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百胜AU4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28例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及124例体检者作双功能扫描,测量粥样斑块的厚度、数量及回声特征。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重,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重。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具有很强的临床联系,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老年急性脑缺血的严重程度、梗死部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记忆障碍的特点。方法连续选取满足入组条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作为实验组,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分别用简易智能状况测试(MMSE),Stroop字色干扰测验(SCWT),Rey复杂图形测验及Rey听力词语学习测验中文版(CRAVLT)评估两组受试者的总体认知功能、执行功能、视空间功能及记忆功能。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体认知功能(P=0.045)、执行功能(P=0.023)、词语延迟回忆功能(P=0.005)、视空间功能(P=0.003)和视空间记忆功能(P=0.020)存在明显损害,而患者的词语瞬时记忆功能相对保留(P=0.393)。词语延迟记忆与执行功能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的记忆功能障碍以长时记忆损害为主,且这种记忆障碍可能继发于执行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与胱抑素C(Cys C)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3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同期11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入组者空腹采血检测血清Cat S及Cys C.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Cat S、Cys C及二者的比值(Cat S/Cys 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at S较稳定斑块组增高,而血清Cys C水平较稳定斑块组降低,血清CatS分别为(75.33±15.44)、(60.13±18.54)pg/mL,血清Cys C分别为(0.72±0.63)、(0.92±0.54) mg/L,Cat S/Cys C分别为103.67±2.53、64.63±9.2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Cat S水平及Cat S/Cys C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存在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498,P<0.05;r=0.753,P<0.01);而血清Cys C水平呈负相关性(r=-0.213,P<0.05).结论 血清Cat S/Cys C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可能成为预测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粥样斑块可因颈动脉内膜表面破溃而形成粥样溃疡,破溃后纤维素、血小板、胆固醇结晶等附在其上,粥样物质进入血流形成栓子。栓子随血液流入脑中,形成微栓塞,导致小血管管腔闭塞,引起脑局部循环障碍,产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30%脑卒中是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本研究探讨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旨在为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仪对56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发发病初期的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与分析,并与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相对照,其中急性脑梗塞(ACI)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8例。结果发现:(1)绝大多数患病灶侧大脑半球总供血量及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脑血管阴及临床压力升高,脑动脉群弹性下降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衰退。(2)CVDI对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sis,c As)性质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间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和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卒中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人员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和血清hsCRP水平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观察对比两组研究人员的检查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研究人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卒中组患者的hs-CRP平均水平为(6.99±4.10)mg/L,对照组体检者的hs-CRP平均水平为(1.80±0.98)mg/L,卒中组患者的hs-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检者的hs-CRP平均水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卒中组92例患者中,共检测出稳定斑块21块,不稳定斑块89块;在对照组90例体检者中,共检测出稳定斑块17块,不稳定斑块16块,卒中组患者不稳定斑块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体检者的不稳定斑块数量,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s-CRP水平与c AS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r=0.46437,P<0.01)。结论 :hsCRP水平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一个可靠的炎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关系及对早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和非明显狭窄组(狭窄率<30%);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分辨磁共振斑块成像检查,定量分析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参数,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相关特征的关系;随访12个月,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效能。结果:明显狭窄组与非明显狭窄组的责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son相关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最大管壁厚度(maxWT)和富脂质核(LRNC)%均呈正相关(r=0.642、0.718,均P=0.00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个月,发生缺血性脑卒中42例,占20.39%。经ROC曲线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869。结论:短暂性脑缺...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炎性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230例,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不稳定斑块组96例、稳定斑块组71例、无斑块组63例;选择7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及IL-6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无斑块组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I、L-6水平分别与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稳定斑块组hs-CRP及IL-6水平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血脂、细胞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颈动脉斑块伴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为研究组,并且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对象为对照组,测定2组血脂、血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t=6.936、13.260、13.585和13.347,P均<0.001)。易损斑块患者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较稳定斑块患者均升高(t=6.204、3.112、7.438和6.961,P均<0.05)。结论:细胞纤维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和血脂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且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可能与该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分级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且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56例,依据MRI检查结果及临床诊断分为AIS组(72例)和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non-acute ischemic stroke,NAIS)组(84例)。2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SMI检查及血清hs-CRP水平检测。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SMI分级、血清hs-CRP单独及联合诊断预测AIS发生的风险,并确定其截断值。
结果 2组间SMI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S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NAI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MI分级(OR=4.015,95%CI:2.426~6.646,P<0.001)、血清hs-CRP(OR=1.809,95%CI:1.313~2.498,P<0.001)均为影响A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以SMI分级≥2级作为预测发生AIS的诊断标准,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8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97%、66.66%。以血清hs-CRP≥4.7 mg/L作为预测发生AIS的诊断标准,其AUC为0.69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67%、65.48%。二者联合诊断预测发生AIS的AUC为0.84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28%、66.67%。
结论 颈动脉斑块SMI分级联合血清hs-CRP能够提高预测AIS发生风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ang Q Jin ZY Huang YN Xu WH Ren ZY Su CB Wang RZ Liu W Pan J Cui LY Gao S Ye J Dai JP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46-649,I002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10例发病在6h内的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并对其中2例辅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血管再通程度用TIMI分级评价。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ModifiedRankinScale(MRS)分类。结果溶栓前10例患者均为TIMI0~1,溶栓后8例部分/完全再通,其中7例结果良好(MRS0~3)。发生症状性脑出血2例(10%)。结论症状发作6h内的动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119例急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分别对其第1天和第7天的血清CRP进行测定,并对三组病人的血清CRP分别比较。再根据7 d内病情的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两组病人CRP的变化。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第1天及第7天不同临床分型的三组病人的CRP水平比较,重型组高于中型组,中型组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呈正相关性。非进展组与进展组入院第1天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天进展组CRP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血清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轻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以提高颈动脉斑块综合干预的临床认识.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02例符合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易损性进行评估,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易损性与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结果:102例进展期脑卒中病人共检出301个斑块,其中易损斑块257个(85.4%);颈动脉斑块平均积分为(11.24±4.56)mm;颈动脉斑块积分和空腹血浆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0.05).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是斑块易损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进展期脑卒中病人颈动脉斑块与生化指标密切相关,其中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是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和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8例,予巴曲酶3d(20BU)并予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18例,除未予巴曲酶外,余用药同巴曲酶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卒中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b、CD18、CD62L、CD54的表达以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巴曲酶治疗组卒中患者在发病24h后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下降(P<0.05),单核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8、CD62L、CD5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有限,提示降低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可是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three-dimensional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ASL)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将128例AIS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行3D-ASL扫描检查,获取梗死区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Apelin-13蛋白水平。入院两周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入院当天患者脑梗死区域CBF值与NIHSS评分、Apelin-13蛋白水平、mRS评分、MBI指数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确定预测AIS患者严重程度的CBF截断值。结... 相似文献
19.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s of Serum C-Reactive Protein,Leucocyte Count and Carotid Plaqu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reisincreasingevidenceshowingthatatherosclerosisisachronicinflammatorydisorder .Prospectivestudieshaveshownthathigherseruma cutephaseproteinlevelsareassociatedwiththein creasedriskofmyocardialinfarction ,strokeorpe ripheralvasculardiseaseandcanpredicttheriskofin farctionanddeathamonghigh riskpatients[1- 3] .Re centdatahavealsosuggestedthatcarotidduplexDopplerultrasoundisanusefulwaytostudyatheroscleroticriskfactors ,becauseasymptomaticcarotidwallthickeningandplaqueformationmaybeaprecursorto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