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的临床特征、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在临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1~12月置入PICC的43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性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435例安置PICC患者,发生有症状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2例,其发生率为2.76%(12/435),其中58.33%的血栓发生于置管后10d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性别、年龄、导管型号、置管肢体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穿刺静脉的选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贵要静脉的发生率(1.46%)远远低于肘正中静脉(7.04%)及头静脉(9.09%).发生血栓的患者在拔除PICC后进行了常规的抗凝治疗,血栓症状得到缓解,血栓再通,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PICC置入后3周内,特别是10d内应预防监测静脉血栓发生,选择合适静脉血管进行导管置入有助于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通过及时地治疗处理能有效控制血栓的进展,促进血栓消失、再通,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徐咏梅  胡桑  程凤 《安徽医学》2018,39(9):1146-1148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置管后2周内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related thrombosis, PICCRT)形成情况及其对置管静脉血流状态的动态影响,为实施血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5月–2020年7月,前瞻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PICC置管的实体肿瘤患者,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置管后2周内PICCRT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ICCRT以及有无血栓相关症状和体征,分为无血栓组、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比较每个时点PICCRT患者检出情况,及其置管前1天和置管后2周内置管静脉的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结果 有173例患者完成试验,126例(72.8%)形成了PICCRT,且均发生在置管后1周内。其中非症状性血栓95例,症状性血栓31例。PICC置管前后,非症状性血栓组和症状性血栓组的血管直径均小于无血栓组,血流速度慢于无血栓组,且差异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而持续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CC置管时选择血管直径大、血流速度快的静脉穿刺置管,可能...  相似文献   

6.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与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在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应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杭州市肿瘤医院行PICC或TIVAP置管的13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方式将其分为PICC组(55例)和TIVAP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前后1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导管相关总并发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 置管后1周,PICC组患者的D-D水平显著高于本组置管前1周和TIVAP组(P<0.05);TIVAP组患者置管前后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VAP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并发症拔管率均显著低于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PICC组(P<0.05)。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PICC置管后1周D-D水平升高,在该时段应加强深静脉血栓防治管理。与PICC相比,TIVAP对D-D水平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效果更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体位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在静脉治疗专科置管的270例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90例。分别为A组平卧位、B组半卧位和C组坐位。分析三种体位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中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置管后原发性异位发生率。结果:C组PICC置管在置管中颈内异位率为1.11%、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为0.4次,其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方面均低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和B组在置管中颈内异位率、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体位在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置管后原发性异位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位PICC置管明显降低置管时颈内静脉异位率,异位调整时明显减少导管尖端异位平均调整次数,有经验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操作不降低一次穿刺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良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38-41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的患者达1100例,选择其中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22例与非血栓组5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1)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高,口服抗凝剂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是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口服抗凝剂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应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以降低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使用医用组织胶对减少穿刺点渗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行PICC置管病人60例为对照组,PICC置管后采用藻酸盐止血;选择2018年1-12月行PICC置管病人60例为观察组,PICC置管后采用医用组织胶止血。比较2组病人7 d内渗血发生率、PICC移位率、换药次数和局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7 d内穿刺点渗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换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导管移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置管后在观察期内均未发生PICC穿刺点局部感染。结论医用组织胶用于PICC穿刺部位止血效果明显,有助于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中心静脉导管(areas under the curve,PICC)相关血栓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选取急性白血病患儿184例,根据诱导化疗期(置管后15 d)导管部位超声检查是否发现血栓分为血栓组(38例)与无血栓组(146例)。收集2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areas under the curve,ROC)曲线评价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预测价值。 结果 2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疾病危险度、置管静脉、置管时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D二聚体 (D 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置管后15 d WBC、PLT、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置管位置、合并导管相关感染、使用止血药物、置管后15 d D-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右侧置管、合并导管相关感染、使用止血药物、置管后15 d D-D水平过高是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预测AUC为0.917,95%CI:0.866~0.954,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84.44%。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PICC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构建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预测价值可靠,有利于降低PICC相关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寻找一种合理的可长期留置的中央静脉导管给药方式.方法 120例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需长期全身化疗(9个月至2年).分3组:40例患者采用经皮外周插入式中央导管(PICC)化疗(PICC组),40例患者采用反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CVC)行化疗(CVC组: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各20例),40例患者采用皮下埋藏式中心静脉导管(PORT)行化疗(PORT组: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导管植入并发症及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结果 PICC组的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置入导管位置异常;中心静脉穿刺的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肿(颈内静脉)和气胸(锁骨下静脉).PICC组导管阻塞及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发生局部组织感染和全身感染的机会PIEC组和CVC组明显高于PORT组(均P<0.05).PORT组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另两组(均P<0.05).结论 经皮下泵中心静脉留置技术在肿瘤化疗患者应用中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笔者研究患者在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分析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可能原因。方法在2007年7月-2012年1月于普外科住院的患者中,选择55例成功接受PICC管置入的患者,其中置管目的为肠外营养的30例(54.5%),长期使用抗生素的13例(23.6%),使用化疗药物的12例(21.8%)。结果所有选择的病例都成功的置入了PICC管,PICC管的平均留置时间是13 d(留置时间最短的为1d,最长的为136 d),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有15例(27.3%),其中为完全性闭塞的11例(20.0%);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有无吸烟史等临床病例特征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PICC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静脉穿刺方式,但是可引起上肢静脉血栓等相应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置管信息记录完善、住院和出院间歇期均在医院维护且能全程跟踪随访到的6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接受“短期速成培训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n=300),以接受“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n=310),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心律失常、导管相关血栓、静脉炎、穿刺点渗液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能提高护士的PICC置管效果,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成芳  冯萍 《中外医疗》2013,32(20):6-8
目的分析长期化疗患者留置PICC导管的问题。探讨留置PICC导管的管理方案,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长期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观察组行PICC加强管理,对照组行传统管理,比较两组在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及知晓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ICC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特别是导管脱落、导管移位、穿刺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PICC导管的寿命也明显的较长,患者对生活质量情况的满意度、知晓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长期化疗患者行PICC导管期间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了导管的正常使用,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自动泵入生理盐水和人工推注生理盐水对经瓣膜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5月恶性肿瘤拟行周期性输注化疗药物需置入瓣膜式PICC患者(≥20周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予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对照组予人工推注生理盐水法.记录各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导管头端异位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盐水用量、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内穿刺点出血量、术后14 d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及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率(92.22%)、导管到位准确率(94.44%)、特征性P波出现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4.44%、84.44%、80.00%,P<0.05),观察组导管头端异位率(5.56%)、盐水用量(7.24±1.69) mL及术中出血量(2.39±1.01)mL明显少于对照组[15.56%、(26.78±10.52)、(5.34±1.36),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量(3.28±1.52)mL、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11.11%)明显少于对照组[(10.42 ±2.57) mL、11.11%、26.67%,P<0.05].结论 自动泵入生理盐水经瓣膜式PICC引导腔内心电图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人工推注生理盐水.自动泵入生理盐水法更适用于瓣膜式PICC导管头端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PICC置管时导入鞘置入不同长度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 将置入PICC导管的121例患者根据穿刺时导入鞘置入血管内长度分为三组,其中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1 cm者为观察组1,穿刺时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2 cm者为观察组2,导入鞘进入血管长度为3 cm者为观察组3,观察三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1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2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0%,观察组3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1.95%,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ICC置管时导入鞘置入长度为2 cm时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