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是古老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气是宇宙万物之宗,大千世界变化之源.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因此,每当人们在探讨生命现象时,总会把视角投向“气”这一古老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2.
朱光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0):447-448
古代哲学家认为 ,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都源于气的运动变化。这种观点被引入中医学 ,气便被认为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如元气、营气、卫气、水谷之气等 ;同时又引伸代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为了进一步说明气在人体中的运动变化情况 ,中医学还派生出两个重要概念——气化与气机 ,并广泛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但在应用过程中 ,时常可见到对二者的概念不清或相混淆的情况。鉴此 ,本文拟对二者小议如下。1 关于气化气化理论始出于《太始天元玉册·运气微旨篇》,…  相似文献   

3.
裴丽敏  杜武勋  李晓凤 《陕西中医》2021,(11):1586-1590
气化理论是中医理论之源,气化是宇宙万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是中医“天人相应”和“整体观”的体现,由自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三部分组成,自然气化是自然气候、物候的变化; 人体气化是五脏生克制化关系,是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药物气化为中药受自然之气、具有自然之性,以己之偏性调节人体之气的运行。自然气化、人体气化、药物气化也体现了“时间-气候-物候-病候”的理念。人体气化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与五脏关系密切,受自然气化与药物气化的影响。五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人体气化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在临床应用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辨证、治疗、预防均有气化理论的指导和应用,气化理论贯穿了疾病的诊疗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气化,中医理论的轴心线。气,是气化的主宰与物质承担者。生殖之精,是生命基本的化演单位,气化之宇。阴阳,表达生殖之精依靠气化,演化出的具有某些相对的可比较属性。五行,是反映生命体在气化作用下,同源演化区域里生命结构或功能渐变的五大变化序态。透过气、精、阴阳、五行,探讨生命科学里的中医气化观。  相似文献   

6.
中医气化理论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4,(7):889-891
目的:略论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教授"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践意义。方法:通过文献梳理及临床调研,分析现代疾病谱特点及内科疑难病之发病机理,依据中医整体观、天人合一理论及现代系统论,论述"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内涵,并探讨该理论对现代疾病的现实意义。结论:"五行脏腑气机气化"这一概念和理论,是刘华为教授坚持中医原创思维,汲取其他学科知识,基于临床实践对现代内科疑难病的复杂病理变化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并提出了全新的诊疗思路和研究方法,深化和发展了中医学基础理论,具有指导现代疾病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气机气化相关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机与气化,是中医学中气的理论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研究人的生命过程、脏腑功能活动,以及营养物质代谢等内容的核心。二者内涵有区别.气机主要是讨论气运动的机制及规律;气化主要是研究气运动所产生灼效应,相当于新陈代谢巾的同化与异化作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气机既是气化的基础,又是气化作用的一个方面,两者的统一是生命活动之根本。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气—中医学的最高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吉棠 《新中医》1989,21(1):2-6
论述气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说明中医学以物质的运动为理论基础。气是世界和生命人体的本原,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的形式,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脏象是人体的气化,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治疗实为调理气机,养生贵乎保养精气。)  相似文献   

10.
王品山 《中医药学刊》2002,20(2):144-144,146
科学家李政道说:“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气就是肉眼看不见的暗物质概括,气化运行大千世界,开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气化生命奠定了中医的辉煌发展,中医的经络是载荷于生命机体组织结构层次间隙的,以气为主体的循环网络系统,具有与生命机体组织结构功能作用的同步功能作用,是生命机体组织结构自身整合调控的机制系统,以维护生命的正常活动,美国的费里德等三位药理学家,发现了氧化氮在血管机能调节过程所起的信号传递作用,提示了气体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传递作用,同时也破译了中医对生命认识的经络基础理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经络不解之谜,就在于气是暗物质,气化生命奠定了中医的诸多博大精深的理论学说,指出,21世纪也是中医学发展的世纪,要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医气化学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科学语言,对气化学说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气化是精气化生万物的激发因素;气化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普遍属性;气化是机体内部功能物质的系统概括。  相似文献   

12.
马淑侠  韩婷婷 《陕西中医》2007,28(9):1200-1202
目的:探讨气与气化。方法:归纳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临床体会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气"是物质的,气的运动才产生功能。"气化"规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机体内的诸气时刻不停,错综复杂,但又有规格的运动着,构成了机体根本生存形式。  相似文献   

13.
于勇 《陕西中医》2008,29(3):318-320
目的:探讨中医气化的源流和内涵。方法:援引《内经》、《伤寒论》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体会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气化"是论述自然六气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理论;"气化"是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及其在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推动下,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伤寒论》六经六气学说是《内经》气化学说的具体应用和发展;人的生命其实质是一个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气的理论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各个方面,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但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现行中医教材在气的含义、气运行之通道、气的运动形式以及气机和气化的总司等问题上尚有不足之处,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一气的含义现行中医教材将气的含义或释为物质,或释为功能,或两者兼而有之。笔者认为;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不尽全面的。因为中医的气至少应包括下列三种含义; (一)运动着的微小难见的物质(简称物质之气)。主要指那些具有营养作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其次,尚包括那些具有致病作用的物质,即邪气。  相似文献   

15.
气化形式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内经》中有关“气化”的论述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气学说为依据,提出了气化的基本形式为:聚、散、合、离。  相似文献   

16.
宋立群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肾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宋教授精研中医学经典,对现代肾脏病研究又有较深造诣。对水肿病的辨治认识独到,提出气化是水液运化的动力,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水液在体内的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17.
气化论辨析     
气化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是古代哲学家对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认识,气化观点的基本思想是气聚为物,物散为气,元气论者在论证这一思想时,经常用水或其他物质的三态变化为喻,如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说:“人之生,其犹冰也,水凝而为冰,气积而为人,冰极一冬而释,人竟百岁而死。”(《论衡·道虚》)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曰:“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正蒙·太和》)这表明原始的气化论是由物质三态变化的事实导出的,自然界中存在的气态物质,是元气论者所谓“气”的原型,而自然界的三态转化则是气化观点的自然科学依据,气化学说源于哲学知识,在  相似文献   

18.
王勇 《四川中医》2014,(3):31-32
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自然界有春夏秋冬,人身亦应春夏秋冬,如果体内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气机的失序,气化功能的障碍,人体就会生病。所以主方的配伍应用就是要恢复体内的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气化生命机能。  相似文献   

19.
调理肝脾气机以助气化防治女性围绝经期疾病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怡  李祖伦 《四川中医》2005,23(10):19-20
立足于中医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提出围绝经期疾病发病的病机是气化功能失调.而全身气化由肝、脾所主,在此基础上拟定调理肝脾气机、助气化,以滋养先天的治疗原则,实现辨证和辨病相结合,找出“病”的物质基础,为治疗围绝经期多种疾病如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和新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沈氏女科学术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气化理论内容。可从脏腑气化、三焦气化、六经气化、形气神气化等角度对沈氏女科学术思想进行解构,方药体系进行重排,以丰富中医气化的临床应用。脏腑气化重在调肾阴阳与通降戊土,从肾立论,把控阴阳升降平衡,通降戊土,注重右路敛降。气郁生痰、痰瘀互结、毒损入络为三焦气化不利的表现,并凝练出治法方药全面调理三焦功能。沈氏女科特色方药可丰富六经气化用药体系,临床注重开太阳,疏少阳,通阳明,温太阴,补少阴等。还需注重形气神同调,三位一体综合调理形气神气化,形变重在解毒通络,消形实而益形损,神变当首要考虑情志等。在具体方药方面,沈氏女科系列经典名方如沈氏女科温胆汤、调肾阴阳方,常用对药如山萸肉配刘寄奴、当归配菊花等均可从气化角度进行分析,临床运用时重在将各种气化理论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基于中医气化理论分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加强了这一学术流派与中医经典的联系,丰富了中医气化学说的用药风格,为沈氏女科的临床经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