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泻实法在虚证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利 《陕西中医》2006,27(1):125-126
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虚、实两端。其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然虚弱之体,正气内亏,抗邪无力,易受邪侵,而一味补益又有恋邪之弊。邪气稽留进而更损正气,加重虚损。因而治疗上常应用泻实法以达到祛除病邪,保存正气而治疗虚证之目的。1以泻代补正  相似文献   

2.
脓毒症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其病因多为温热毒邪内蕴于体内,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脓毒症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机转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其传变规律及辨证治疗多遵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温毒邪气是外因,温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脓毒症高死亡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积极救治,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周艳  丛慧芳 《吉林中医药》2021,41(9):1158-1160
丛慧芳认为慢性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因之本是正虚邪恋.从"正气与伏邪"的角度,从女性脏腑、生理特点和体质等方面探讨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产生的病因病机:一方面,"正虚之处即是容邪之所",湿瘀伏邪随正气虚弱而伺机停留,缠绵难愈,正气愈虚,邪气愈发作无时;另一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女性多肝郁之体对三焦水湿代谢的影响与本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治疗上以温、和二法为指导原则,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4.
总结刘祖贻运用扶正法治疗肝癌的经验。认为肝癌以脏腑阴阳气血亏虚为本,湿、热、瘀、毒互结为标,正气亏虚、邪毒搏结为其主要病机。临证主张在扶正御邪、扶正祛邪、扶正安邪即"扶正三法"的指导下,以健脾扶正为主,佐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5.
水道疾病的病机主要为外感邪毒或邪毒内生、身体虚弱、过度劳累影响肾和膀胱功能,毒邪内阻使水道不畅,气机受阻,功能失调,或正气亏虚,对水道及其脏腑功能的调节能力下降,使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发病。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毒、虚是慢性肾脏病致病的因素,两者贯穿于慢性肾脏病的整个疾病过程。运用壮医特色"三道两路""三气同步"的基本理论与"毒虚致百病"的病因病机,通过调气、解毒、补虚原则指导治疗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中医临床文献病因病机信息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进一步开展艾滋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1985年至2006年我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类文献,根据文献设计出病因病机信息提取表,由中医专家提取文献信息,最后建立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120篇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文献.统计结果显示,艾滋病的外因为疠气,内因以虚为主,表现为气、血、阴、阳、精亏虚;病机为毒邪入侵机体,日久则正气虚损,以致气虚血瘀,痰、湿、热阻滞,变证丛生.结论 艾滋病的病因、发病与疠气有重要关系;病机为湿浊、热毒之邪入侵机体,日久累及正气虚损(以气血阴阳俱伤、精气损耗、脏腑渐虚为主).  相似文献   

7.
郭冰玲  蔡美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5):25-26,52
介绍蔡美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术后的经验。其认为乳腺癌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洁、劳倦过度及六淫外邪等,基本病机为正气亏虚、瘀毒内结,临床可分为肝郁气滞、痰毒互结、气血亏虚、脾肾虚损、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等证型。蔡师认为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主要为气阴两虚之证,阴虚日久则出现火旺之证,临证辨治应从肝、脾、肾三方面综合考虑,以扶固正气为主,视其气血盈亏分虚辨实,适当佐以祛邪,达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之效,自拟脾肾方,针对术后治疗的不同时期和并发症,分清轻重缓急,悉心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田玉美系湖北中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50余年,经验丰富,在诊治肺癌方面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田教授认为,肺癌的形成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即阴阳失衡、正虚邪积及癌毒形成,而其中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气亏虚、阴阳失调,是外邪入侵乃至罹患肺癌的基础,故有"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之说。肺气虚损久之则子病累母,乃见脾肺同病,脾失健运则津液输布障碍,从而正虚邪,邪毒胶  相似文献   

9.
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急慢性病都要询问病因,审证求因,“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正气为本,邪气为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就将疾病的内外因联系起来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感发热病,必须分清是风、火、暑、湿、燥、寒以及温疫之杂气,厉气为  相似文献   

10.
学习裘沛然治疗慢性肾病经验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裘沛然关于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的认识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病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治疗主张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基本方法是补肾摄精,祛毒泄浊。传承人王庆其综合应用导师养正徐图法、反激逆从法、大方复治法、医患相得法等,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较为满意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主客交”理论首见于温病学家吴又可的《温疫论》,后世医家对此理论做了补充,认为“主”为正,“客”为邪,人体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正邪相争,胶固于血脉,日久而成痼疾。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机责之素体亏虚,外邪入侵,正邪交争于血脉,致脉络凝瘀,变生诸症,与“主客交”理论相合。基于此理论,临证可运用扶正达邪、分解主客及搜剔顽邪、通络化瘀的治法治疗SLE,验之临床,取效明显。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2.
益气养阴活血法论治出血性中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出血性中风以气阴亏虚为基本病机,贯穿疾病之始终;气阴亏虚为孳生诸邪之肇端,既病之后必伤气阴;气阴亏虚、痰瘀阻络是后遗症之基本病机,是再中之根本;离经血滞、瘀血为标,风火痰毒为兼邪。提出益气养阴活血为治疗出血性中风之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心肌炎为常见心血管病之一 ,中医对本病的发病及其病机转化过程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 ,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 ,气阴亏虚、邪毒犯心、心神失养是其重要病理机转。急性期多因感受外邪引起 ,治疗当以祛邪为主 ;恢复期邪气始退 ,正气已伤 ,治疗以扶正为主 ,兼祛余邪 ;慢性期邪毒伤正 ,临床常见气阴两虚 ,并有络脉运行受阻 ,治疗以益气养阴 ,佐以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其中气阴两虚证不仅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内因 ,还是病变的必然结果 ,存在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 ,生脉饮、炙甘草汤为临床上的常用方剂。但是 ,笔者在多年临床实…  相似文献   

14.
中医认为感冒与肺卫密切相关,病机有虚实两端,其中肾阳虚型虚体感冒者,由于体内肾阳亏虚,肺卫功能不足,外来寒邪易于伏藏于机体,此即"肾虚邪伏"。机体在邪伏期间并无不适,待各种原因损伤正气后,外邪引动机体内伏之邪而发病,表现出各种不适症状,而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机制与"肾虚邪伏"的病理特点的对。本文从"肾虚邪伏"角度,进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阳虚型虚体感冒有效性的探讨,为临床辨证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肾阳虚型虚体感冒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膜性肾病属于慢性肾脏病范畴,目前仍缺乏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认为本病病机总属正气亏虚,邪侵肾络,形成肾络微型癥瘕,致使肾体受损。治疗当标本兼顾,结合"六对论治"思路,按照虚损期、虚劳期、虚衰期分期辨证论治。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17.
虚实是中医辨证的纲领,论治的依据。对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就是根据癌肿不同阶段的正邪变化,作出相应的治疗。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癌症的邪正关系,也就决定了正确治法的能否确立,从而最终影响治疗的效果。1瘤邪所凑.正气未必先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大多数医家将此语解释为:凡是遭受邪气侵犯,人体必定首先正气亏虚。也就是说,是正气亏虚招致邪气的侵袭。正气亏虚是因,邪气侵袭是果。在解释恶性肿瘤的发病缘由时亦借用此语。所以认定恶性肿瘤的发生同样是由于正气先虚…  相似文献   

18.
周玲 《陕西中医》1989,10(8):373-373
<正> 人参性甘,微苦温,具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功效,温病学派医家在四时温病和温疫中应用颇多,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病变发展阶段和病机的不同,通过用药缓急、用量大小、配伍差异,体现为扶正祛邪、固摄救脱、补养气阴三个方面,以下就其具体应用概括说明之。一、扶正祛邪温邪致病多来势急骤,发展迅速,兼之常病发于里,邪实未去而正气己虚者屡屡可见,配伍人参能扶正以助祛邪。1.扶正以助透邪;暑为火热之邪,其性酷烈,病多径入气分,初起即见白虎四大症,治当清暑泻热、透邪外达,脉芤者为津气已伤,宜于清热剂中合用益气生津之人参,冀透邪外达。温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通报》2011,(5):20-20
伤寒千态万状,只虚实二字尽之。一实一虚,则邪正相为胜负,正胜则愈,邪胜则死。若正气实者,即感大邪,其病亦轻;正气虚者,即感微邪,其病亦甚。故凡气实而病者,但去其邪,攻之无难,所可虑者,惟伤寒挟虚为难耳!最可恨者,有曰"伤寒无补法",惑乱人心,莫此为甚。独不观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脉症之虚寒者一百有余;定一百十三方,用参者三十,用桂、附者五十余。  相似文献   

20.
曹晓岚教授认为脑血管疾病正气亏虚,痰瘀阻滞,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治疗应重视关键病机以及关键病位—脉络的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补虚、化瘀、祛痰、通络,心脑宁治疗,标本兼顾、通补兼施,补正气以助血行、散痰浊,化瘀祛痰以通脉络,行气机以使实邪得祛、正气得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