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和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相关性血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3例进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的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9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2.2%,8/9发生在置管后3周以内。除对合并导管源感染或完全堵塞的患者拔管外,保留导管的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后血栓症状缓解。结论 PICC置管为血液肿瘤患者局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无合并感染等并发症可予保守治疗,LMWH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再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携带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同时并发导管败血症和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及其临床诊断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携带PICC化疗的215例乳腺癌患者中同时并发导管败血症和上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及其诊治情况。结果 215例携带PICC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放置PICC 216根,PICC管总置管时间为19 109d,平均置管时间为88.9d,最长212d。2例同时并发败血症和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93%,发病密度为0.1/PICC置管1 000d(0.1‰)。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携带PICC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位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5-2306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78例肿瘤患者采用PICC导管进行化疗,对PICC置管和留置过程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干预进行分析。结果:PICC置管与留置过程并发症发生情况:机械性静脉炎12例(15.38%),导管异位8例(10.26%),渗血、血肿8例(10.26%),导管置入困难6例(7.69%),导管堵塞、导管滑出、皮肤过敏各4例(5.13%),穿刺点感染2例(2.56%)。经过针对性预防护理后并发症得到有效缓解。结论:肿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不容忽视,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临床上广泛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血制品、血标本采集、静脉高营养,肿瘤病人的周期性化疗以及老年病人与新生儿患者.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许多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和刺激性,而且患者需要多次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56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56例,插管成功率为94.6%,留置时间15~96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6.5天。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徐咏梅  胡桑  程凤 《安徽医学》2018,39(9):1146-1148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的临床特征、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在临床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年1~12月置入PICC的435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性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静脉血栓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435例安置PICC患者,发生有症状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12例,其发生率为2.76%(12/435),其中58.33%的血栓发生于置管后10d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性别、年龄、导管型号、置管肢体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穿刺静脉的选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贵要静脉的发生率(1.46%)远远低于肘正中静脉(7.04%)及头静脉(9.09%).发生血栓的患者在拔除PICC后进行了常规的抗凝治疗,血栓症状得到缓解,血栓再通,未发生肺栓塞.结论 PICC置入后3周内,特别是10d内应预防监测静脉血栓发生,选择合适静脉血管进行导管置入有助于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通过及时地治疗处理能有效控制血栓的进展,促进血栓消失、再通,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验证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测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到2017年150名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资料。将确诊已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肿瘤类型相同采用1∶4配对方法,选取同期留置但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2组患者分别评分并记录。比较Caprini评分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分级和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Caprini风险评分(7.720±1.768)高于对照组(6.220±1.097);病例组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组评分≥7分以上的患者比例高达7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肺部疾病(OR=5.539,95%CI=1.799~17.053,P=0.003)、其他高危因素(OR=6.987,95%CI=2.105~23.196,P=0.001)、血栓史(OR=24.735,95%CI=3.624~168.822,P=0.001)3个因素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且随着评分的增加,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并发症23例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李威 《广西医学》2010,32(11):1454-1455
目的探讨化疗间歇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82例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发生的PICC并发症23例,总结其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结果23例出现直观并发症患者中,机械性静脉炎17例,堵管4例,局部感染2例。结论化疗间歇期,正确的健康指导,建立随访机制,对于延长PICC导管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期间非计划拔管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行PICC置管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026例,收集患者PICC带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随访1年,入组1026例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收治的64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4年收治的68例为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PICC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1)穿刺静脉与血栓发生的关系。选择头静脉:观察组7例(10.3%),对照组28例(43.8%);选择贵要静脉:观察组61例(89.3%),对照组36例(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5例(17.9%);贵要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6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置管时间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置管2周: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0例(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2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导管尖端位置与血栓发生的关系。一次置管到位:观察组65例(95.5%),对照组53例(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调整后到位:观察组67例(98.5%),对照组61例(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调整后血栓发生例数: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PICC导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静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10):110-113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6例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按照静脉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94例)和观察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62例)。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平均时间为(197.64±96.73)d,对照组为(95.01±34.23)d,观察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84%,对照组为14.9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比,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可显著延长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736例PICC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在预防化疗静脉炎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在我科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1856例分成3组,其中采用PICC置管化疗共1736例(A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化疗(B组)及四肢静脉留置针化疗(C组)各60例,比较3组化疗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C组发生静脉炎的病例数分别为24、3、8,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38%、5.00%、13.33%,A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01)。结论:PICC可有效地预防化疗静脉炎的发生,但置管前必须对影响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分析,留置期间须加强护理,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管道堵塞、管道脱出、局部及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置管,探讨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患者采用在彩超引导下经上肢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另外50例患者采用传统盲穿法经上肢浅静脉穿刺.结果 彩超引导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8%,二次性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完成时间(22.5±3.4)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长度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患者108例,进行置管长度测量方法和导管X线定位的探讨。结果:导管管端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c值)为(47.90±10.96)mm,第6胸椎右侧上缘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D值)为(48.06±11.1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2,P=0.718),本方法可行。结论:放置PICC管其末端均位于第6胸椎上缘周围,以右胸锁关节下缘至右第3胸肋关节下缘的长度的1/2加上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下缘的长度可作为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体外测量长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HCC组(A组)136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并发症中,误穿动脉、皮下气肿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4,0.000)。因并发症导致弃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PICC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以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氟康唑预防早产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照分析放置PICC的早产儿。其中口服氟康唑预防真菌感染为预防组,未口服氟康唑为对照组。比较分析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对照组与预防组患儿的基本临床特点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类似。72例预防组患儿中无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1.39%,而54例中导管相关性真菌血症的发生率为7.41%,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14.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用药后2周、4周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无差异。结论:小剂量氟康唑可有效预防早产儿PICC置管相关真菌感染,临床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1例拔管困难患者经PICC管内注射尿激酶3日后顺利拔管,2例滤器置入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的患者5日后均顺利融通并取出滤器,其余3例未行溶栓的患者经抗凝等治疗后症状均得以明显缓解。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及必要时溶栓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