的SLE患者(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分别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GLO、IgG、ESR、CRP和24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白细胞、补体C3、C4、白蛋白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抗C1q抗体检测对SLE及LN的诊断和疾病活动性判断有重要价值。检测抗C1q抗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活动,为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观察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维生素D抗体(VD-Ab)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3月资料完整的SLE患者共90例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时期至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接受过维生素D及相关治疗将病例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组,观察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血清25-(OH)D3水平,治疗组与未治组血清25-(OH)D3水平,以及治疗组、未治组与对照组中血清VD-Ab水平比较。结果  病例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组25-(OH)D3水平与未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活动度加重,25-(OH)D3水平逐渐降低,治疗组与未治组、未治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VD-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LE患者25-(OH)D3水平降低与维生素D治疗无关。但是随着活动程度加重,25-(OH)D3水平逐渐降低。VD-Ab与维生素D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LN)以及疾病活动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2例SLE患者以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比较分析其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疾病活动性指标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补体C3、C4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肾脏损害指标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肌酐(Cr)、尿素氮(BUN)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以及抗核小体抗体(AnuA)判断其在SLE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总体SLE患者抗C1q抗体敏感性为55.9%,特异性为94.3%,在SLE中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疾病活动LN组、疾病稳定LN组和疾病活动非LN组抗 C1q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疾病稳定非LN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疾病稳定LN组、疾病活动LN组与疾病活动非LN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疾病活动期中,抗C1q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ds-DNA、hs-CRP呈正相关性(P<0.05),与C4呈负相关性(P<0.05),C3和24 h UPQ仅在疾病活动LN组中呈相关性;在疾病稳定期中,抗C1q抗体水平只有在疾病活动和疾病稳定LN组中与24 h UPQ呈正相关性,与C3、C4呈负相关性.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显著提高稳定期LN的诊断价值.结论 抗C1q 抗体对SLE的诊断和LN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抗C1q 抗体参与了SLE肾脏损害的发病机制,联合检测抗ds-DNA抗体、AnuA、抗C1q抗体有助于SLE稳定期肾脏损害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观察3种抗体阳性的狼疮肾炎(LN)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征,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及3种抗体在L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SLE患者120例,其中LN组60例,非LN组6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抗核抗体谱及抗C1q抗体的差异;比较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3种抗体阳性的LN患者(三阳性LN组)和非抗体阳性的LN患者(非三阳性LN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40.00%,非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21.67%,2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8,P=0.03);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66.67%,非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6.67%,2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27);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58.33%,非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40.00%,2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45);其余抗体U1-snRNP、SmD1、Jo-1、SSA/Ro60kD、SSA/Ro52kD、SSB、scl-70、CENP-B和P0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与非三阳性LN组患者年龄及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C3、补体C4和血红蛋白水平较非三阳性LN组降低(P<0.05)。三阳性LN组和非三阳性LN组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是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三抗体阳性可提高LN的诊断率,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和血液系统方面损害更严重,肾疾病活动度更高。  相似文献   

13.
补体C1q及抗C1q抗体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Zhang FC  Zhou B  Do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4):955-959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患者血清补体C1q及抗C1q自身抗体(C1qAb)水平与狼疮肾炎患者肾脏病理的相关性,以及补体C1q及C1qAb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狼疮肾炎患者40例及非狼疮肾炎患者40例血清C1q,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1qAb。应用肾活体组织检查和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检测肾脏中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的沉积。结果血清补体C1q水平,狼疮肾炎患者为(130±50)mg/L,非狼疮肾炎患者为(170±70)mg/L;血清C1qAb水平(P/N值),狼疮肾炎患者为7±4,非狼疮肾炎患者为4±3。狼疮肾炎患者血清C1qAb与补体C1q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R=-0.567,P<0.01)。血清C1q水平的降低及C1qAb水平的升高与肾脏中补体C1q、IgG及C3的沉积显著正相关,与肾脏组织中有明显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沉积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C1qAb及C1q的异常可能参与了狼疮肾炎的发病,其可能机制为,促进补体C1q介导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组织中沉积;促进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在肾脏组织中沉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研究可溶性 klotho(s-k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性肾炎(LN )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4例首诊首治 SLE 患者,根据是否合并 LN 分为 SLE 不合并 LN 组(SLE 组,19例)和合并 LN 组(LN 组,15例),将17例常规体检者列为对照组。常规检测24 h 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和双链 DNA(dsDNA)。采用 ELISA 法检测 s-kl 、25羟基维生素 D(25-OH-D)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对 SLE 组和 LN 组患者进行 SLE 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根据 Cockcroft-Gault 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较3组间差异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 SLE 组和 LN组中平均动脉压、血常规、酶学[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补体(补体 C3和补体 C4)及 dsDNA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 SLE 组比较,LN 组24 h Upro 、血脂[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和血肌酐(SCr)显著升高,而血清清蛋白(ALB)和 CCr 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 组与对照组 s-kl 、25-OH-D 和 FGF-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 LN 组中 s-kl 、25-OH-D 及 FGF-23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和 SLE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N 组患者 SLEDAI 评分较 SLE 组评分高(P <0.05)。相关分析表明,s-kl 与25-OH-D 、C3及 C4存在正相关关系,与FGF-23、SLEDAI 和 dsDNA 存在负相关关系(均 P <0.05)。回归分析提示,s-kl 、25-OH-D 和 FGF-23与 SLE 活动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SLE 和 LN 患者体内 s-kl 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引起 FGF-23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进一步导致 SLE 和 LN 患者维生素 D(VitD)缺乏和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gA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A-AECA)水平与狼疮性肾炎(LN)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1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LN组80例和非LN组40例.选取同期就诊的健康人50例和其他肾炎患者50例分别作为健康对照组及其他肾炎组.比较4组的血清IgA-AECA阳性表达率.根据LN疾病活动程度将LN组分为活动性LN组36例与非活动性LN组44例,分析LN活动性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疾病活动指数LN患者的IgA-AECA血清水平.结果 LN组、非LN组IgA-AEC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其他肾炎组(P<0.05),但LN组与非L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LN组血清IgA、双链DNA抗体表达水平及组织活动性病变、IgA-AECA阳性率均高于非活动性LN组,血清C3水平低于非活动性LN组(均P<0.05).IgA-AECA阳性及存在组织活动性病变是LN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不同透明血栓、肾小球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素样坏死或核破裂评分的LN患者血清IgA-AEC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gA-AECA或可成为判断LN疾病活动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抗C1q抗体水平与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理类型及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狼疮肾炎37例,非狼疮肾炎10例)血清抗C1q抗体水平,并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及活动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血清抗C1q抗体水平(92±55)U/m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LN患者(99±56)U/ml高于非LN患者(64±53)U/ml(t=3.185,P〈0.01)。各肾脏病理类型的血清抗C1q抗体水平有统计学差异,IV型LN患者(126±48)U/ml,高于其他各LN病理分型(P〈0.01)。血清抗C1q抗体水平与肾脏病理病变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750,P〈0.01)。肾炎复发组血清抗C1q抗体水平(131±54)U/ml在各临床活动度分组中最高(P〈0.01)。结论血清抗C1q抗体水平与SLE患者肾脏损害显著相关,监测其变化可为临床评估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索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2(IL-22)的表达,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的相关性。方法 该研究纳入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10例,LN组2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但肾脏未受到侵袭)SLE组20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Th1和Th22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IL-22水平,并分析LN患者IL-22与Th22的相关性,以及两项指标与SLEDA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LN组和SLE组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及免疫球蛋白高于HC组(P <0.05),血清补体C3和C4低于HC组(P <0.05)。3组Th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N组和SLE组Th22、IL-22水平高于HC组(P <0.05),但LN组与SLE组的Th22、IL-2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N患者Th22与IL-22水平呈正相关(r =0.804,P =0.002),且Th22、IL-22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 =0.342和0.448,P =0.032和0.016)。结论 Th22、IL-22参与SLE和LN的发病,同时LN患者Th22与IL-22水平呈正相关,且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血清抗α-辅肌动蛋白抗体(anti-alpha-actinin antibody,AαA)、补体水平及血清蛋白对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发病的预测价值。 方法 以21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观测LN的发生,39例进展为LN,173例未出现LN。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αA水平、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stranded DNA antibody,anti-dsDNA)及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等,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补体水平及肝功能指标。 结果 LN组与非LN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0.2±7.6)岁与(38.3±8.2)岁,LN组患者年龄相对较低(t=5.645,P<0.001)。LN组SLE诊断时即出现白球比倒置,LN组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平均值显著低于非LN组(t=3.975,P<0.001)。LN组血清AαA与补体C3平均水平分别为(82.5±36.2)pg/mL与(53.2±26.3)mg/dL,均显著低于非LN组(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血清AαA、AGR及补体C3水平是患者发生LN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αA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45(95%CI:0.776~0.915,P<0.001);其次为AGR,AUC=0.774(95%CI:0.776~0.915,P<0.001);年龄与补体C3的AUC分别为0.594与0.728。 结论 SLE血清AαA与AGR水平降低与LN的发生存在强相关性,低龄与低血清C3也增加了LN的发生风险,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LN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补体Clq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erythematosus,SLE)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60例SLE患者、40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补体Clq的水平,比较各组人群血清中Clq水平的差异,研究血清中Clq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的关系。结果 SLE组的血清Clq水平(152±30mg/L)显著低于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198±25mg/L)及健康对照者(187±28mg/L),P〈0.05;SLE活动期Clq水平(134±34mg/L)明显低于SLE稳定期(162±25mg/L),P〈0.05;补体Clq水平与SLE的活动性(SLEDA1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r=-0.453。结论血清Clq水平在SLE中降低,血清Clq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