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殖道病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胎膜早破孕妇98例,同时选取无胎膜早破孕妇100例作为对照,分别取宫颈及阴道分泌物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胎膜早破生殖道感染率为69. 29%,明显高于无胎膜早破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假丝酵母菌、细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比例分别为57. 14%、12. 24%、27. 55%、20. 41%和17. 35%,明显高于无胎膜早破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解脲支原体、假丝酵母菌感染率分别为78. 79%和42. 42%,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明显增加,部分病原体如解脲支原体、假丝酵母菌感染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下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1国内外胎膜早被(PROM)的研究概况PROM是指临产前任何时候发生的服膜自然破裂,其发生率占妊娠总数的4.5%~7.6%[1]。PROM是产科的重大课题,其预防和处理是产科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国内外报道,RPOM可引起严重的母婴并发症。在母体方面:孕妇并发PROM时,其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为0.5%~33%,明显高于股股完整者;PROM者并发胎盘早剥的发生率较非PROM者明显升高。因而,有学者认为妊娠并发PROM的处理中存在着胎盘早利的危险性[2];另外,并发PROM的孕妇更易发生难产、产后出血和羊水栓塞[3]。在婴儿方面:PROM可伴… 相似文献
3.
生殖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胎膜早破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0例胎膜早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100例无胎膜早破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宫颈分泌物及阴道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测,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生殖道感染率为60.0%,高于对照组的21.0%,其中解脲支原体(UU)、衣原体(CT)感染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殖道感染可导致胎膜早破,应积极防治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市女性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培养药敏鉴定一体化试剂盒对1050例女性生殖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支原体阳性540例,感染总阳性率51.4%。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Uu)阳性472例,感染阳性率为44.9%;单纯人型支原体(Mh)阳性10例,感染阳性率为1.9%;Uu+Mh混合感染阳性58例,阳性率为10.7%。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主要以单纯Uu感染为主,Uu+Mh混合感染高于单纯Mh感染。药敏试验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是强力霉素和交沙霉素,宜作为支原体治疗首选药物。红霉素、阿奇霉素、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敏感度低,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11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正常孕妇129例作为对照组,对其宫颈管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UU)检查,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性阴道病(BV)、念珠菌(CM)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UU、BV检出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检出率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发现观察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与生殖道感染关系密切,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生殖道感染会对孕妇及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应在妊娠前预防,妊娠早、中期对孕妇进行筛查,针对病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以降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胎膜早破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2例胎膜早破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150例无胎膜早破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宫颈分泌物及阴道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测,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生殖道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衣原体(CT)、滴虫、细菌性阴道病(BV)感染率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生殖道感染可导致胎膜早破,应重视生殖道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解脲脲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及早产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对46例胎膜早破和7例早产(试验组)以及32例正常妊娠(对照组)产妇宫颈分泌物及胎膜和脐带进行Uu检测,对部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胎盘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并与阳性培养物负染电镜相比较。结果试验组宫颈分泌物Uu检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组胎膜及脐带Uu检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电镜观察证实胎膜早破胎盘组织绒毛滋养细胞细胞膜周围可见大量增殖的Uu颗粒,并与其阳性培养物经负染电镜下观察到的Uu颗粒相一致。结论Uu感染可能是胎膜早破及早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白色念珠菌(CA)、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晚期先兆流产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66例晚期先兆流产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80例正常中孕孕妇作为对照组,80例健康非孕已婚女性作为正常组。取白带做常规检查,其中CA用直接镜检,用培养法检测UU,取宫颈分泌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T的DNA。结果:观察组白带常规白细胞、清洁度及乳酸杆菌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1),而正常组和对照组间的乳酸杆菌异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A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宫颈分泌中UU、CT、CT+UU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正常组(P0.01),而对照组与正常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生殖道UU和/或CT感染与晚期先兆流产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女性生殖道多种病原体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女性生殖道炎症患者多种病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及相互关系。方法:对422例生殖道炎症患者及非炎症人群的生殖道分泌物进行多种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测,分析解脲脲原体(UU)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状况。结果:生殖道UU和人型支原体(Mh)的检出率分别为42.76%和11.56%;衣原体(Ct)、假丝酵母菌、线索细胞和滴虫的检出率分别为6.17%、16.67%、18.94%、2.02%。混合感染中双重感染较多。结论:女性生殖道病原体在炎症患者和非炎症人群中均可检出,但两组人群结果存在差异有显著性。UU合并其他病原体的感染较多见。病原体感染的分泌物清洁度、pH可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分析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生殖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胎膜早破产妇122例(早破组)及正常妊娠分娩122例(对照组)进行调查和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果对照组与早破组之间比较,早破组假丝酵母菌、解脲支原体感染及细菌性阴道病各单项感染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孕产妇的多种生殖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发生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6例未足月(孕周为28~37周)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检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33例),细菌感染组(30例),非细菌感染组(32例)和混合感染组(31例)。比较4组患者的入院孕周、分娩孕周、保胎天数、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宫内感染率、胎盘病理阳性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程度、新生儿并发症、产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细菌感染组与混合感染组患者的分娩孕周、保胎时间明显缩短,新生儿体质量明显降低,胎盘病理阳性率及宫内感染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加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生殖道细菌的培养及检测,及时、有针对性的治疗,可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早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孕期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胎膜早破(PROM)、早产的关系。方法:对130例孕妇的CT、UU感染情况和妊娠结局以及治疗组(20例CT和/或UU感染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阳性孕妇的PROM率、早产率显著高于CT阴性者(P<0.01,P<0.05),UU阳性孕妇的PROM率、早产率也显著高于UU阴性者(P<0.01,P<0.05)。治疗组19例治愈,治愈后无1例发生PROM、早产,未治愈的1例发生了PROM。结论:生殖道的CT、UU感染可以增加PROM、早产的发生,治疗后可以显著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胎膜早破性早产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的处理方式及对孕妇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孕28~36+6周胎膜早破并早产136例的处理方式及对孕妇和围产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未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发生率为4.06%,不同孕周的产后出血和感染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孕周不同分娩方式的围生儿结局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应当积极治疗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诱因;对于孕周<34周者应当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孕周,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降低围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意义。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2例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相同时期相同孕周胎膜早破孕妇但未出现新生儿感染者42例为对照组,从分娩孕周、破膜距胎儿分娩时间、分娩方式、胎盘病理、孕妇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值等方面探讨胎膜早破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结果胎膜早破组破膜距胎儿分娩时间较对照组有显著延长(P<0.05);胎膜早破组患者"胎膜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未足月胎膜早破者胎膜炎及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动态监测生化指标变化、综合判定感染征象后适当延长孕周以及适时终止妊娠对于降低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56-59+64
目的分析200例无生机的未足月胎膜早破(Previable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PPROM孕妇的生殖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预后。方法选自2003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200例14~23周无生机儿PPROM者,知情选择后强烈要求保胎者,明确诊断入组后予阴道宫颈分泌物解脲及人型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加德纳菌,念珠菌,阴道毛滴虫,链球菌等培养。结果 200例中95例支原体阳性(其中89例解脲支原体阳性,39例人型支原体阳性,33例两者都阳性),11例在衣原体阳性,7例淋球菌阳性,46例加德纳菌阳性,45例假丝酵母菌阳性,31例B-链球菌阳性,滴虫6例,17例病原菌监测阴性。其中三种以上病原菌感染23例,两种感染56例,一种感染104例,病原菌总感染率高达91.5%,而且病原菌感染种数越多,不良妊娠几率越高且出现越早[1]。积极抗炎对症治疗后其中40例成功保胎至23周,随访新生儿至一周岁内均无明显不良预后。结论对于未足月胎膜早破,需常规进行阴道病原菌检查,及时明确诊断,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或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对稳定患者生殖道感染及扩散,改善妊娠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12月份收治的8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按不同孕周进行分组。结果:孕28~32周20例中有3例新生儿窒息,32~34周27例有2例新生儿窒息,34~36周33例有1例新生儿窒息。80例患者中无1例孕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结论:对孕龄小于32孕周,且无明显胎儿宫内窘迫及宫腔感染者应尽量延长孕龄至32周以上,大于32孕周的尽量促胎肺成熟治疗2天以增加新生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患者阴道乳酸杆菌变化及粘膜免疫状况的改变。方法收集2011年1月-9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孕妇28例,胎膜早破30例,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乳酸杆菌及阴道其他菌群检测,并进行细胞因子IL-2浓度、IL-6浓度、TNF-α浓度的测定。结果胎膜早破组细菌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乳酸杆菌(13例,43.33%)、阴道加德纳氏菌(10例,33.33%)、粪肠道球菌(8例,26.67%)、溶血葡萄球菌(7例,23.33%)、粪链球菌(4例,13.33%)。胎膜早破组阴道乳酸杆菌的检出率较正常妇女和正常妊娠妇女明显降低,阴道加德纳氏菌检出率明显增高;阴道分泌物中IL-6、TNF-α水平胎膜早破妇女较正常妊娠妇女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胎膜早破组阴道乳酸杆菌菌群分布较正常妊娠妇女组明显降低,推测乳酸杆菌失去优势后,其他细菌,包括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生长,细胞免疫反应增强,局部炎症反应增加,可能为胎膜早破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胎膜早破导致新生儿感染的常见菌种,以期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0年11月期间住院的16356例住院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相关资料,包括有无胎膜早破及时间、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结果16356例新生儿中有胎膜早破史者3432例(21.0%),其中足月儿1060例(30.9%),早产儿2372例(69.1%)。胎膜早破患儿中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为35.8%(1227/3432);血培养阳性率为7.6%(260/3432),其中早产儿为6.3%(149/2372),足月儿为10.5%(111/1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70,P=0.000)。在培养出的菌种中,G’球菌占58.5%(152/260),G杆菌占33.8%(88/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695,P=0.000);常见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共占血培养阳性菌的75.8%。真菌占7.7%(20/260),真菌感染均见于早产儿。胎膜早破时间≤24h者血培养阳性率为7.7%(119/1544),24h〈胎膜早破时间≤72h者为7.2%(99/1382),胎膜早破时间〉72h者为9.6%(42/4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01,P:0.259)。结论G球菌是胎膜早破后新生儿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是G^+杆菌;真菌是胎膜早破后致早产儿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随胎膜早破时间的延长,患儿血培养阳性率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