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受试药物的最低抑茵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平板改良法体外模拟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并检测五倍子水提取物不同的MIC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作用,扫描电镜确认.结果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64 mg/mL,当增加药物浓度至1.5倍MIC(96 mg/mL)和2倍MIC(128 mg/mL)分别于4、8和24 h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时,活菌数明显减少,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24h内金黄色葡萄球菌BF中的细菌不能被完全清除.各时间段之间活菌数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有清除影响,具备开发应用的潜力,但还需进行药物配方和临床用药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芦荟苷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黏附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微量液体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芦荟苷、绿原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棋盘稀释法测定芦荟苷与绿原酸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的MIC值,通过分级抑制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指数来判断两者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作用的影响,并测定低于MIC的5个浓度梯度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产酸作用的影响;体外构建变异链球菌24 h生物膜模型,MTT法测定以上各浓度混合液作用24 h后生物膜黏附的量,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其对生物膜结构和细菌活性的影响。 结果 芦荟苷与绿原酸单独用药时,其MIC分别为0.63 g/L和5 g/L;联用的MIC为芦荟苷0.31 g/L和绿原酸2.5 g/L,FIC=1。随着混合液浓度的升高,变异链球菌菌液的△pH及OD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显示随混合液浓度增加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结构变稀疏,活菌数量减少。 结论 芦荟苷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具有相加作用,较各自的单组分用药在更低浓度即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及黏附。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体外探讨环丙沙星(CIP)、阿米卡星(AMK)、头孢他啶(CAZ)两两联合是否有利于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体的产生。方法分别应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和棋盘格法测定单独以及联合之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单独及联合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并计算选择指数(SI)即MPC/MIC,根据SI下降的程度来判断防耐药突变能力。结果CIP、AMK、CAZ单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SI分别为16、16、>32。两两联合后各自单药的SI分别为:CIP+AMK (CIP 8,AMK 4); CIP+CAZ (CIP 4,CAZ 8);AMK+CAZ(AMK 8,CAZ 4)。结论以上3种药物任意两两联合均可以降低单独用药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SI,有利于防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牡荆素与抗生素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 铜绿假单胞菌对应各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利用96 孔细胞培养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探讨牡荆素单独使用 及与抗生素联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结果 当牡荆素的浓度≥ 31.25 μg/ml 时,能抑制PAO1 生物 膜的形成,使生物膜的总量从100% 减少到(80.00±4.62)%,且随着牡荆素的浓度增高,其抑制能力越强;4 种 抗生素头孢他啶(CAZ)、环丙沙星(CIP)、庆大霉素(GEN)和左旋氧氟沙星(OFLX)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分别为0.5、0.5、2.0 和8.0 μg/ml ;亚抑菌浓度的CAZ、CIP、GEN 和OFLX 与牡荆素联用时能协同抑制 PAO1 生物膜的形成,分别使生物膜的总量从100% 下降至(39.38±5.32)%、(40.31±2.95)%、(23.31±3.95) % 和(50.23±3.14)%。结论 牡荆素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且与抗生素联用时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的:探讨巯乙磺酸钠(mesna)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F)的影响及其联合环丙沙星(CIP)对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方法: 微量稀释法检测 mesna和CIP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后分为对照组、低浓度mesna组及高浓度mesna组,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 采集并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SA) 定量分析mesna对铜绿假单胞菌BF作用后的结构参数; 铜绿假单胞菌BF再次分为mesna组、CIP组及CIP联合mesna组,用CLSM采集BF图像并结合Amira 5.2三维重建软件定性分析mesna单独及联合CIP对成熟铜绿假单胞菌BF的作用;以棋盘设计,将不同浓度的mesna (0、0.5、1.0、2.0、4.0 g•L-1)和不同浓度的CIP(浓度依次为(0、1/2、1、2、4和8 MIC)两两组合,平板计数法检测mesna单独及与CIP联用后BF内活菌数。结果: mesna对PAO1的 MIC为10 g•L-1,CIP对PAO1的MIC为0.125 mg•L-1; CLSM图像经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esna能使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和结构熵均减少(P<0.01),区域孔率增加(P<0.01),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效应更明显(P<0.01);CLSM图像经三维重建后可见,单用mesna(2 g•L-1), BF内细菌密集层叠,厚度较厚,可见大量活菌,未见明显死菌;单用CIP(2MIC),BF内仍可见大量活菌,死菌数少; mesna(2 g•L-1)联合CIP(2 MIC)组可见BF细菌稀疏、厚度薄,活菌数少,BF内可见大量死菌;单用2 g•L-1mesna能使BF中的活菌数减少(P<0.05),单用2MIC CIP可使BF中活菌数降低(P<0.05), 1 g•L-1 mesna与1 MIC的CIP联合应用可使BF上的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mesna能破坏铜绿假单胞菌BF形态结构,mesna与CIP存在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没食子鞣质及其有效提取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中葡萄糖转移酶(GTF)活性的影响及其防龋的作用。方法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粗酶,Neson-Somogyi 法测定还原糖,G250微量蛋白定量 GTF 还原糖计算 GTF 活性单位,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空白组),阳性对照组(为没有干预处理形成的细菌生物膜),没食子鞣质组和有效提取物(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组。评价实验药物没食子鞣质和有效提取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中GTF 活性的影响。结果经没食子鞣质及其有效提取物作用后,没食子鞣质组24 h 的口腔细菌生物膜中 GTF 活性为(0.0186±0.077),有效提取物组 GTF 活性为(0.0527±0.035),GTF 的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组 GTF 活性(0.6601±0.20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实验药物没食子鞣质及其有效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细菌生物膜中 GTF 活性而发挥防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熊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二倍稀释法测定熊果酸与左氧氟沙星对S.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紫外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生成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结构.结果 熊果酸对S.aureus的MIC为0.27 mmol/L,左氧氟沙星的为0.000 6 mmol/L,不同浓度熊果酸不仅对S.aureus浮游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能显著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并呈浓度依赖性;与左氧氟沙星和熊果酸单独应用相比,熊果酸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更能显著抑制S.aureus生物膜形成,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熊果酸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对抑制S.aureus生物膜形成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奈达铂(nedaplatin,NDP)联合β-榄香烯(β-elemene)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宫颈癌HeLa细胞,分别将奈达铂(浓度为7.5,15,30,45,60 μg/ml),β-榄香烯(浓度为25,50,100,150,200 μg/ml),单独作用于HeLa细胞后24h、48h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并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奈达铂15μg/ml,β-榄香烯150 μg/ml),进行联合用药,加药24 h、48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 h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①MTT法显示不同浓度β-榄香烯作用HeLa细胞24 h、48 h后,其增殖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奈达铂组除24h时7.5 μg/ml和15 μg/ml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组增殖抑制率均明显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P<0.05).②联合用药(奈达铂15 μg/ml,β-榄香烯150 μg/ml)时,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单独用药(P<0.01). 结论 奈达铂、β-榄香烯单独或二者联合作用均能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且联合应用的作用显著高于单独用药,可协同促进HeLa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实验药物没食子鞣质及有效提取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整体生物量的影响.方法:将附着于材料表面的细菌生物膜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半定量可见光测定OD值的方法,研究和评估实验药物没食子鞣质及有效提取物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生物密度的影响.结果:口腔细菌生物膜生长在体外表现出缓慢的非线性生长趋势,48~72 h出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台期.没食子鞣质及有效提取物对细菌生物膜都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提高而明显,药物对12 h细菌生物膜的影响最有效,对48 h成熟生物膜作用最小.结论:没食子鞣质及有效提取物能够减低口腔细菌生物膜在材料表面的整体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两性霉素B对假丝酵母菌与乳杆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就诊患者阴道来源的4株假丝酵母菌及4株乳杆菌,测定其不同时期生物膜形成能力,并观察其生物膜形成情况。分别测定两性霉素B对假丝酵母菌及乳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抑制生物膜浓度(MBIC),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两性霉素B对上述菌生物膜的作用。结果 白假丝酵母菌及卷曲乳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48 h高于24 h(P<0.05),7号乳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48 h高于72 h(P<0.05)。两性霉素B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IC值为0.125 00μg/ml;1、3、4号假丝酵母菌在两性霉素B浓度为2μg/ml时生物膜形成能力低于阳性对照组(两性霉素B浓度为0μg/ml时)(P<0.05),均与后续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性霉素B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BIC值为2μg/ml。两性霉素B对卷曲乳杆菌无抑制作用;除7号乳杆菌在两性霉素B浓度为1、8、16μg/ml时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外,其余各卷曲乳杆菌在各浓度生物膜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巯乙磺酸钠(Mesna)对大肠杆菌生物膜(biofilm,BF)形成的影响,以及单独及联合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对大肠杆菌BF的作用。方法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Mesna、CIP的最低抑菌浓度,扫描电镜观察Mes-na对大肠杆菌BF形成的作用,平板计数法检测Mesna单独及与CIP联用后BF内活菌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Mesna对已形成的大肠杆菌BF空间结构的影响并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定量分析BF结构参数。结果 Mesna能减少BF中基质样物质以及被膜的厚度;单用Mesna(8 mg/ml)才能使BF中的活菌数减少(P<0.05),单用CIP 1MIC才可使BF中活菌数降低(P<0.05),小剂量Mesna(1 mg/ml)与1/2 MIC的CIP联合应用就可使BF上的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CLSM图像显示经Mesna作用后的BF厚度逐渐减少,密度逐渐稀疏;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5 mg/ml Mesna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均减少(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2 mg/mlMesna干预后,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结论 Mesna能够抑制大肠杆菌BF形成,破坏成熟大肠杆菌BF形态结构;Mesna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增强其杀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桂皮醛联合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ethiciline-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 生物膜的影响.方法 96孔板法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5923和5株临床分离MRSA菌株的体外生物膜模型, 结晶紫半定量法检测其成膜能力;选取标准菌株和强成膜临床菌株为实验菌株, 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 (TTC) 法确定药物单用及联用的最低抑菌浓度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出两药联用的最小抑膜浓度 (s MIC) .结果 96孔板培养3 d可见成熟生物膜形成, 结晶紫半定量法测得编号为16187的实验菌株有较强的产生物膜能力;桂皮醛和万古霉素对标准菌株的MIC为256μg/m L和1μg/m L, 对MRSA16187菌株的MIC为128μg/m L和0.5μg/m L, 两药联用对标准菌株的MIC为16μg/m L和0.06μg/m L, 对MRSA16187菌株的MIC为16μg/m L和0.03μg/m L;MRSA16187在桂皮醛和万古霉素联用与单独用药后s MIC5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5和P<0.05) , s MIC9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5和P<0.05) ;ATCC25923在桂皮醛和万古霉素联用与单独用药后s MIC5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5和P<0.05) , s MIC90相比差别有显著性 (P<0.05和P<0.01) .结论 桂皮醛能显著增强万古霉素抗MRSA生物膜的作用, 且两药具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h2单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方法 通过96孔细胞培养板构建S.aureus生物被膜,探讨Rh2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通过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探讨Rh2对S.aureus黏附素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将Rh2与抗生素环丙沙星(CIP)、庆大霉素(GEN)和万古霉素(VAN)联用,采用96孔细胞培养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探讨其与抗生素之间是否存在协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 结果 Rh2对S.aureus浮游菌的增殖无影响,但5 μg/mL的Rh2能显著降低S.aureus生物被膜的形成量(P<0.05),且具有剂量依赖性;10 μg/mL的Rh2能显著抑制S.aureus黏附相关基因icaA、icaCicaD的表达(P均<0.05);此外,10 μg/mL的Rh2可显著促进亚抑菌浓度CIP、GEN和VAN抑制S.aureus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P均<0.01)。 结论 人参皂苷Rh2单体能通过抑制S.aureus黏附相关基因icaA、icaCicaD的表达而抑制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能显著促进CIP、GEN和VAN抑制S.aureus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meropenem,MEM)分别与依替米星(etimicin,ETM)、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联合用药对临床分离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hipledrugresistantpseudomonasaeruginosa,MDRP)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38株临床分离的MDRP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抑菌指数(FIC指数)判断联合抑菌效应。结果MEM与ETM联用后,63.2%为协同作用,36.8%为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MEM与CIP联用后,73.5%为协同作用,21.2%为相加作用,5.3%为无关作用,没有拮抗作用。上述药物联用后,各药MIC50及MIC90均明显降低,浓度一累积抑菌率曲线均表现为左移。结论MEM分别与ETM、CIP联用对MDRP体外联合抗菌效应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感方单用及联合头孢噻肟对肺炎克雷伯菌( KP)生物被膜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二倍稀释法测定肺感方及头孢噻肟对KP标准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制备KP菌悬液及灭菌载体,将灭菌载体放入含有菌悬液的无菌24孔板内37℃恒温培养以建立体外生物被膜模型。实验分为模型组(灭菌生理盐水)、1/4 MIC 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头孢噻肟+1/4 MIC肺感方组。每组均在建模时、建模第3天和第7天加入相应干预药物,在建模第3天和第7天银染法鉴定生物被膜,并采用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受试菌株建模3 d时可形成生物被膜,7 d时可形成较稳定生物被膜。在建模第3天及第7天,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1/4 MIC肺感方组的生物被膜菌丝粘连及细菌团块形成依次减少;建模第7天,模型组、1/4 MIC肺感方组、1/4 MIC头孢噻肟组、1/4 MIC肺感方+1/4 MIC头孢噻肟组生物被膜活菌数依次减少(P<0.05)。结论1/4 MIC肺感方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并可破坏已形成生物被膜,联合1/4 MIC头孢噻肟时作用更为显著,两药具有协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鲍曼不动杆菌在烧伤患者气管套管(ETT)内细菌生物膜(BF)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方法烧伤患者ETT内壁取样(临床菌株),Vitek2快速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9株鲍曼不动杆菌且均为泛耐药菌株。临床菌株分别于体外培养12、24、48、72h,改良微孔法进行BF半定量黏附试验;FITC-ConA/PI荧光双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并测定成熟BF厚度;以标准菌株鲍曼不动杆菌(ATCC19606)作为对照。于ETT拔除时收集并制备套管内壁标本,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BF半定量黏附试验结果显示,临床菌株黏附力在体外培养24~48h时达到高峰,且各时相点均显著大于标准菌株(P〈0.05);CLSM动态观察发现,临床菌株在体外培养48h左右形成成熟BF,其厚度均显著大于标准菌株(P〈0.05);ETT内壁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成熟BF呈团状簇集,细菌被大量胞外多糖复合物包埋并融合呈片状。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能在烧伤患者ETT内壁形成BF,且具有成熟早、数量多、黏附能力强的特点,是烧伤后ETT相关感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To explore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ymoquinone (TQ), a quinone extracted from Nigella sativa.Method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May 2019 to March 2020 at 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s, College of Applied Medical Sciences, King Khalid University, Abha, Saudi Arabia.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 of TQ were determined using an agar well diffusion method and broth microdilution assays, an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using antibiotics in parallel. The disruptive effect of TQ on bacterial cell membranes was determin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antivirulence properties of TQ, which include 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adherence and biofilm formation assays, respectively.Results:Thymoquinone demonstrated bactericidal efficacy against 4/14 bacterial strains, with MIC range of 1.04-8.3 µg/mL and and MBC range of 10.41–66.66 µg/mL. Thymoquinone showed synergism against Klebsiella pneumoniae,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12228),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sted antibiotics. Thymoquinone inhibited bacterial adhesion by 39%-54%, 48%-68%, and 61%-81% at 0.5 × MIC, 1 × MIC, and 2 × MIC, respectively. The tested bacterial strain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biofilm formation after treatment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TQ for 24 and 48 hours.Conclusion:The combinatory effect of TQ with antimicrobial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developing new antimicrobial therapy regimens to overcome multidrug-resista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