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D4+ T淋巴细胞在艾滋病行抗病毒疗法患者中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80例首次开始行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观察患者CD4+ T淋巴细胞的变化,并根据CD4+ T淋巴细胞是否升高分为升高组与未升高组,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CD4+ T淋巴细胞升高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80例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110例(61.1%)CD4+ T淋巴细胞升高>100个/mm3。抗病毒治疗后,两组患者CD4+ T淋巴细胞数量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RNA载量均明显改善,但升高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漏服及基线CD4+ T淋巴细胞与CD4+ T淋巴细胞升高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基线CD4+ T淋巴细胞≥200个/mm3是促进CD4+ T淋巴细胞升高的因素;年龄≤50岁、漏服及基线CD4+ T淋巴细胞<200个/mm3是CD4+ T淋巴细胞升高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 T淋巴细胞数量升高,但年龄、漏服及基线CD4+ T淋巴细胞可影响其升高程度,在临床实际中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4(PDCD4)mRNA的表达,以及与结直肠癌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2014年腹腔镜手术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54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直肠标本中PDCD4 mRNA水平;分析PDCD4 mRNA水平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①结直肠癌组织中PDCD4表达降低甚至不表达,表达降低率为64.8%(35/54),△Ct值为(4.50±0.60);正常组织中PDCD4高表达,△Ct值为(3.54±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结直肠癌组织中PDCD4 mRNA水平与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关,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分化程度越低,有淋巴结转移,浸润越深,则PDCD4 mRNA表达更低。结论  结直肠癌中PDCD4 mRNA表达下降,PDCD4 mRNA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与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L1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及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XCL1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XCL14蛋白阳性率(20.83%)较结节性甲状腺肿(85.00%)、正常甲状腺组织(75.0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XCL1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0.823±0.143),明显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1.211±0.012)和正常甲状腺组织(1.219±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XCL14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包膜浸润、淋巴结转移、肿瘤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有关(P <0.05)。CXCL14高表达组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CXCL14低表达组(P <0.05)。结论  CXCL14蛋白的表达可能成为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恶化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1(HIV-1)型艾滋病(AIDS)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艾滋病病毒载量及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Real-time PCR OBASAmpliPrep/COBAS TaqMan全自动病毒载量仪(Roche公司)和流式细胞仪(FACSCOUNT)绝对计数法对95例HIV-1型AIDS患者定量检测血浆中HIV-1 RNA和CD4+T淋巴细胞数。结果  低文化程度的35~50岁已婚男性农民是HIV-1型AIDS患者的多见人群,主要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机会感染最常见部位是呼吸系统感染90例次(51.5%);机会感染发病率最多的是细菌性肺炎48例次(27.4%);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水平分为5组,细菌性肺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肺结核、口腔念珠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感染性腹泻及单纯疱疹各自在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机会感染各自在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机会感染发生例次率为97.7%;病毒量<103拷贝/ml的AIDS中,以CD4+T细胞数在200~399个/μl的个体较多(75%),病毒量≥105拷贝/ml的AIDS中,CD4+T细胞数在<200个/μl的个体45例(73.8%);CD4+T淋巴细胞值与病毒载量对数值呈负相关(r =-0.34,P <0.01)。结论  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高,随病毒载量上升CD4+T淋巴细胞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CD4+T细胞计数是AIDS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患者CD4+T细胞计数观察是预测机会性感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D19+ CD5+ B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5例稳定期SLE患者及65例活动期SLE患者,同时选择7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19+ CD5+ B细胞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0水平。比较3组的差异,并分析上述指标与SLE活动度评分(SLEDAI)及补体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组及稳定组CD19+ CD5+ B细胞数量、白蛋白、C3、C4均低于对照组,IL-10、红细胞沉降率(ES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活动组CD19+ CD5+ B细胞数量、白蛋白、C3、C4低于稳定组,SLEDAI评分、IL-10、ESR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 CD5+ B细胞数量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IL-10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P <0.05)。随着SLEDAI评分的增加,CD19+ CD5+ B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而IL-10水平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19+ CD5+ B细胞数量降低,而IL-10水平升高,随着病情活动程度的增加,外周血CD19+ CD5+ B细胞及IL-10水平变化更明显,可以作为评价SLE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预后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 022例初治结直肠癌,将117例黏液腺癌与1 905例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相比于非黏液腺癌组患者,黏液腺癌组患者更年轻(<45岁占23.9%,P <0.05),术前CEA值更高(>5 ng/ml占42.7%,P <0.05),肿瘤平均直径更大(6.0 cm,P <0.05),更多位于右半结肠(47.9%,P <0.05),更高的病理T分期(T3、T4占91.5%,P <0.05)。结论  结直肠黏液腺癌发现时有更多处于晚期,且主要发生在右半结肠,预后差于非黏液腺癌。结直肠黏液腺癌需要更加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药浓度与剂量、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于治疗后1、2及4周末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于基线期、治疗后1、2及4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于基线期和治疗后4周末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泌乳素检查。结果  治疗后1、2及4周末的服药剂量分别为(7.24±1.50),(8.89±1.29)和(9.63±1.77),与相应时间的血药浓度(18.64±7.93),(25.44±10.71)和(27.65±13.89)呈正相关(P <0.05);帕利哌酮血药浓度(30.91±17.99)与女性患者的血清泌乳素(117.9±50.66)相关(P <0.05);未发现帕利哌酮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TESS量表以及体重增加值相关(P >0.05);有效组与无效组间、出现锥外系反应组患者与未出现锥外系反应组间血药浓度比较差异皆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帕利哌酮的血药浓度可能与服药剂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帕利哌酮的血药浓度与女性患者的血清泌乳素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鼠孕早期暴露硫化锌量子点(QDs)对妊娠结局和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  制备成年健康孕鼠并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QDs组、低剂量QDs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妊娠第3~5天尾静脉注射0.50和0.05μmol/L QDs,以及生理盐水各100μl,于妊娠第15天观察妊娠结局,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孕鼠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结果  QDs可引起流产、吸收胎和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高剂量QDs使胚胎平均着床数、胎鼠均重及胎盘均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QDs暴露孕鼠外周血CD4+ CD25+ Treg细胞的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小鼠孕早期暴露QDs具有胚胎毒性,且其毒性机制可能与降低外周血中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扰乱妊娠免疫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和乌司他丁(UTI)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调理作用。方法  将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除常规治疗方案外,同时接受胸腺肽α1及UTI免疫调理治疗。另选取2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并于治疗后1、3、7和14 d取血,检测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TGF-β1]和细胞免疫指标[CD4+、CD8+、CD4+/CD8+、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的水平。结果  在治疗3、7和14 d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液中IL-6、TNF-α、IL-10、TGF-β1水平升高,CD4+、CD8+、CD4+/CD8+水平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血液中IL-6、TNF-α水平降低,IL-10、TGF-β1水平升高;CD4+、CD8+和HLA-DR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CD4+/CD8+水平也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胸腺肽α1和UTI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免疫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CEUS)在肺外周良、恶性肿块临床鉴别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该院因肺部肿块住院患者,按增强CT扫描结果,选取肺外周肿块患者45例,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并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EUS在肺外周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良性肿块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8.48±1.45)s;恶性肿块开始增强时间为(10.89±2.70)s;恶性肿块开始增强时间慢于良性肿块(P <0.05)。造影剂开始廓清时间恶性肿块为(100.63±13.63)s,良性肿块廓清时间为(137.57±12.61)s,造影剂消退时间慢于恶性肿块(P <0.05)。增强CT与CEUS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3.3%和77.8%,两者相结合诊断正确率为93.3%。增强CT联合CEUS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增强CT或CEUS诊断符合率(P <0.05)。增强CT联合CEUS诊断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2%,经Kappa检验评估增强CT联合CEUS诊断肺外周肿块,具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  超声造影对肺部良、恶性肿块的临床鉴别有重要作用,联合增强CT扫描可以更高地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直肠癌过继免疫治疗中对免疫杀伤细胞的负性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5例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分离提取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免疫磁珠法去除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同灭活的LOVO直肠癌细胞珠共培养并扩增为肿瘤抗原特异性CTL,以LOVO细胞为靶细胞行肿瘤杀伤实验,观察各实验组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总数的(11.12±0.5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77±0.66)%(t=2.687,P=0.012);去除Treg细胞后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为(33.74±4.42)%,显著高于未去除Treg细胞的对照组CTL的杀伤效率[(17.39±2.54)%; t=3.206, P=0.0034]。结论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含量明显增高,并且对肿瘤抗原诱导的CTL的免疫杀伤功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胃癌手术前后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Treg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初治胃癌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20例健康人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手术前3d和手术后14d外周血中CD4^+CD25^+Treg比例及T细胞亚群,将各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Treg比例显著高于术后比例以及对照组(P均〈0.01)。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术后比例以及对照组(P均〈0.01)。术前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与Treg比例呈负相关(P〈0.05)。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Treg比例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和TNM分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P〈0.01)。胃癌患者手术后Treg比例较术前下降,且下降程度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分型以及手术方式无相关性。结论:Treg可能通过抑制CD8^+T细胞的增殖及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发展。Treg与肿瘤的侵袭、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Treg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检测疾病进展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5月浙江省台州医院结肠癌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各57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TIM-3表达情况,并分析结肠癌组织中TIM-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以及TIM-3表达与患者随访生存情况的关系。 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TIM-3弱表达35.09%、强表达64.91%,癌旁组织中TIM-3弱表达71.93%、强表达28.07%,肿瘤组织中TIM-3强表达百分比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在结肠癌组织中,TIM-3强表达与结肠癌组织学分型、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均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结肠癌肿瘤组织TIM-3弱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肿瘤组织TIM-3强表达患者,两者生存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肠癌肿瘤微环境中TIM-3处于高表达状态,且与结肠癌组织学分型、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TIM-3高表达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较差,TIM-3表达可作为结肠癌患者预后判断的潜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在该院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为中、晚期肺癌并化疗的患者63例为对照组;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同类患者67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化疗方案,辅助健康指导、营养支持、心理及康复锻炼指导,并给予止痛、止呕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益气复脉。6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免疫功能血液学指标、生存质量、卡氏评分、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可降低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的数量,增加NKT细胞活性,增加T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4/CD8+的比例,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均提高。观察组患者在认知功能和经济困难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改善程度一致,在其他维度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卡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显效率为95.52%,对照组为6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不仅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肠癌发生肿瘤沉积的多层螺旋CT(MSCT)参数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东营市人民医院2017年2月—2019年12月102例经病理学诊断为结肠癌的患者。其中,66例患者发现结肠癌癌旁肿瘤沉积84枚、经病理学检查发现55例患者肿瘤淋巴结转移67枚。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SCT检查;比较肿瘤沉积及淋巴结转移的MSCT影像学特征和MSCT参数。根据患者3年随访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肠癌患者的肿瘤沉积与转移淋巴结的结节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肠癌患者的肿瘤沉积结节的边缘特征模糊、有毛刺征、有结节内部坏死占比均高于转移淋巴结(P <0.05);结肠癌患者的肿瘤沉积结节纵横径比值小于转移淋巴结(P <0.05);结肠癌患者的肿瘤沉积结节的平扫CT值、动脉期强化CT值、静脉期强化CT值均高于转移淋巴结(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呈低分化[O^R =1.642(95%CI:1.024,2.634)]、发生淋巴结转移[O^R =1.652(95%CI:1.063,2.568)]、癌旁肿瘤沉积[O^R =1.745(95%CI:1.090,2.794)]是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MSCT的影像学特征及参数对临床鉴别结肠癌癌旁肿瘤沉积及转移淋巴结有重要价值,结肠癌癌旁肿瘤沉积与患者不良预后结局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Akt在预测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2001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术后26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术后转移复发组(114例)和术后未转移复发组(14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p-Akt的表达,并分析p-Akt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与乳腺癌组织间p-Akt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与未转移复发患者的乳腺癌组织p-Akt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Akt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显著相关性(P <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Akt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有显著的相关性(P =0.043,RR=1.638,95%Cl为1.337-1.955)。结论  p-Akt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肿瘤抗原(B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6例膀胱癌、35例泌尿系良性疾病、10例健康者尿液,同时做尿脱落细胞学及BTA检测。结果  ①BTA检测的敏感性为86.9%,特异性为82.2%,假阳性率为17.8%(95%CI:0.759,0.924);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敏感性为34.7%,特异性为97.8%,假阳性率为2.2%(95%CI:0.550,0.775);②BTA表达水平和敏感性与肿瘤分级分期、有无肉眼血尿有关(P <0.05),与复发或初发无关(P >0.05);BTA对各级、各期的膀胱癌的敏感性均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P <0.05);③BTA在早期膀胱癌(Ta~T1期)中表达水平高于良性疾病组、健康组(P <0.05)。结论  BTA对膀胱癌的诊断、早期筛查及跟踪随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应注意血尿影响BTA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化疗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35例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化疗前、化疗1周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并进行比较,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食管癌患者术后化疗前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10.44±1.45)%高于同期健康对照组(9.35±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9,P<0.05)。35例患者其化疗前及化疗1周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分别为:(10.44±1.45)%、(11.67±1.5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42,P<0.01)。结论  化疗可增高食管癌术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