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肠道菌群失调是指一种因机体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出现的肠内菌种比例失调、菌种数量改变及肠内细菌(或毒素)移位的病理状态。脓毒症作为急重症监护室极为常见的高致死性综合征,是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而肠道菌群失调反过来会显著加速脓毒症的发展。肠道虽然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物库和内毒素库,但临床医生在救治脓毒症致多脏器功能损伤患者时,往往会忽略肠道菌群失调所带来的危害,最终可能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本文简要地从脓毒症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模型,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不同的使用方法对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 ①预防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预防组和对照组模型;②调节菌群失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后,再分为自然恢复组和调节组.以上各组分别在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预防菌群失调:在菌群失调下同时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②调节菌群失调: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作用.停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3.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从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类综合征。肠道菌群具有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及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平衡性遭到了严重破坏,但这些肠道微生物的具体影响机制及治疗潜力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肠道菌群的调节在脓毒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寻求更多治疗靶点应用于脓毒症临床治疗,改善脓毒症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4.
包文晗  王悦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4):2927-2931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互利共生状态。慢性肾脏病(CKD)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尿毒症毒素产生过多和全身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与PCT、D-乳酸、内毒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56例设为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名设为健康组做对照。粪便检测研究对象肠道菌群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对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与PCT、D-乳酸、内毒素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与PCT、D-乳酸、内毒素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脓毒症患者比较,重度脓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比较,脓毒症组PCT、D-乳酸、内毒素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正相关于D-乳酸(r=0.781;P=0.001);PCT正相关于内毒素(r=0.696;P=0.001);D-乳酸正相关于内毒素(r=0.670;P=0.001)。结论:PCT、D-乳酸、内毒素与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具有相关性,对脓毒症患者肠道细菌紊乱的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肠道菌群状态的相对平衡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肠道内各个菌种对中药的转化和吸收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更关键的是中药对维持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也有重大影响。现对近5年内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为研究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高血压及认知障碍患者中,肠道菌群影响人体血压水平、大脑功能和宿主行为,从而与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相关.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类中药调整肠道菌群对防治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从肠道菌群与高血压以及认知障碍的关系、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等角度进行综述,旨在探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人体各个疾病的关系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肠道菌群失调与类风湿关节炎(RA)、糖尿病、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可能阻止RA进展,甚至改善其症状。传统抗风湿药因其可能存在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或部分RA患者对药物疗效不显著,使得大部分患者病情不能完全缓解,故RA的治疗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关于RA治疗的新方法仍在不断探索中,未来调节肠道正常菌群将为RA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雷超  刘志华 《广西医学》2023,(9):1089-1092+1114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代谢通路及免疫通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如粪菌移植、补充益生菌/益生元有望成为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肠道菌群失调对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可能作用机制及肠道菌群调节在轻度认知障碍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制订新的轻度认知障碍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刘慧  孙涛 《医学综述》2014,(3):468-471
人体肠道内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正常菌群参与机体的营养消化吸收、生物拮抗、免疫、抗肿瘤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并维持机体健康。一旦受到宿主及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平衡状态被打破,则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和加重各种疾病。该文就肠道菌群失调的类型、致病因素、临床表现、相关疾病及治疗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肥胖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其防治形势十分严峻。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是一种从深海鱼类中提取出来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显著的抗炎和降低三酰甘油的作用,但其抗肥胖作用仍有争议。在动物模型中发现,n-3 PUFA可以有效降低脂肪含量;然而人体研究却表明n-3 PUFA可能无助于减肥,但可能会减少体质量进一步增加。n-3 PUF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调节脂质代谢、抑制食欲、缓解脂肪组织炎症和表观遗传改变等机制改善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变化,从而在肥胖与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紫花地丁水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花地丁水煎剂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应用紫花地丁水煎剂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阳性对照及自然恢复组,于给药6d后迫使小鼠排便,进行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林可霉素灌胃3d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肠杆菌显著下降。持续6d治疗后,上述菌量明显上升。结论:紫花地丁水煎剂能促进正常菌群生长。  相似文献   

13.
四君子汤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整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四君子汤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整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林可霉素灌胃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然后应用四君子汤水提液进行治疗,同时设正常、阳性对照及自然恢复组,于给药6d后处死小鼠,进行肠道菌群、血中乙酸含量及肠内容物pH值检测。结果:林可霉素灌胃3d后,小鼠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显著下降,血中乙酸含量降低,肠内容物pH值升高。持续6d治疗后,上述菌量明显上升,血中乙酸含量增高且肠内容物pH值下降。结论:四君子汤能促进正常菌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正常菌群代谢产物乙酸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孕晚期孕妇肠道菌群是否对子代婴儿免疫系统发育造成影响,为今后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医院产前检查的孕晚期孕妇建立母婴出生队列,采集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并按照是否发生肠道菌群失调进行分组,肠道菌群失调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比较两组子代婴儿脐静脉血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不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肠道菌群失调组孕产妇子代婴儿免疫五项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论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肠道菌群失调组孕产妇子代婴儿CD3+、CD4+以及CD4+/CD8+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晚期孕妇肠道菌群失调即便采取了相关干预措施也会对子代婴儿免疫系统发育造成一定影响,临床中需引起重视,并积极制定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烧伤后腹泻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微生物定量分析方法观察烧伤后腹泻病人26例。结果 腹泻时全部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总体菌量下降,厌氧菌数中的双岐杆菌、类杆菌的数量明显减少,酵母样真菌明显升高。B/E值下降。结论 严重烧伤后腹泻患者发生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6.
1型糖尿病(T1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被定向破坏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在T1DM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调节将为T1D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SCFAs防治T1DM的研究进展,探究SCFAs、膳食纤维、益生菌和益生元、肠道菌群移植及中药治疗改善T1DM的研究现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在长期临床等效剂量下4种清热燥湿类中药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方法  30只Balb/c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组、黄连组、黄柏组和黄芩组, 每组各6只。除对照组外, 苦参组、黄柏组、黄连组和黄芩组给药剂量分别为2.34、3.12、1.3 g·kg-1和2.6 g·kg-1, 连续灌胃2周,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含量, 利用16S rRNA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内容物中菌群结构变化。  结果  清热燥湿类中药对正常小鼠粪便中6种短链脂肪酸无明显影响。在常见的23种胆汁酸中, 与正常组相比, 黄芩组、苦参组、黄连组和黄柏组分别有4、3、2、1种胆汁酸显著变化。从肠道菌群丰度变化上看, 与对照组相比, 除苦参组外, 黄连组、黄芩组和黄柏组小鼠厚壁菌门均呈现下降趋势, 拟杆菌门均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黄连组变化更显著。  结论  苦参、黄柏、黄连和黄芩对正常小鼠长期药效剂量下短链脂肪酸影响较小, 但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胆汁酸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链饱和脂肪酸(MC-SFA,MCF组)、长链饱和脂肪酸(LC-SFA,LCF组)、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SUF组)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TUF组)四种脂肪酸对大鼠血清脂肪酸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给予普通日粮,高脂组给予脂肪热量比相同的高脂日粮。喂养10周,每18 d测定空腹血糖(GLU)、血清脂肪酸、血清胰岛素水平,根据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ln1/(FPG×FINS)评定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10周后,LCF组和SUF组大鼠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高脂组;LCF组血清胰岛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CF组、TUF组IS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SUF组、TUF组血清LC-SFA浓度显著低于LCF组(P﹤0.05);TUF组血清(n-3 PUFA)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高脂组(P﹤0.05)。结论不同类型脂肪酸的高脂饲料对SD大鼠的血清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有显著的影响,SD大鼠脂肪沉积及胰岛素抵抗程度随血清脂肪酸代谢作用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9.
合理膳食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基础措施。脂肪酸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迄今尚无定论,大部分流行病学和膳食干预研究提示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却能改善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脂肪酸对糖尿病的临床意义及其可能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温运颗粒对婴幼儿脾虚泻粪便短链脂肪酸的调控情况。方法 以30例脾虚泻患儿为腹泻组,30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以粪便为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脾虚泻患儿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呈明显降低趋势;温运颗粒能显著提高患儿粪便中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水平。结论 温运颗粒可能通过调节短链脂肪酸进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