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拟进行上肢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罗哌卡因浓度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为中等浓度罗哌卡因(0.5%)、观察组60例为低浓度罗哌卡因(0.4%),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23.5±1.6)min、镇痛维持时间(8.5±0.4)h与对照组接近,但术后不良反应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达到96.67%,对照组麻醉优良率达到95.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与中等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相当,但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手术后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2.
汤定荣  尹琪  范云霞  沈露 《中外医疗》2016,(36):110-112
目的 研究相同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低浓度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500%盐酸罗哌卡因)和高浓度组(0.750%盐酸罗哌卡因),30例/组.对比3组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神经完全阻滞率以及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变化.结果 低浓度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0.36±1.78)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2.45±2.86)min、阻滞神经节段数(5.42±0.65)个、镇痛维持时间(600.42±31.37)min、运动恢复时间(589.31±32.46)min方面、神经完全阻滞率以及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变化与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小剂量中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金耀君  赵璇 《上海医学》2015,(2):110-114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120例被随机分入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5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10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40mL/h,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0μg(稀释至20mL,40 mL/h)。在麻醉前(T0)和麻醉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60min(T4)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镇静评分,以及4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与罗哌卡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在T2、T3、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在T3和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罗哌卡因局部复合50μg右美托咪定可以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延长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且对血压和HR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手术中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时应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ASA Ⅰ~Ⅱ级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为0.25%罗哌卡因组,B组为0.35%罗哌卡因组。记录患者术前(T0)、手术开始5min(T1)、手术开始30min(T2)和拔除喉罩30min后(T3)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停用七氟烷至拔除喉罩时间)及阿片类镇痛药物(舒芬太尼)、七氟烷使用量,患者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及术后3、6、9、12h的疼痛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评分及肌力分级等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术后6、9、12h的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并且B组PACU、术后3h的肌力分级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T0、T1、T2、T3时的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拔管时间,舒芬太尼、七氟烷使用量,PACU、术后3h疼痛VAS评分,术后6、9、12h肌力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0.3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臂丛上干和颈浅丛神经阻滞,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还能提供更长时间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5%盐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在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方面,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差异。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n=40),实验组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不良反应、麻醉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时间、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年龄对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华  郭宝富  郑艳 《吉林医学》2009,30(9):806-807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对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0岁)和老年组(65—80岁)。两组再随机分为为两组,分别给予相同容量、浓度为0.375%和0.5%的盐酸罗哌卡因。记录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结果: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老年组较青年组显著缩短(P〈0.05)。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老年组较青年组明显延长(P〈0.05)。0.5%的盐酸罗哌卡因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0.375%浓度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阻滞时间稍延长,差异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增长可增加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效果,相同容量的0.375%和0.5%的盐酸罗哌卡因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开胸手术的患者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不同浓度的局麻药罗哌卡因对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开胸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高浓度组与低浓度组.前者于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低浓度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记录阻滞平面、起效时间、并发症.然后开始全麻,记录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术后安静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术后阿片类镇痛药需求量.结果 高浓度组感觉阻滞平面(4.8±1.3个节段)、起效时间(3.7±0.5 min)、与低浓度组(5.2±1.6个节段)、(3.6±0.6 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安静时和运动时的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吗啡需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中应用罗哌卡因可以为围术期提供满意的麻醉及镇痛效果,低浓度的罗哌卡因(0.375%)能产生与高浓度的罗哌卡因(0.5%)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钰  牟婉兰  叶永青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1):1198-119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对异丙酚镇静作用的增强效应。方法将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患者40例分为硬膜外麻醉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硬膜外麻醉组先行罗哌卡因阻滞,再行异丙酚诱导;对照组直接行异丙酚诱导。记录患者硬膜外穿刺前(T0)、注入异丙酚前即刻(T1)和OAA/S评分达到1分时(T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并记录T2时异丙酚血药浓度及从T1到T2时每个患者异丙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T0时OAA/S评分均为5分,T0、T1和T2两组间BIS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05),两组T2时点与T0时点BIS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0.05)。OAA/S评分达到1分时,硬膜外麻醉组异丙酚血药浓度和所需异丙酚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0.05)。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可增强异丙酚的镇静催眠作用,其可阻断了局部的神经传入信号,降低对网状激活系统的刺激,从而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例患者,根据罗哌卡因浓度随机分为0.250%组、0.375%组、0.5%组和对照组4组,每组20例,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超声引导两点法分别注射0.250%、0.375%及0.500%的罗哌卡因20m L行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合计共40m L,C组无TAP阻滞,各组拔除气管导管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镇痛,记录拔管后1h(T1)、术后6h(T2)、24h(T3)、48h(T4)的静息VAS疼痛评分,以及PCIA用量。结果:与C组比较,罗哌卡因0.250%、0.375%、0.500%组T1-T4时VAS评分静息时均明显降低(P<0.05);PCIA泵使用量均明显减少(P<0.05)。与罗哌卡因0.250%组比较,罗哌卡因0.375%、0.500%组PCIA泵使用量明显减少;T4时罗哌卡因0.500%组PCIA泵使用量(102.8±0.5 m L)明显少于其他3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在术后48h内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浓度0.500%罗哌卡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Glidescope视频喉镜联合喉上神经阻滞和表面麻醉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可行性。方法需行清醒经口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组(Glidescope视频喉镜联合喉上神经阻滞和表面麻醉组)、Ⅱ组(直接喉镜联合喉上神经阻滞和表面麻醉组)和Ⅲ组(Glidescope视频喉镜联合表面麻醉组),每组20例。观察声门暴露情况,采用Cormack-Lehane喉头分级。记录插管时间和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观察气管插管过程中发生躁动、呛咳和恶心等不良反应的情况。记录插管前后不同时点的MAP和HR。术后随访患者对气管插管过程的知晓和24 h内发生声嘶、咽痛或吞咽困难的情况。结果 Cormack-Lehane喉头分级,Ⅰ组和Ⅲ组1级、2级比例高于Ⅱ组(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插管耗时要长,且一次性插入成功率低(P<0.05);Ⅰ组的躁动和恶心发生率低于Ⅱ组、Ⅲ组(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插管即刻及插管后1 min时MAP升高,HR增快(P<0.05)。术后随访,3组均未发生气管插管过程的知晓,Ⅱ组有2例发生咽痛。结论 Glidescope视频喉镜联合喉上神经阻滞和表面麻醉用于清醒气管插管,可以提供良好的插管条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复合小剂量瑞芬太尼对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的静脉优化效应.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文昌市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0例,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给予DEX泵注,B组给予小剂量瑞芬太尼泵注,C组给予小剂量瑞芬太尼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复合靶控输注技术在神经外科麻醉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40例因额颞顶部占位拟行病灶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R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R组于诱导前以0.5%罗哌卡因阻滞耳颞神经、眶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行,C组不进行神经阻滞.常规麻醉诱导行气管插管后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记录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脑电双频指数,以及丙泊酚与瑞芬太尼使用总量、拔管时间,术后2、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麻醉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均稳定,R组瑞芬太尼使用总量少于C组(t =11.10,P<0.01),但两组拔管时间、丙泊酚使用总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h和6 h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2,4.60,p<0.01).结论 神经阻滞复合靶控输注技术可减少颅脑手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中脑电双频指数在不同年龄患儿中的影响.方法 ASA Ⅰ或Ⅱ级伞麻插管手术的患儿40例,根据年龄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3月;B组3个月~≤2岁;C组2岁~≤6岁;D组6岁~≤12岁.观察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μg/kg诱导,丙泊酚6 mg·kg-1·h-1、瑞芬太尼0.25 μg·kg-1·h-1持续静脉输入期间,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切皮时(T4)、停药时(T5)、自主呼吸恢复(T6)和拔管时(T7)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镇静评分;记录自主呼吸恢复和气管拔管的时间.结果 (1)4组在T2、T3、T4、T5和T6时BIS值下降明显(P<0.01),T1时BIS恢复到诱导前水平.(2)4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C、D组拔管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间明显延长,B、C、D组的拔管时间明显缩短.(3)T1时,所有忠儿的儿童镇静评分(UMSS评分)为0~1分,T1时的UMSS评分为4分,T7时UMSS评分为0~1分.结论 在不同年龄儿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巾使用脑电双频指数可以更加有效监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用于辅助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的镇静效应及安全性。方法择期下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D组,M组( n=30)。神经阻滞后,M组予以芬太尼1.5μg/kg+咪唑安定0.05 mg/kg;D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10 min静脉注射后,予以0.5μg/( kg· h)维持。监测并记录观察麻醉前( T0)、给药后10(T1)、30(T2)、60min(T3)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与T0比较,D组、M组T1~T3时MAP、HR降低,BIS值均下降(P<0.05),两组各时间点BIS值、MAP与HR差异无显著性。 M组T1~T2时SpO2下降( P<0.05),D组SpO2无显著变化,D组与M组SpO2在T1~T2时点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镇静,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郑红 《海南医学》2010,21(5):27-28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60例择期行唇腭裂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B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停药后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组之间 T1、T2、T3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A组(P〈0.05)。停药到拔管时间、术后清醒时间A组比B组明显缩短(P〈0.01)。术中B组平均追加氯胺酮2-3次以维持麻醉,A组未追加其它镇痛药物。B组拔管后有轻中度呼吸道梗阻及恶心、呕吐、躁动不安,而A组无上述并发症。结论 七氟醚吸入全麻复合眶下神经阻滞在婴幼儿唇腭裂修复手术中安全、有效,明显缩短患儿苏醒时间,术后并发症少,较全凭静脉麻醉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麻醉与肋间神经阻滞麻醉、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行单侧乳腺包块切除术麻醉手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的差别。方法选择60例乳腺病变行单侧乳腺包块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静脉靶控组(A组,n=20)、肋间神经阻滞组(B组,n=20)和高位硬膜外阻滞组(C组,n=20)。观察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的时间及患者对术中的记忆、麻醉手术的满意程度。结果A组从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时间短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手术满意度明显好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麻醉用于乳腺包块切除术相对于肋间神经阻滞、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具有麻醉手术时间短、可控性好、安全性较高、麻醉效果确切、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王松清  林辉  郑春晖 《中外医疗》2016,(18):172-17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在女性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为围术期寻找有效安全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120例需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复合喉罩全麻组(A组)、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组(B组)、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组(C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在单侧乳房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C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MAP(75.9±9.6)mmHg、HR(72.2±4.8)次/min],明显优于A和B组(P﹤0.01);B组和C组术后镇痛明显优于A[术后2 h(2.3±1.4)分、术后4 h(4.8±1.0)分、术后6 h(7.3±1.5)分、术后12 h(8.0±1.3)分](P﹤0.01);C组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明显少于A和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应用于单侧乳腺区段切除术,麻醉效果明显,术后镇痛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A组)与静脉麻醉组(B组)两组各25例,分别给予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OPLAC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喉罩插管时(T2)、喉罩插管后5min(T3)、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药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苏醒评分明显增加(P〈0.05),患者MAP、HR、Sp02的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麻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麻药剂量,患者意识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更适合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20.
兰宣鹤 《四川医学》2011,32(11):1756-1758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T组和Y组,各40例。分别予1.72%碳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T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Y组)。两组患者均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再注入10ml局麻药作为初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舒适度(BCS)评分、术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评分法)和入室(T0)、术前(T1)、切皮(T2)、术毕(T3)的HR、MAP、SpO2及呼吸频率(f)。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及MAP、HR、呼吸频率(f)、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T组低于Y组(P〈0.05),BCS评分T组高于Y组(P〈0.05)。T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著短于Y组(P〈0.05)。切皮前T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Y组(P〈0.05)。T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Y组(P〈0.05)。T组术者满意度优于Y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