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慢性收缩性损伤(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L4背根神经节中的蛋白表达。方法实验1: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aive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每组n=8)。Naive组不做任何手术;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CCI组按Bennett法结扎右侧坐骨神经主干制备CCI模型。分别测定Sham组和CCI组术前2天(基础值)及术后第1、3、5、7、14、21天(Naive组则在相对应的时间点)大鼠同侧(本实验为右侧)后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实验2: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aive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每组n=6)。CCI组制备CCI模型,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取同侧L4背根神经节;Naive组不做任何手术,直接取右侧L4背根神经节;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直接取右侧L4背根神经节。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L4背根神经节GDNF的蛋白表达。结果实验1: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从术后第3天开始至术后21天内各时间点MWT和PWL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实验2:与Sham组相比,CCI组在L4背根神经节的GDNF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CCI大鼠的L4背根神经节的GDNF表达减少,可能参与CC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P2X3和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右美托咪定干预组(DI组),复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于模型复制即刻,DI组大鼠腹腔注射40μg/kg右美托咪定,间隔24 h给药1次,连续进行至模型复制成功后14 d,Sham组和N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分别于复制模型前(T0)、复制模型后24 h(T1)、72 h(T2)、7 d(T3)和14 d(T4),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进行测定。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P2X3和P2X4受体总蛋白及膜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NP组和DI组大鼠T1、T2、T3、T4时MWT和TWL降低;与NP组比较,DI组大鼠T2、T3、T4时MWT和TW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Sham组比较,NP组大鼠脊髓P2X3和P2X4受体总蛋白及膜蛋白升高;与NP组相比,DI组大鼠脊髓P2X3和P2X4受体总蛋白及膜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改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症状,可能与抑制脊髓中P2X3和P2X4受体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A拮抗剂H-89对骨癌痛大鼠疼痛行为和背根神经节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 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1检测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CREB磷酸化水平: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骨癌痛组(n=16),分组后在大鼠右侧胫骨髓腔内分别注射PBS或乳腺癌Walker 256细胞,肿瘤细胞接种后1,3,7,10,14 d检测大鼠机械痛阈,第14天提取骨癌痛组大鼠第2至第5腰椎右侧的背根神经节,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CREB(p-CREB)的表达量。2检测H-89对大鼠疼痛行为及CREB磷酸化的影响:将32只骨癌大鼠随机均分为DMSO组和H-89组。在肿瘤细胞接种后的第9天至第14天每天鞘内注射DMSO或H-89。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5,30,45和60 min进行疼痛行为测试。在第14天最后一次鞘内给药1 h后,快速提取大鼠右侧背根神经节,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CREB的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骨癌痛组大鼠机械痛阈明显降低,背根神经节中CREB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鞘内注射DMSO或H-89后,H-89组大鼠机械痛阈较DMSO组明显升高。同时H-89组CREB磷酸化水平较DMSO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蛋白激酶A通过CREB磷酸化加剧大鼠骨癌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意义。方法: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n=20):空白对照(C)组;骨癌痛模型(CP)组,左胫骨内接种含2×105个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的悬液10 μl;假手术(S)组,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在接种后第4、7、10、14、17、21天进行疼痛行为学测试,在第14、21天各组分别选10只大鼠,取背根神经节,5只行免疫组化染色,另5只抽提RNA行实时PCR,检测背根神经节中P2X3受体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CP组大鼠在胫骨内接种肿瘤后第10天开始出现痛觉过敏,第14~21天最为明显。CP组接种肿瘤后第14、21天患侧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P2X3受体免疫阳性细胞率明显增高(P<0.05),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骨癌痛模型大鼠存在痛觉敏化,可能与P2X3受体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后处理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及EPO后处理组(EPO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Cr)含量;用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HSP70的表达。结果  IRI组血清BUN及Cr含量较Sham组明显升高,EPO后处理组血清BUN及Cr含量介于Sham组和IRI组之间;HE染色检测发现IRI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明显;肾小管管腔扩张,EPO后处理组较IRI组肾小管上皮坏死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HSP70在EPO后处理组表达最强,Sham组表达明显降低,IRI组表达则介于前两者之间。结论  EPO后处理能增强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HSP-70的表达量,因而有助于减轻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L-精氨酸减轻糖尿病大鼠机械性痛敏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组(DM组)、L-精氨酸(L—Arginin)干预组(L—Arg组)。糖尿病大鼠成模后L—Arg组第l天腹腔注射L—Arginin300mg/kg,每日1次,持续14d。DM组第l天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14d。CON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14d。测定L-arginin注射前(T0)、注射后14d(T1)、21d(T9、28d(T3)测定大鼠机械缩足闽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L—Arginin注射后28d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背根神经节中一氧化氮(nitrogenmonoxidum,NO)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CGRP)表达。结果Tn时间点,DM组PMWT相对于CON组明显降低,在T1、T2、T3时间点较CON组进一步降低(P〈0.05)。L—Arg组在T1、T2、T3时间点相对于DM组PMwT升高(p〈0.05)。DM组背根神经节NO含量较c0N组明显减少,L—Arg组背根神经节N0表达相对DM组明显增加(P〈0.05)。DM组背根神经节cGRP阳性颗粒表达较c0N组减少,给予L—Arginin后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相对与DM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机械性痛敏增强可能与背根神经节NO和CGRP表达下调有关,L—Arginin可明显促进背根神经节N0合成及CGRP表达,可能是其减轻机械性痛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骨癌痛小鼠疼痛行为学变化和脊髓背角与背根神经节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the 2B subunits of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s,NR2B)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探讨NR2B在癌性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方法:选用45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n=15):于小鼠股骨远端骨髓腔内接种Lewis肺癌细胞2×106个,接种体积为10 μL;假手术组(n=15):接种等体积的D-Hank’s液;正常对照组(n=15):不予任何处理。术后第3天始隔日观察小鼠自发痛行为及测定机械性触诱发痛。术后第7,15,23天,各组任选5只取小鼠术侧后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肿瘤生长及骨质破坏的程度;取腰段脊髓膨大(L2-4)和L4背根神经节行NR2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通过小鼠行为学测定和组织学检测证实骨癌痛模型制备成功。NR2B在模型组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免疫反应阳性指数各时间点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组中术侧第7与15,2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术后第23天,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NR2B免疫反应阳性指数与小鼠术侧后爪累计抬足时间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976,P<0.001;r=0.882,P<0.001);与小鼠术侧机械性缩足阈值明显负相关(分别为r=-0.879,P<0.001;r=-0.760,P=0.001)。结论:骨癌痛小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NR2B受体表达均增加,且与行为学表现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的NR2B受体在小鼠骨癌痛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认知障碍对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肝脏和骨骼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的关系,为糖代谢的神经调节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Aβ1-42大鼠海马内注射构建认知障碍模型,血糖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PG),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肝脏与骨骼肌GSK-3β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与骨骼肌GSK-3β的表达。结果  ①实验组大鼠FPG为(7.99±0.15)mmol/L,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0.05)。②实验组大鼠肝脏和骨骼肌GSK-3β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47±0.03)和(0.26±0.02),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 < 0.05)。③实验组大鼠肝脏和骨骼肌GSK-3β表达水平分别为(0.47±0.04)和(0.26±0.03),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与对照组(P <0.05)。结论  大鼠认知障碍可引起血糖水平的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认知障碍大鼠肝脏和骨骼肌GSK-3β表达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华蟾素对骨癌痛(CIBP)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A)的影响,探讨华蟾素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 急性分离SD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华蟾素对骨癌痛大鼠DRG细胞IA的影响。结果骨癌痛 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IA电流密度减小,激活曲线向右移动,失活曲线向左移动;华蟾素能调节骨癌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IA电 流密度,并且逆转骨癌痛IA电流激活和失活曲线的改变。结论在大鼠胫骨内注入肿瘤细胞后,DRG神经元IA电流减小;华蟾素 可能通过调节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IA电流激活和失活特性,该作用可能与它的镇痛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癌痛小鼠脊髓水平CREB转录共激活因子1(CRTC1)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46只C3H/He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23)和肿瘤组(Tumor组,n=23),Tumor组小鼠在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溶于α-MEM的NCTC2472纤维肉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Sham组小鼠接种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两组在术前1d、术后4d、7d、10 d、14 d、21 d检测痛行为学,并于相应时间点痛行为学检测后,分别随机选取3只小鼠处死,取脊髓L3-L5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RTC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Tumor组接种后各时间点机械缩足阈值[(1.35±0.14)g,(1.10±0.28)g,(0.78±0.25)g,(0.47±0.16)g,(0.34±0.16)g]明显降低(P<0.05),自发抬足次数[(3.12±0.74)次,(6.02±0.67)次,(7.42±1.22)次,(10.82±0.98)次,(12.48±1.06)次]明显增加(P<0.05).与基础值相比,Sham组和Tumor组脊髓水平CRTC1的表达在术后4d升高(P<0.05);与基础值和Sham组相比,Tumor组脊髓水平CRTC1的表达在术后7d、10d、14d、21 d均升高(P<0.05).结论 骨癌痛小鼠脊髓水平CRTC1的蛋白表达上调,该变化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后兔创面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n)水平的变化,探讨VSD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复制兔创面模型16只,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n =8,创面每日消毒、换药及包扎治疗)和VSD组(n =8,创面行VSD敷料护创引流治疗)。在建模前(0时)及建模后7 d内各时间点(6 h、12 h、1 d、3 d、5 d和7 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hs-CRP及Fn,观察比较两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建模前两组外周静脉血hs-CRP及F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建模后两组指标含量均不同程度增高。自12 h时间点VSD组hs-CRP含量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VSD组hs-CRP峰值出现在第1天,为(43.81±3.15)mg/L,而常规组hs-CRP峰值出现在第3天,为(70.84±4.82)mg/L。第1天时间点VSD组Fn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Fn的峰值均出现在第3天,分别为(161.53±8.60)mg/L和(109.83±9.18)mg/L,但随后VSD组Fn维持在一个高浓度的平台期,下降趋势不明显。结论  VSD技术可能通过引流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和渗出液,改善创面微循环,促成纤维细胞增殖,早期降低血浆hs-CRP含量,增加Fn含量,减少炎症反应,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枸杞多糖(LBP)对精神分裂症模型(Sz)大鼠海马中GluR1表达及认知功能影响。 方法  选取3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3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Sz+LBP)。Sz及Sz+LBP腹腔注射地卓西平马来酸盐0.6 mg/(kg·d),连续注射14 d制造精神分裂症模型,Sz+LBP同时灌胃枸杞多糖100 mg/(kg·d)。正常对照组在相应时段注射等剂量的正常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分别评估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进行Morris水迷宫,比较3组大鼠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时间以及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法测定海马中GluR1蛋白的表达。结果  Sz的运动量、共济失调、刻板行为评分以及海马中GluR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Sz+LBP的运动量、共济失调及刻板行为评分均低于Sz,明显抑制精神分裂症大鼠海马中GluR1的表达(P <0.01)。结论  枸杞多糖对精神分裂症模型大鼠海马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海马中GluR1表达来改善其认知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激活蛋白1(A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皮下种植法建立大鼠EMs模型,选取建模成功的28只大鼠为模型组(n =28),观察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对照组子宫内膜、模型组在位子宫内膜和异位病灶ERα、ERβ、AP-1、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腺体、间质血管明显增加;②大鼠EMs模型的异位病灶与对照组子宫内膜间ERα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7),而其在位内膜中的表达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ERβ、AP-1(c-jun)蛋白、VEGF在模型组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中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其在位内膜及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EMs模型在位内膜中ERα和ERβ均高表达,异位病灶中则仅表现为ERβ高表达,同时上调c-jun,VEGF的表达,ERβ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较ERα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胫骨癌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MKⅡ)的表达变化,探讨CaMKⅡ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雌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n=18):空白组(N),不作任何处理;对照组(C),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5μlHank’s液;模型组(M),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注入5μlWalker256细胞(2×107/ml)。分别于建模前及建模后6d、12d、18d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双后肢负重差值(n=6),并在相应时间点随机取6只大鼠脊髓L4~5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aMKⅡ的表达。结果与N组、C组比较,建模后6~18dM组大鼠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行为学改变,脊髓背角pCaMKⅡ表达逐渐升高(P〈0.05)。结论脊髓pCaMKⅡ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经腹腔和气管建立大鼠芥子气(SM)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比较两种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的差异。方法  选取Sprague Dawley大鼠136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8只,其他4个组为腹腔SM组、腹腔丙二醇对照组、气管SM组、气管丙二醇对照组,每组32只。腹腔SM组腹腔内注入稀释的SM 0.1 ml(0.96 LD50=8 mg/kg),气管SM组气管内注入稀释的SM 0.1 ml(0.98 LD50=2 mg/kg),正常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电镜观察,判断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①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TUNEL染色阳性细胞表达率较气管SM组增多(P <0.05)。②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Bax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升高(P <0.05);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Bcl-2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降低(P <0.05)。③腹腔SM组各时间段肺泡间隔凋亡蛋白酶Caspase-3、Caspase-9阳性表达率较气管SM组增多(P <0.05)。④电镜显示,染毒72 h,腹腔SM组和气管SM组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凋亡细胞形态特征为上皮细胞膜附着的微绒毛断裂缺失,排列紊乱;线粒体嵴模糊,粗面内质网表面附着的核糖体脱离,并游离于细胞质中。结论  SM经腹腔和气管染毒致大鼠急性肺损伤,通过内源性通道引发细胞凋亡调节异常,SM经腹腔染毒大鼠各项细胞凋亡指标比经气管明显升高,推测可能与SM腹膜腔的快速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并观察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Nav1.6在其背根神经节(DRG)中的表达。方法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癌痛组(n=15)大鼠左胫骨骨髓腔内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假手术组(n=10)注射生理盐水,以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n=10)。于造模后第4、8、12、16、20日,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评估机械性痛觉过敏以及热痛觉过敏。造模后20 d,取接种侧胫骨做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生长情况,real-time PCR检测大鼠L5~L6DRG中Nav1.6 mRNA的表达。结果癌痛组大鼠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行为学改变,癌痛组大鼠DRG中Nav1.6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制备的大鼠胫骨癌痛模型是骨转移瘤相关疼痛较可靠的模型。Nav1.6mRNA在骨癌痛模型大鼠DRG中的表达上调,提示该通道可能参与骨癌痛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针治疗对骨癌痛吗啡耐受模型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变化.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骨癌痛+吗啡耐受组(BM)、骨癌痛+电针组(BE)和骨癌痛+吗啡耐受+电针组(BME).BM、BE和BME组制备胫骨癌痛模型,接种后第7天3组分别实施吗啡、电针、吗啡+电针治疗,连续9d.电针选择足三里(ST36)和三阴交(SP6)穴位.痛行为采用机械刺激缩足阈值测定,以50%缩足阈表示.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背根神经节CGRP表达水平.结果 电针治疗第5天,BME组50%缩足阈值(10.9±0.8)g,与BM组[(8.7±0.6)g]和BE组[(6.2±0.9)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至第9天.BME组背根神经节CGRP免疫阳性表达的IOD值(9026.5±1827.4),与BM组(14803.1±2086.7)和BE组(15730.6±27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电针能够改善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机械痛阈,机制可能与减少背根神经节CGRP过度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骨癌痛大鼠不同发展阶段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P75NTR在背根神经节的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骨癌痛组(C组).瘤细胞植入前及植入后7d、13d和19d分别测定疼痛行为学变化,并检测背根神经节TrkA、P75NTR表达变化.结果 C组大鼠在接种瘤细胞7d后出现骨癌痛,13d、19d疼痛持续发展,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kA、P75NTR受体表达在接种后7d开始增加,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接种后13d、19 d TrkA、P75受体表达水平高于接种后7 d(P< 0.05),接种后19 d受体表达水平与接种后1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癌痛大鼠TrkA、P75NTR受体出现异常表达并加剧骨癌痛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经腹腔和气管复制大鼠芥子气(SM)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比较2种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肺纤维化指标的差异。方法  选取Sprague Dawley大鼠136只,随机分为5组。腹腔SM组腹腔内注入稀释的SM 0.1 ml(0.96 LD50=8 mg/kg),气管SM组气管内注入稀释的SM 0.1 ml(0.98 LD50=2 mg/kg),腹腔和气管丙二醇组分别腹腔和气管内注入丙二醇0.1 ml,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判断肺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  ①光镜下见72 h肺泡间隔被染成绿色的胶原纤维增多;②腹腔SM组大鼠肺泡间隔各时间段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TIMP-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与气管SM组比较升高(P <0.05);③腹腔SM组大鼠肺泡间隔各时间段肺泡间隔Ⅰ型胶原、Ⅲ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与气管SM组比较升高(P <0.05);④腹腔SM组大鼠肺泡间隔各时间段肺泡间隔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母亲DPP同源物7(Smad7)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与气管SM组比较升高(P < 0.05)。结论  大鼠在经腹腔和气管SM LD50浓度相似的情况下,经腹腔途径肺纤维化指标与经气管比较升高,提示SM经腹腔途径更容易诱导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间歇低氧(CIH)大鼠肺组织中磷酸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PERK)、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UC组)、CIH组,每组各自分成3、7、14、21和28 d 5个时间亚组。采用HE法观察UC组和CIH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PERK、CHOP蛋白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肺组织CHOP mRNA表达。结果  ①CIH组肺泡壁及间质轻度水肿,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紊乱,部分肺泡融合;UC组大鼠肺组织无明显病理变化。②CIH组肺组织p-PERK、CHOP蛋白表达高于UC组,于21 d表达最高。③CIH组肺组织CHOP mRNA表达高于UC组,于21 d表达最高。④P-PERK、CHOP表达的上调呈正相关。结论  慢性间歇低氧可引起肺组织损伤,而p-PERK、CHOP蛋白的活化表达在慢性间歇低氧大鼠肺组织的损伤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