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一站式杂交技术与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效果和并发症,对一站式杂交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作系统评价.方法 选择行一站式冠脉杂交手术(杂交组)34例和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传统组)34例患者,经左胸小切口在不停跳状态下行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术,手术结束后即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凝.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病例.杂交组的手术时间[(257.6±49.1)min]较传统组[(387.0±57.1)min]短,术中出血量[(312.5±86.1)ml]较传统组[(796.9±161.6)ml]少(均P<0.05),而传统组开通靶血管数[(3.7±0.8)支]比杂交组[(2.9±0.6)支]多(P<0.05).术后杂交组ICU停留时间[(52.5±23.0)h]、机械通气时间[(18 3±15.1)h]、住院时间[(11.1±2.9)d]较传统组[分别为(122.2±31.3)h、(36.8±22.6)h、(17.7±5.5)d]短(均P<0.05),而术后杂交组引流量[(657.6±17.8)ml]及住院费用[(12.8±17)万元]均较传统组[分别为(484.3±228.4)ml、(10.5±2.3)万元]多(P<0.05),但术后输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院外死亡病例,无脑血管意外、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再发.结论 一站式杂交技术治疗复杂冠心病安全、有效,与传统手术比较,创伤更小、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心脏一站式杂交手术在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3年12月-2014年9月共有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心脏一站式杂交手术,所有的患者均为包括前降支病变在内的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由外科医生先通过小切口完成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血管的吻合后,再由心内科医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其他的病变血管。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杂交手术,住院期间死亡1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发生胸腔积液4例,心房纤颤2例,住院期间未出现脑血管事件。结论:心脏一站式杂交技术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在临床早期应用中,术中出血及术后早期引流量偏多仍然是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应用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与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全动脉化组以乳内动脉、桡动脉、旋股外动脉降支为桥血管开展手术,常规组以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大隐静脉为桥血管开展手术,所有患者均为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搭桥。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等疗效情况。结果:全动脉化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5.08 ± 0.87)h vs.(4.28 ± 1.08)h,P < 0.05]。两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肌钙蛋白T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切口感染、房颤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输血比例及输注血浆、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全动脉化搭桥与常规单根动脉搭桥围术期疗效相当,尽管手术时间较长,但不增加围术期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延长住院时间,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由于近年来微创手术观念和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小切口非心肺转流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比较微创左胸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66例冠心病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心肺转流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对42例冠心病经传统正中切口行非心肺转流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比较术前基本情况、手术切口长度、伤口感染情况与住院时间,术后第1、2、3周及术后1、2、3、6月进行随访。结果左胸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均无手术死亡、术后出血、心绞痛症状,仅胸骨正中切口组出现1例收口感染,其余无伤口感染裂开。左胸小切口组较胸骨正中切口组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随访半年无绞痛等症状发生。结论左胸微创小切口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靠,近期临床效果显著,适用于单支血管病变或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重症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胸部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6例胸部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体会。方法:自2001年2月至2002年5月对6例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在75%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采用特殊胸壁撑开器游离乳内动脉并与前降支作吻合,行胸部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6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平均手术时间2.5h,平均住院时间9d。结论:胸部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处理前降支单支病变上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可以与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媲美。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应用和初步体会。方法:25例冠心病患者(男23例,女2例;年龄52-75岁,平均63.2岁)中三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4例,左主干病变2例。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人均搭桥3.32支。联合应用左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20例,全动脉化搭桥3例,序贯式搭桥16例。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手术死亡。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6.2h,8例病人(31%)未输血,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改善。结论:OPCAB安全、经济、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心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评价西宁地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7年1月—2009年10月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男性患者420例作为男性组;女性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女性组),两组均在术后(6~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所有患者均临床随访1年。结果:入选420例男性患者660处病变,120例女性患者166处病变,两组皆完成随访。男性组血脂异常、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吸烟史比例均高于女性组(P〈0.01)。左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比例男性组高于女性组(P〈0.05)。1年随访两组血栓发生率及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率女性组显著低于男性组。结论:在西宁地区左主干、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和分叉病变患者男性高于女性,男性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较多,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这与该地区特殊自然环境及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关,因此该地区人群中,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较平原地区有一定特殊性,但不同性别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方法 冠心病患者23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119例(观察组),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19例(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00);两组冠状动脉两支/左主干病变发生率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狭窄比例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反映病变严重程度的Gensini积分更高(P=0.000)。结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沈盛晖  朱建华  严卉 《浙江医学》2010,32(10):1435-1437,1442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水平和心率变异(HR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分析17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35例诊断为冠心病,其中单支病变54例,双支病变41例,三支病变4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37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入选患者的CGRP、SP水平和动态心电图检测HRV.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浆CGRP含量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P〈0.05),其中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比较,单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CGRP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心病三支病变的患者血浆SP含量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及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P〈0.01).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在冠心病三支病变的患者中均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及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P〈0.01),双支病变组的患者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P〈0.05);每5mm的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在冠心病三支病变的患者中均显著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及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P〈0.01),在双支病变的患者中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CGRP水平降低,CGRP、SP、HRV有关参数的降低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密切关系,CGRP、SP与HRV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危险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早期根据骨质疏松筛查冠心病高危人群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 年1 月-2017 年1 月于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明确为冠心病的3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骨密度测量结果并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n =102)与非骨质疏松组(n =198),同时分析骨质疏松与反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指标(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组患者冠脉单支病变比例低于非骨质疏松组,且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比例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 <0.5);骨质疏松组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轻度钙化比例低于非骨质疏松组,且冠脉中度钙化、重度钙化比例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 <0.05);骨质疏松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钙化程度均呈正相关(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骨质疏松是冠心病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独立相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CABG的手术效果。方法 103例择期行CABG的CAHD患者分为体外循环CABG组50例和非体外循环CABG组53例,对2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非体外循环CABG组患者手术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苏醒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体外循环CABG组(P<0.05,P<0.01);非体外循环CABG组患者搭桥支数、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显著少于体外循环CABG组(P<0.05,P<0.01);2组患者使用血管类型、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和胸腔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2次开胸止血、伤口感染延迟愈合、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和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CABG组患者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体外循环CABG组(P<0.05);2组患者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CAHD患者行CABG是安全可行的,且非体外循环CABG的效果优于体外循环CABG。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高危冠心痛[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评分大于或等于6分]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该中心接受OPCABG治疗的73例高危冠心痛患者(高危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78例中低危患者(SinoSCORE评分小于6分,中低危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中低危组相比,高危组的乳内动脉使用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增加(P<0.05).术后69例随访(18.3±8.6)个月,2例死亡.18例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11支乳内动脉桥通畅(11/11),38支大隐静脉桥通畅(38/43).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行PCI治疗,其余患者无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OPCABG是一种相对微创且安全的手术方式,通过强化围术期处理,可以降低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手术风险,并能取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 (冠脉 )旁路移植术 (OPCABG)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相比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 :将 36 2例行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分为 OPCABG组 (n=1 5 2 )和 CCABG组 (n=2 1 0 ) ,分别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 ,或建立常规体外循环 ,心脏停跳下完成冠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血管桥数无差别 ,OPCABG组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房颤和肺不张的发生率显著低于 CCABG组 (P<0 .0 5 ) ,呼吸机支持时间、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显著低于 CCABG组 (P<0 .0 5 ) ,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出血量、输血量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 :OP-CABG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可缩短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15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CABG组83例和OPCABG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应用中文版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手术时间、二次开胸率及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输血量、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SF-36的社会功能、精神功能、总体活力、情感职能及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SF-36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及生理职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少,术后并发症少,康复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术前持续服用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术前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对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凝血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至术前1d的非体外冠脉搭桥手术患者25例(阿司匹林组),与同期术前2周内未服用阿司匹林患者23例(对照组),分别于手术前后取中心静脉血测定ACT、PT、APTT、FIB及PLT,同时记录住院天数、引流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ICU天数、二次开胸止血病例数、术后24h输血和胸腔引流量等指标.结果手术前两组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手术后显示PT、APTT延长,FIB水平降低,PLT数量减少(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输血和胸腔引流量阿司匹林组较对照组增多(P〈0.05),二次开胸止血病例数、住ICU天数、引流天数、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术前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凝血指标异常,术后出血量增多,但不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  相似文献   

16.
陈绍稀  吕晶  吴昌昊  何仁良 《浙江医学》2017,39(1):12-15,19
目的系统性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OCHRANELIBRARY、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16年5月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应用ReviewManager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项随机对照研究和5项回顾性研究,包括4368例患者。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CA)组与术前停用阿司匹林(DA)组术后24h胸液量(均数差=32.83,95%CI:-7.92~73.58,P=0.11)、总胸液量(均数差=19.07,95%CI:-30.86~69.01,P=0.45)、输红细胞量(均数差=0.18,95%CI:-0.15~0.50,P=0.28)、输血浆量(均数差=-3.30,95%CI:-44.84~38.24,P=0.88)、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均数差=-0.07,95%CI:-0.86~0.71,P=0.85)、二次开胸次数(OR=1.04,95%CI:0.52~2.08,P=0.9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G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并不影响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护理配合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通过对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40例冠心病人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回顾性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并探讨OPCABG术的护理体会、经验及效果。结果所有病人经治疗均痊愈出院,而且无并发症的出现,手术时间较短,住院时间也显著缩短,平均为9 d。结果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对于OPCABG的病人进行规范的手术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MICS CABG组),同期收集接受常规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ortic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体重指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与接受MICS CABG的患者进行1 ∶1配对作为对照组(OP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临床资料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MICS CABG组共入选8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80.0%),女性17例(20%),平均年龄(63.8±8.7)岁;OPCABG病例45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出85例作为对照组(OPCABG组),匹配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P均>0.05)。MICS CABG 组平均搭桥(2.35±0.83)支/例,对照组平均(2.48±0.72)支/例(P=0.284),MICS CABG组无中转正中开胸者,两组均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MICS CAB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MACCE)发生率[1.17%(1/85) vs. 3.52%(3/85)]、二次手术率[2.34%(2/85) vs. 3.52%(3/85)]、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率[4.70%(4/85) vs. 3.52%(3/85)]及新发肾功能不全率[1.17%(1/85) vs. 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S CABG组手术时间较OPCABG组长[(282.8±55.8) min vs. (246.8±56.9) min, P<0.05],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9±7.8) h vs. (29.6±15.9) 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 h vs. (51.5±48.3) h]及住院时间[(18.3±3.2) d vs. (25.7±4.2) d]均较短(均P<0.05)。术后冠脉造影检查,MICS CABG组总体桥血管通畅率(A+B级)为 96.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85) vs. 3.61%(3/83), P>0.05]。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MICS CABG出院更早,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研究肺癌合并冠心病外科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 2009 年 12 月 -2011年12月我科9例肺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先行冠脉支架植入术( PCI),术后短期内再行肺癌根治术的病例资料,以及同一时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胸外科8例合并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肺癌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ACB)并同期行肺癌根治术的病例资料,将此两组临床数据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心肌梗塞、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无二次开胸止血、无围手术期死亡。与PCI组相比,OPCAB组的整体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第一个24小时胸腔引流量明显偏高(p<0.01),但两组间肺叶切除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于合并重度缺血性心脏病的肺癌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CABG)各有优势。应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冠脉病变部位等具体因素,严格按照适应证来选择恰当的血运重建技术,再积极进行肺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7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除接受常规手术前药物治疗外,手术前l周加用TMZ 20 mg,3次/d,直至手术当日清晨顿服TMZ 60 mg。对照组则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所有研究数据均经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治疗组术后4 h及24 h的cTnI及BNP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4 h的心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的多巴胺累积用量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测定的心指数及术后4 h、24 h二次测定的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OPCABG患者,TMZ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提高术后的心排血量,降低手术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