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建国  李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8):867-868
目的比较分析螺钉固定与胫腓骨钩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7月—2009年7月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8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螺钉内固定26例,胫腓钩内固定12例,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 Ankle-Hindfoot Scale)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拉力螺钉固定组取出螺钉时间为术后8周~12周,优10例,良7例,可6例,差3例,其中有2例患者术后11周发现螺钉断裂,优良率为65.4%;胫腓骨钩固定组取出胫腓骨钩时间为8周~12周,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下胫腓联合损伤时采用胫腓钩固定的效果要好于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2.
宋元 《医学综述》2013,19(12):2230-2232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和皮质骨螺钉类固定治疗下胫腓骨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下腓骨联合损伤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8月至2011年1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收入院的47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24例)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23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治疗。术后进行影像学检查,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X线片复查提示踝穴恢复正常关系。随访1年后两组间Baird评分各项指标、总分,Baird评级、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可达到与皮质骨螺钉相同的固定效果,而且可吸收螺钉生物相容性好,无需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与此同时也需重视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生物可吸收螺钉与普通皮质骨螺钉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通过查找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及Embase等数据库,共纳入12篇相关文献。采集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踝关节功能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相关并发症等相关结果数据,利用RevMan5.35 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12 篇相关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872 例患者,其中生物可吸收螺钉组(AS)447 例及普通皮质螺钉组(MS)425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皮质骨螺钉相比,生物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物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其中异物反应发生率较普通皮质骨螺钉组高,其余如断钉、异位骨化、感染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普通皮质骨螺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可吸收螺钉是治疗下胫腓损伤的有效内固定物,可有效避免普通皮质骨螺钉二次手术,同时也能减少断钉的风险及手术后感染发生的风险,但同时也增加异物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4月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伤情和患者意愿分组。对照组接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法治疗,观察组接受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随访1年,以改EBaird—Jackson法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功能的差异性。结果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胫腓联合螺钉内固定法在踝关节周围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治疗中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效果,并牢固固定,使患者恢复良好的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下胫腓联合韧带是连接胫骨腓切迹与腓骨下端的内侧面的条索状结缔组织,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常忽视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随着临床工作者对它在维持踝关节稳定中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治疗不得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长期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国内外临床工作者对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也更加重视。目前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内固定治疗方案较多,各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如:应用较多的AO皮质骨螺钉胫腓骨横向固定,如何运用螺钉横向固定下胫腓联合仍存在争议,以及存在螺钉断裂、2次手术取钉等问题。本文综述下胫腓联合内固定治疗方案的现状,为临床治疗及更有效合理的内固定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 l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结果 经6~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再下胫腓联合分离,行走正常,无剧烈疼痛等症状.结论 下胫腓联合分离经短期螺钉固定后,可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带袢钢板弹性固定与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B组给予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影像学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合(TB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BCS、TBOL均下降,且B组TBCS、TBOL下降更显著(P<0.05);术后6个月A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3.33%,高于B组的66.67%(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部分负重下地时间较B组缩短(P<0.05),两组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螺钉内固定相比,带袢钢板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可及早进行负重训练,保留关节的微动性,提高临床疗效,并且避免了二次手术造成的创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覃鑫  罗克玲  谢福 《广西医学》2010,32(2):182-183
目的探讨下胫腓关节分离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新鲜损伤患者41例,先根据情况复位内外踝并固定,然后复位距胫关节,再用松质骨螺钉恢复远端胫腓关节的解剖关系并固定。结果41例患者中4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9.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踝穴正常,无骨性关节炎改变。1例发生断钉,2例走远路时踝关节有轻度肿胀、疼痛,X线片示踝穴内侧间隙稍加宽,无骨性关节炎改变。结论踝关节损伤致下胫腓关节分离处理不当的原因主要是对这一解剖结构及力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采用合理的内固定方法完全可以达到良好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Endobutton带袢钢板与单枚下胫腓螺钉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51例伴踝关节骨折的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病例,其中26例患者行单枚4.5mm全螺纹螺钉治疗(A组),25例患者行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B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2周、24周、48周进行AOFAS评分、OMA评分、VAS疼痛评分及测量X线/CT下胫腓前、中、后间隙,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84周B组AOFAS评分高于A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OMA评分自术后24周均高于A组,且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行走时VAS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B组日常活动中VAS疼痛评分在术后24周及48周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A组及B组在夜间、休息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周时随访CT扫描结果所示:患侧与健侧的下胫腓距离差异,A组在下胫腓前间隙(A点)、下胫腓中间间隙(B点)距离差异较B组大(P=0.01、P=0.03)。结论使用Endob... 更多  相似文献   

11.
可吸收钉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可吸收钉治疗掌指骨骨折的适应症及疗效。方法应用可吸收钉治疗掌指骨骨折15例,术后随访时间6~12月,平均8.2月。根据术后X线片及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15例术后影像学检查均愈合良好,根据TAM系统评定法,患者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功能,优9例,良5例,一般l例,优良率为93.3%。结论可吸收钉是治疗掌指骨关节周围骨折或中段斜行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无需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颈椎弯曲稳定性和植骨水平拔出力的变化。方法 12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照组:行C5椎体次全切除柱状植骨前路CSLP钉板系统内固定。两组标本均在固定前后行弯曲稳定性实验,测定C4-C6固定节段在屈曲、伸展、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6个自由度的运动范围和中性区;同时在固定前后行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测定植骨块的水平拔出力。两实验均行组内和组间固定前后t检验。结果 椎弯曲稳定性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固定后,C4-C6节段在6个自由度的稳定性均较固定前增高;组间对比,实验组屈曲和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与对照组相当,伸展稳定性较对照组增强。左右侧弯稳定性则弱于对照组。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实验:两组固定后植骨块水平拔出力均较固定前显著提高,但实验组固定后植骨块的POS则明显不及对照组。结论 路阶梯状植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具有良好的弯曲稳定性和较高的植骨稳定性,同时具有许多促植骨融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下胫腓联合钩栓的研制及其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自行研制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下胫腓联合钩栓,探讨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14具新鲜小腿标本分左右两组。分级加载轴向负荷,测试正常的和切断所有韧带后用钩栓和螺钉固定的标本在中立位、2°、8°、13°外翻位时踝穴张开位移;测试10°、20°、30°外旋位时踝穴张开位移及所抗扭矩。将各状态下的正常标本、钩栓和螺钉固定3者进行两两比较。结果钩栓固定与正常小腿标本在外翻2°、8°、13°时轴向抗压差异无显著性,两者与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立位轴向抗压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但钩栓固定较螺钉固定更接近正常标本。三者在10°、20°、30°抗扭转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胫腓联合钩栓固定在轴向抗压和抗扭转方面更接近生理状态,在轴向抗压方面则优于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新型有效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数字技术与CT引导的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复合体损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复合体损伤14例,包括骶骨骨折8例,其中DenisⅠ型骶骨骨折5例,DenisⅡ型骶骨骨折3例;骶髂关节脱位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例。术前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计算机中模拟手术,确定个性化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在CT引导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为20~43min,平均28min。1例于术中钻入导针时出现一过性腹部疼痛,扫描发现导针钻入过长,退出后疼痛消失,术后复查大小便常规正常。未发生伤口和深部感染。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双下肢不等长和骨盆畸形等。术后均获随访。14例均恢复工作。术后X线及/或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3~4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Majeed功能评分,优12例,良2例。结论数字技术和CT引导的经皮骶髂螺钉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的骶髂复合体损伤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与传统后路开放内固定术(TOPSF)治疗胸腰椎骨折时出现的不良事件,为胸腰椎骨折治疗方法安全性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6年3月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中英文数据库。手工检索《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Sp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等期刊。英文检索词为thoracolumbar fracture 、lumbar fracture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fixation、 open fixation、posterior surgery、sextant、 traditional fixation、 conventional fixatio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omparative stud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clinical trail等;中文检索词为经皮内固定术、后路内固定术、胸腰段骨折等。根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后纳入18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4项,前瞻性对比研究3项,回顾性对比研究11项,共计1 034例,其中PPSF组501例,TOPSF组533例。Meta分析显示:与TOPSF组相比,PPSF组手术时间短(WMD=-0.95, 95%CI: -1.33~-0.57, P<0.001)、术中出血量少(WMD=-2.97, 95%CI: -3.69~-2.25, P<0.001)、术后引流量少(WMD=-2.43, 95%CI: -3.04~-1.83, P<0.001)、住院时间短(WMD=-5.37, 95%CI: -6.69~-4.05, P<0.001)、下床活动时间早(WMD=-2.51, 95%CI: -3.66~-1.36, P<0.001)、总体术后VAS评分低(WMD=-1.14, 95%CI: -1.62~-0.66, P<0.001)、术后ODI评分低(WMD=-1.78, 95%CI: -3.00~-0.55, P=0.004)、术后Cobb角矫正度丢失低(WMD=-0.52, 95%CI: -0.93~-0.11, P=0.01)、术中辐射暴露时间长(WMD=5.12, 95%CI: 2.89~7.34, P<0.001)、两种术式椎弓根螺钉位置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4, 95%CI: 0.43~2.56, P=0.92),术后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39, 95%CI: 0.12~1.26, P=0.12)。 结论 PPSF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小手术创伤等,能够达到与TOPSF相似的置钉准确度,保证手术安全性,有效的保护周围软组织,减少术后Cobb角矫正度的丢失,降低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异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伴有脊髓损伤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8例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不伴有脊髓损伤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手术前后腰椎恢复情况、应激反应蛋白恢复天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者Cobb角在正位片、侧位片以及上下终板成角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5个月和1.5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体前缘高度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激反应蛋白于术后1个月恢复。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对不伴有脊髓损伤的腰椎骨折进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评价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一枚螺钉、两枚螺钉或加1/3管型钢板固定稳定性重建的生物力学性能优劣,为临床选择有效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6具新鲜成人下肢尸体标本,制成正常组、损伤组、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后分别用1枚螺钉固定(A1)、2枚螺钉固定(B1)、2枚螺钉加1/3管型钢板固定(C1)等三种固定方式,行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模拟足运动中立位,跖屈位(30°)、背屈位(20°)、旋后外旋位等4种运动工况,测量踝关节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结果 ①下胫腓联合损伤后,在4种运动工况下,踝关节的强度、刚度发生异常变化,内外踝应力强度分别下降21%,39%,前后踝穴处,应力强度分别下降29%和35%;EF,GF分别减小27%,28%,与正常标本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②下胫腓联合复位后,三种内固定方法均能够使踝关节恢复到正常稳定状态,踝关节的应力强度均超过正常组,其中A1组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A1/N,t=1.615,P >0.05),而B1与C1组与正常组存在显著性差异(B1/N,C1/N,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踝关节的轴向刚度、踝关节水平剪切刚度三组均超过正常组并存在显著性差异(A1/N,B1/N,C1/N,P<0.05),B1与A1相比,EF,GF平均增加14%和15%,B1与C1相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t=1.794,P>0.05)。结论 一枚螺钉三皮质固定(A1组)的力学性能更接近正常组,而后两种固定则更为坚强。但坚强的固定会使踝关节对关节活动的顺应性下降,而使螺钉所受的应力增加,易产生螺钉的松动或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8.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5年,中位时间2年6个月。本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明显得到纠正,椎体前后缘高度基本恢复正常,术后CT扫描显示减压满意,Frankel分级A、E级病例无神经功能改变,其余病例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等级以上改善。结论: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AF内固定系统与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AF内固定系统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AF内固定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在1~2年的随访后,分析畸形的纠正状况、并发症情况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压缩椎体高度恢复较为良好,椎管的内占位、神经功能分级显著降低,CoBB角显著减小,伤椎前缘压缩比升高。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AF内固定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有利于椎体的复位及保持椎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