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感染所致,该新病毒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2009年在中国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在大半个中国地区流行传播,致数千人患病甚至死亡,平均病死率约10%,陆续地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也有类似疫情报道。该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厌食、肌肉痛、寒战、淋巴结肿大、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SFTSV的基因组由大(L)、 中(M)、 小(S) 3 个单股负链 RNA片段组成。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V,本文针对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早期检测方法和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报告2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患者均表现为发热、PLT和WBC减少,伴多脏器功能受损,并证实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其中1例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存在包涵体,同时临床表现符合HLH诊断标准。重视SFTS相关的HLH可能有助于减少该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确诊的17例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资料,归纳其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及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 17例SFTS患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5~9月份,高峰在6~8月份;危重型9例,普通型8例。死亡6例(均为危重型),病死率为35.29%。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及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死亡患者主要为高龄合并有基础病、高热、血小板下降明显者,病程早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 SF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对于高龄、血小板迅速下降、存在基础病、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重型患者提示病情危重,预后差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循环microRNA预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不良预后的潜力。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56例SFTS患者(SFTS组)和同期30例有发热但没有SFTS临床特征的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使用小RNA测序分析对照组(n=13)和SFTS组患者(n=13)血浆血小板中的miRNA表达谱,并通过定量PCR验证失调的miRNA。进行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确定与SFTS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56例SFTS患者中,35例为普通SFTS,21例为重症SFTS。与普通SFTS患者相比,重症SFTS患者的年龄、脑病、死亡人数、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0.05)。所有SFTS患者的病死率为8.93%(95%CI,4.92%~15.67%),重症SFTS患者的病死率为23.81%(95%CI,13.48%~38.53%)。与普通SFTS患者相比,重症SFTS患者的30 d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SFTS患者血小板中发现2...  相似文献   

5.
李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0):1004-1008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2009年在中国大陆首次被发现,近年来已在大半个中国流行并传播,在韩国、日本和美国也陆续有类似疫情报道,已致数千人患病甚至死亡;该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SFTSV的基因组由大(L)、中(M)、小(S) 3 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为更详细地了解SFTSV,本文针对其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对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以期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依鲁替尼单药治疗难治/复发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数据库等,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tata15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有效率(ORR)、不良反应发生率和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6个地区的研究进行后续分析。Meta分析显示:鲁替尼单药治疗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伴有淋巴细胞增高的部分缓解)为0.80(95% CI:0.68~0.92,I2=0%),完全缓解率为0.04(95% CI:0.03~0.05),伴染色17p缺失[del(17p)]的难治/复发CLL的总有效率为0.81(95% CI:0.76~0.86)。等级≥3级的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发生率为0.10(95% CI:0.07~0.12);血小板减少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0.08(95% CI:0.05~0.11)和0.04(95% CI:0.02~0.06)。等级≥3级的非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中,出血发生率为0.02(95% CI:0.01~0.03),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0.05(95% CI:0.04~0.07)。结论对于难治/复发的CLL/SLL,甚至伴del(17p)的患者,依鲁替尼单药治疗也可以提供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衰竭疗效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评价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检索1989年1月至2007年7月有关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后对患者病死率、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影响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比值比(OR)或加权平均数(WMD)为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上述研究指标纳人研究文献分别为13、10篇和10篇,合并效应量及95%可信限(95%CI)分别为0.29(95%CI:0.21,0.40)、-0.88(95%CI:-1.27,-0.48)和0.60(95%CI:0.42,0.78)。结论与常规内科治疗组比较,加用拉米夫定可以显著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TBIL和PTA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检测SFTS患者血液、排泄物中的SFTSV RNA。【结果】共43例患者,均为农民,其中男20例,女23例。大多数病例没有蜱叮咬史,但发病前2周均有树木、草丛等野外活动史或田间劳动史。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咽痛、腹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蛋白尿、血尿。39例患者血液标本SFTSV RNA检测阳性(90.70%)。所有病例的尿液、粪便、咽拭子标本未检测到SFTSV RNA。【结论】SFTS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患者血液中有SFTSV RNA存在;排泄物中虽未检测出SFTSV RNA,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重灾区”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对比研究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灾区”--河南省信阳市境内近10年发生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病历资料。结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主要发生在信阳市西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或水库周边地区,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中老年为主(97.63%)、女性多于男性,6 - 7月为发病高峰(63.82%)。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最低37.6℃,最高40.7℃,平均39.3℃,且发热为主要首发症状,大部分病例有乏力(97.36%)、食欲减退(92.32%)、畏寒(90.82%)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可持续到发病后14 - 15 d,但后者持续时间更长;未发现人传人现象。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重灾区”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其病变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胸腺肽α1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通过检索数据库中胸腺肽α1治疗肝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和临床对照研究,对患者病死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文献,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比值比(R)或加权平均数(WMD)为效应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对照研究,合计1 20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内科综合治疗相比,胸腺肽α1治疗肝衰竭可以降低病死率[R=0.36(95% CI:0.26,0.49)],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MD=-28.46(95% CI:-38.62,-18.30)]和总胆红素[MD=-91.90(95% CI:-129.25,-54.55)]水平,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MD=20.38(95% CI:13.46,27.29)]水平。结论 与内科综合治疗组比较,加用胸腺肽α1可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宋晓玲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9):1123-1124
目的探讨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南宁市23例输入性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56.5%)、肌肉关节痛(65.2%)、皮疹/皮下出血点(69.5%)、疲乏和食欲减退(73.9%),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91.3%和95.6%,肝功能损害(AST和ALT升高)占73.9%,心肌损害(CK和CK-MB升高)分别占21.7%和30.4%,DF-IgM抗体阳性占100%。结论本次南宁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临床症状较轻,多数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伴有肝功能损害和心肌损害,经积极治疗临床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方法 搜集2014—2015年济南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山东省74例SFT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该病多发生于居住在山地丘陵地带的中老年农村居民,部分患者有蜱虫叮咬史。临床表现以发热伴全身症状及消化系统症状为主,重症患者可出现肺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损害等。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46例临床治愈出院,12例住院期间死亡。16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随访其间13例死亡。 结论 SFTS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应加强防病意识,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铜陵地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收集我院近3年收治的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24例疑似SFTS病例中,确诊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2例;所有疑似病例均有发热,部分病例有畏寒、浅表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泻及肌肉酸痛、黑便、神志淡漠、腹痛、头痛、嗜睡及皮肤瘀点瘀斑、低血压/休克及昏迷等;87.5%的病例有血小板计数减少,75%的病例有白细胞计数减少;24例患者均有肝脏血清生化学指标异常,其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明显。结论:SFTS病例早期无显著特征性临床表现,易误诊,临床医生需提高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广州地区登革热流行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06年6~12月间广州地区出现的439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我院收治入院的439例登革热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6年的登革热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75.9%)、全身肌痛(56.7%)、骨痛(42.1%)、恶心呕吐(27.1%)、皮疹(92.9%);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分别占72.7%和64.7%,血液生化示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占57.9%、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升高占85.2%、低钾血症占44.2%,淋巴结肿大占15.3%,肝肿大占1.4%,未见脾肿大。CD细胞亚群计数CD3下降的占44.5%、CD4下降的占46.2%,CD8下降的占38.7%。所有病例登革热抗体IgM阳性。结论此次广州地区流行的登革热病例,临床表现典型合并有多脏器损害,尤其肝损害较多见,近半数病人出现CD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未出现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经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青霉胺和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驱铜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更好地选择排铜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3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对照组20例给予青霉胺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排铜量、临床表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尿铜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尿铜水平[(1375.98±582.09)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016.05±444.11)μg/L](t=2.106,P〈0.05)。观察组治疗中出现皮疹3例,食欲减退2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发热各1例;对照组出现皮疹8例,食欲减退6例,白细胞降低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1例。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可采用二巯基丙磺酸钠以加速铜的排泄,减轻游离铜对组织器官的损害,青霉胺口服治疗作为后续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