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参与式培训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106名干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模式,实验组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核心能力测评,比较两组得分差异。结果  培训后,实验组核心能力得分较培训前上升(9.85±3.31)分,对照组上升(3.47±1.73)分。培训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参与式培训模式较传统培训能更好的提高PICC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CRBSI发生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CRBSI发病率为8.0‰;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38.4%);股动脉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内静脉与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及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离病原体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55.6%),革兰阴性菌26株(41.3%);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及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患者年龄、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合并糖尿病与否及APACHEⅡ评分等因素与恶性血液病CRBSI发生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CRBSI感染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同时给予CRBSI危险因素评估后能更有效地预防CRBSI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后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 置管过程中,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34.9%(15/43)(χ2=12.904,P=0.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为(14.7±3.1)s,短于对照组的(22.4±14.0)s(t=-3.512,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9.3%(4/43)(χ2=4.195,P=0.041)。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B超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气管切开患者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且具有置管时间短、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T管不能夹闭的简易处理方法。方法  用2根输尿管导管经T管置入至胆总管末端扩张治疗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结果  6例患者胆总管末端狭窄均扩张成功,T管能顺利夹闭、拔除。结论  用2根输尿管导管经T管置入并保留至胆总管末端有缓慢扩张作用,是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T管不能夹闭的简易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复合定位法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PICC外测量法与置管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复合定位法。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包括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最佳率、导管最终到位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P<0.05;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P<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采用PICC复合定位法测量准确性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尖端位置最佳率、导管最终到位率高,能够有效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并预防及调整PICC导管异位,提高患者满意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方法阻断颈部静脉在血液病患儿置PICC管中异位效果的比较。方法选择79例需行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儿,按其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1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偏头法加手臂与躯体大于90°角而小于135°角;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以阻断颈内、颈外静脉。观察两种置PICC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置管后采用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的正确率。结果置管过程中,对照组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发生率为24.4%(10/41),观察组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发生率2.6%(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置管时间为(41.5±5.2)s,观察组置管时间为(25.2±3.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可预防减少血液病患儿置PICC管异位入颈部静脉的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NVECG)的波形变化辅助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准确定位的效果.方法 60例ICU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采用NVECG法引导PICC置管,通过特征性的P波变化,辅助PICC准确定位,并与穿刺后X线胸片检查结果比较,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60例患者中58例穿刺后床旁X线胸片证实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2例导管尖端易位于颈内静脉.以X线胸片结果为“金标准”,NVECG法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度为98.3%,特异度为100%.结论 NVECG用于辅助PICC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可作为X线胸片的替代方法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经过外周静脉插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PICC是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因其能有效地解决静脉输液问题,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模拟机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进行位置验证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模拟机观察比较85例接受PICC穿刺的肿瘤患者的导管位置,并据此建议护士对PICC导管进行较位。结果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9例(10.59%),上腔静脉中段43例(50.59%),上腔静脉下段24例(28.24%),右心房2例(2.35%),颈外静脉3例(3.52%),其他部位4例(4.70%)。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9.41%。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00%。结论利用模拟机对PICC导管进行位置验证可以观察导管位置,并建议护士及时对导管进行较位,还可以对化疗患者的PICC导管位置进行跟踪观察,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对不同治疗时机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100例确诊为发病时间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根据发病时间分析≤3 h组与3~6 h组,并根据是否合并有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44例(44.0%)患者发病≤3 h,其中心房颤动患者15例,非心房颤动患者29例;56例(56.0%)患者发病3~6 h,其中心房颤动患者20例,非心房颤动患者36例。房颤对不同溶栓时机相同时间段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P >0.05)。3~6 h组房颤组患者溶栓后24 h内发生PH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房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3个月后发现,房颤对不同溶栓时机患者mRS评分无明显影响(P >0.05)。结论  心房颤动对不同溶栓时机患者的疗效及神经功能恢复无影响,但增加了时间窗为3~6 h的脑梗死患者PH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模拟定位机对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进行位置验证的研究。方法:用模拟定位机观察比较85例接受PICC穿刺的肿瘤患者的导管位置,并据此建议护士对PICC导管进行校位。结果: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段9例(10.59%),上腔静脉中段43例(50.59%),上腔静脉下段24例(28.24%),右心房2例(2.35%),颈外静脉3例(3.52%),其他部位4例(4.70%)。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9.41%。二次置管成功率为100%。结论:利用模拟定位机对PICC导管进行位置校证可以观察导管位置,并建议护士及时对导管进行校位,还可以对化疗患者的PICC导管位置进行跟踪观察,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右心房心电图( right-artrial ECG,RAECG)引导与常规技术( convenitional placement techniques, CT)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及其他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的骨科手术患者,经数字随机表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右心房心电图引导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技术(A组,n=20)、传统常规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B组,n=20),穿刺结束即刻通过C臂或床旁X-胸片观察导管的走向,记录各组患者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平均置入深度以及导管异位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8例,2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90%,B组患者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14例,6例异位于右颈内静脉,导管位置精确率7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1.3±1.2)cm,B组患者导管置入平均深度(14.45±1.6)c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穿刺时间、误穿动脉、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房心电图引导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优于传统置管法,且导管置入深度少于传统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钙化在乳腺癌不同阶段X线征像。方法  收集行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出现钙化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277例,回顾性分析钙化X线征像,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乳腺癌钙化形态、分布、数目及伴随情况在导管原位癌、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浸润性导管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钙化X线征像初步鉴别不同阶段乳腺癌,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microRNA-10b(miR-10b)表达与临床指标及预后关系。 方法  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305例中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iR-10b表达,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miR-10b表达在不同临床指标间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miR-10b、年龄、淋巴结、雌激素受体α(ERα)、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无瘤生存时间,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miR-10b不同表达组间无瘤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miR-10b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和复发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月经状态、临床分期、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iR-10b阳性表达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R-10b表达阴性中位无瘤生存时间较miR-10b表达阳性时间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淋巴结阴性时miR-10b阴性表达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较阳性表达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反,miR-10b表达在淋巴结阳性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R-10b表达水平与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复发转移相关,特别在无淋巴结转移且miR-10b阳性表达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短,预后差。miR-10b阳性表达是早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适宜处理方法,比较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联合封堵取石导管与N-Trap拦截网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并根据手术中使用辅助器械的不同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单侧输尿管结石患者223例,其中单独使用输尿管硬镜碎石54例(A组),输尿管镜联合使用封堵取石导管79例(B组),输尿管镜联合使用N-Trap 拦截网90例(C组)。比较3组间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清石率、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比较:A组37/54(68.5%),B组65/79(82.2%),C组85/90(94.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清石率比较,A组为27/37(72.9%),B组为56/65(86.1%),C组为80/85(94.1%);B、C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46),表明输尿管镜联合使用结石封堵装置可提高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A组为(34.5±12.2)min,B组为(47.3±15.4)min,C组为(45.6±14.5)min。A组分别与B、C组比较手术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45)。手术并发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选择单纯使用输尿管镜碎石的方法并非最佳选择。封堵取石导管与N-Trap拦截网具有不同的设计特点,但就该院临床使用的效果分析,N-Trap拦截网对结石的阻拦、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清石率方面优于封堵取石导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神经阻滞联合臭氧防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5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口服加巴喷丁胶囊,300 mg/次,3次/d;B组采用神经阻滞治疗;C组采用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VAS评分检测,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C组疼痛缓解、痊愈时间短于A、B组(P <0.05),无PHN发生。结论  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是安全、有效、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研究特利加压素和奥曲肽对肝硬化(LC)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及血流速度(BFV)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4月该院66例LC合并静脉曲张患者的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特利加压素组、奥曲肽组、联合组,于治疗前后测定肝静脉楔压(WHVP)、肝静脉游离压(FHVP)、HVPG、BFV。结果  不同时间点的HV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奥曲肽组与特利加压素组的WHVP、HVP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与奥曲肽组的HV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后门静脉BF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与特利加压素组、奥曲肽组的FHVP、HVPG、门静脉BFV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特利加压素和奥曲肽均能降低HVPG,升高BFV,两者联合用药降低HVPG,升高BFV的作用优于单独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送管困难与导管异位关系。方法回顾分析95例实施PICC置管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PICC置管时送管通畅与否分为送管通畅组和送管困难组,观察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结果 61例早产儿PICC置管时送管通畅,其中发生导管异位8例,导管异位率为13.11%,34例PICC置管时送管困难,其中发生导管异位20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58.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3,P〈0.01)。结论置管前认真评估,置管中送管受阻时综合分析受阻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PICC置管的15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患儿置管24 h内均经胸片拍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测量胸片上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并获取置管当日体重数据,对患儿PICC置管情况及置管静脉分布进行描述,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 结果 150例早产儿中,有89例(59.33%) PICC置管导管尖端达到最佳位置,28例(18.67%)导管置入过深,12例(8.00%)导管置入过浅,21例(14.00%)导管路径异常;其中贵要静脉最佳位置到位率最高(66.22%),贵要静脉置入过深发生率也最高(22.97%),大隐静脉置入过浅发生率最高(20.00%),头静脉路径异常发生率最高(32.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导管最佳置入长度和体重均呈正相关(均P<0.0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静脉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均有一定线性关系(均P<0.05)。 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较高,且在不同置管静脉中异位情况分布有一定差异,临床应结合早产儿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置管静脉;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相关,可以用来指导PICC置管,但具体回归方程有待临床进一步校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