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冯青  柳井杜莎  黄一珊  傅延龄 《中草药》2013,44(9):1211-1214
通过对日本汉方685首处方进行研究,探讨了我国经方常用50味药(Top 50)在汉方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日本汉方中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41味与Top 50相同.在Top 50中,超过80%的药物在日本汉方临床的平均用量在2~5 g,约有33%的药物最小剂量不足1 g/d,约84%的药物最大剂量<10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5 g/d.  相似文献   

2.
宋佳  傅延龄 《天津中医药》2011,28(4):312-314
通过对《石山医案》中出现的92首内服汤剂处方进行研究,总结出汪机临床常用的17味药物及其剂量分布情况。其中以补气药出现频次最高,剂量最大。结合医案总结了汪机用药特色主要有三方面:取法东垣,善用参芪,且常重用参芪;师法丹溪,滋阴清热,用量保守;佐使之药,引经和药,用量审慎。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韩医713首处方的数据研究,探讨了经方常用50味药物(Top50)在韩医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药物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结果表明:韩医用药频次位于前15味的药物与张仲景使用频次最高15味药物有9味相同,与明代医生使用频次最高前15位药物有14味相同。Top50在韩医临床的平均剂量范围有80%的药物在3g/日~6g/日之间;83%的药物最小量不超过2g/日;85%药物的最大量不超过30g/日。  相似文献   

4.
冯青  徐大基  陈丽名  马浔  傅延龄 《中草药》2014,45(3):443-446
通过对555首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探讨了《伤寒杂病论》方剂中出现频次排列在前50味的药物(Top 50)在香港地区临床的用量情况,包括用药频次、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平均用量。分析表明香港中医师使用频次排列前50味的药物有26味与Top 50相同。香港中医师临床处方中超过58%药物的平均剂量在10~20 g/d;70%的药物最小剂量在2~6 g/d;90%的药物最大使用剂量≥15 g/d;超过50%的药物剂量差值≥15 g/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石室秘录》中茯苓类方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处方的化裁提供必要参考。方法: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R语言、IBM Modeler等数据挖掘软件对《石室秘录》中的茯苓类方药物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石室秘录》茯苓类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40味,使用频率居前六位的药物为茯苓、白术、人参、甘草、陈皮、白芍。用药主要涉及15个种类,其中前五类分别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共得出28条关联规则,9个聚类新方。结论:《石室秘录》中茯苓类方的处方立法以补血填精、益气温阳、疏肝益脾、清热解表、利水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6.
对《小品方》中83首汤剂进行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手段,总结出常用药物共12味,并分析其剂量分布情况.12味常用药物出现频次大于10次,9味药物的常用剂量值和平均剂量值在27.6g左右;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多为13.8g,上限值多为41.4g;剂量分布区间较为广泛,从3.45g至441.6g,剂量差值达438g,多数药物用量远远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细辛在《本草别说》完成之前的历代临床汤剂中的用量特点,为细辛临床汤剂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建立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至宋代的《本草别说》(公元约200年至1092年)细辛汤剂用量数据库,选取各个朝代最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包括细辛汤剂的方名、细辛药量、加水量、服法等。统计汤剂中细辛出现的频次、最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结果 :整个汉代、两晋、隋唐时期,汤剂中细辛的用量范围很大,平均用量均在20g以上,最常用量在13g至41g之间;至北宋时期,由于煮散剂的普及应用,与其他药物一样,细辛用量明显下降,其在汤剂中的使用频次也显著减少。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本草别说》以前800多年中含细辛方剂的分析,得出细辛在汤剂中的用量远大于李时珍所说的"不过钱"和《药典》中的1~3g。  相似文献   

8.
赵有 《中医药学报》2000,28(5):40-41
人参味甘微苦 ,大补元气 ,救逆固脱 ,善治一切虚证 ,是中医治疗急证和虚劳杂症的主要药物。清代陈士铎应用人参的经验颇为丰富 ,在《石室秘录》一书中 ,大部分处方均有人参 ,且用量较大 ,很有独到之处 ,为继承发扬陈士铎应用人参的经验 ,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和学习体会 ,将其运用人参的特点总结如下。1 补气祛痰  陈氏曰 :“盖痰之生也 ,由于气虚” ,他认为凡痰之产生 ,皆由于气虚不化 ,津液停聚而成 ,因此治疗痰证强调益气化痰 ,“人参既是益气之神剂 ,又是祛痰之妙药” ,故常用人参配伍祛痰药以治之。  如中风、厥证出现突然昏倒 ,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东医寿世保元》对韩国朝鲜末期医家李济马临床方药用量规律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李济马著作《东医寿世保元》中的新定方剂处方,统计处方中单味药使用频次及四象体质(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各类方中药物频次、方剂组成药味数、每服剂量及药物用量。结果共计60首新定方的100味药物纳入分析。出现频次前5位药物依次为大枣、炙甘草、白芍、陈皮、生姜,每味药平均用量分别为2枚、1钱、1.53钱、1钱、3片;少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大枣、炙甘草、白芍,少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防风、荆芥、泽泻,太阴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桔梗、黄芩、麦冬,太阳人用药频次前3位为芦根、木瓜、葡萄根。60首方剂药味组成以6~10味最多共43首,占71.67%;每服剂量6~20钱,平均为12.22钱,以10~15钱最多共34首,占56.67%。结论李济马临床组方用药特点为药味少、用量小、毎服剂量小,其组方用药至今仍为韩国医家临床常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方剂计量指标的运用,尝试从药物剂量方面揭示全国名老中医何复东临证遣药药量特点。方法:建立何复东处方数据库后,随机抽取处方200张,计算方剂用药总量、方剂用药总量均值、方剂用药总量标准差、最大方剂用药量、最小方剂用药量、方剂平均单药剂量均值、方剂平均单药剂量标准差、单药最大相对药量、单药最小相对药量、单药相对药量均值、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标准差、20味常用药物最大用药量、20味常用药物最小用药量、20味常用药物用药量均值、20味常用药物用药量标准差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随机抽取的200张处方方剂用药总量为69878.88g,方剂用药均值为349.39g,标准差为128.25g。其中用药量最大的方剂用药剂量为956g,用药剂量最小的方剂为28g,极差为928g。方剂平均单药剂量均值21.53g,标准差7.97g。使用频次最高的20味药物依次为巴戟天、葛根、甘草、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紫河车、桂枝、土元、当归、何首乌、黄连、知母、锁阳、鹿茸、黄芩、川芎、钩藤、天麻、石决明。这20味药物用药频率占所有药物频率的47.58%。对照药典的药物剂量进行了20味药物相对药量分析,单药最大相对药量除何首乌小于药典剂量上限、石决明为药典剂量上限1.33倍以外,其余18味药用量均在药典最大用量的两倍以上,紫河车最大用药剂量高达药典最大用药剂量的11.11倍,钩藤为7.5倍,土元、川芎、黄连在4.0~5.0倍,桂枝、黄芩、鹿茸、补骨脂、甘草、当归、知母、天麻、葛根、巴戟天、淫羊藿、锁阳、仙茅在2.0~3.9倍。从单药最小相对药量来看紫河车最小用药剂量高达药典最小用药剂量的8.89倍,淫羊藿、锁阳、仙茅、何首乌最小剂量低于药典剂量下限,其余15味药物均在1.0~2.5倍之间。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显示除何首乌单药相对药量均值小于药典用量均值外,其余均高于药典均值,在1.0~1.9倍的有知母、巴戟天、淫羊藿、锁阳、石决明等5味药物,其余14味药物均在药典用量均值2倍以上,其中紫河车达8.91倍。单药相对药量均值标准差分布在0~2.85。结论:何老临证用药具有剂量偏大、喜用重剂、超出常规、灵活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三七、白及药对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测定三七单煎液及不同配伍比例(1∶0.5,1∶1,1∶2)三七与白及合煎液中具有脂肪酶抑制作用的活性成分——(20S)-人参皂苷Rg3和人参皂苷Rh4的含量,并探讨两药配伍后对三七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色谱方法为Lichrospher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30℃;流速为1 m L·min-1。结果发现,与三七单煎液相比,三七、白及合煎液中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h4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与配伍白及量呈正比;合煎液中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三七皂苷R1的色谱峰均较三七单煎液的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表明三七与白及配伍后,合煎液中(20S)-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h4的含量较单煎液显著增加,推测白及中的有关成分可促进其它人参皂苷进行转化,该结果为拓展制备(20S)-人参皂Rg3、人参皂苷Rh4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参五灵脂配伍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耀邦  郭国华 《中药材》1994,17(8):34-36
采用正常小鼠进行人参五灵脂配伍免疫实验。通过以人参煎取液、五灵脂煎取液各5g/kg,人参五灵脂合煎液5g/kg,10g/kg(总含药量)灌胃给药7天后,发现各给药组对正常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单核吞噬细胞系吞噬功能、溶血素抗体形成均有显著增强作用(P<0.05,P<0.01)。配伍组与人参、五灵脂单煎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即人参五灵脂配伍后未呈免疫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连与人参不同配伍剂量对水煎液中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含量的影响。方法:人参黄连分别按1∶0,2∶1,1.5∶1,0.5∶1比例配伍,煎煮制备水煎液,采用HPLC测定不同配伍剂量水煎液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结果:人参-黄连不同配伍样品中盐酸小檗碱质量分数分别为36.68,39.41,44.33 mg·g-1,盐酸药根碱分别为8.607,8.349,10.790 mg·g-1,二者含量随人参用量的减少而增加。结论:黄连-人参配伍后不利于盐酸小檗碱和盐酸药根碱的溶出,按0.5∶1配伍时黄连中2种生物碱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4.
人参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参是常用传统中药之一,主要分为水参、生晒参和红参.本文概述它们所含人参皂苷成分的研究,分析其人参皂苷结构类型特点,为确定它们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水参和生晒参的人参皂苷苷元具有结构类型单一的特点,包括原人参二醇、原人参三醇和齐墩果酸3种类型,而红参中的人参皂苷苷元具有结构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它们与其生物活性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圣济总录·诸风门》神志病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以诸风门记载医论为理论基础,分析神志病的病因病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中的方剂分析模块,总结神志病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分类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为补虚药、安神药、解表药,高频药物排名前11位的有人参、炙甘草、茯苓、防风、远志、朱砂、桂枝、牛黄、茯神、麝香、冰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配伍有人参配伍茯神、茯苓、远志、炙甘草,朱砂配伍麝香、冰片、牛黄。结论:"五脏虚损,风邪乘之"是诸风门神志病证的核心病机。安精神,定魂魄,首选人参;补五脏,安神益智,人参配炙甘草、远志、茯苓;补肝气,助升发,桂枝配干姜;散风邪,疏肝气,佐以防风;窍闭神昏,开窍醒神,朱砂配麝香、冰片、牛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金匮要略》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并与《伤寒论》的方合并后找出《伤寒杂病论》中单药和药对的使用规律和特点,最终找出张仲景的用药规律。方法:对《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中的方(除单方)分别采用双向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的方法,分4组统计出单药和药对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找出支持度高于0.1的单药和支持度、置信度高于0.05的药对。结果:1,3组前6位高频单药有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半夏、芍药;2,4组有桂枝、半夏、芍药、茯苓、干姜、人参;2组前6位高频药对有桂枝、芍药;半夏、干姜;桂枝、茯苓;桂枝、白术;人参、桂枝;人参、半夏;4组有桂枝、芍药;人参、半夏;人参、桂枝;人参、干姜;桂枝、茯苓;桂枝、麻黄。结论:《金匮要略》用药多温,重扶阳;张仲景治内科杂病,侧重补虚,扶正祛邪,治外感病,偏向驱邪,常用解表法;始终保脾胃,重后天之本;药物使用有明显的核心倾向,形成以核心药物为主体,以常用药对为纽带的方族;从所使用的核心药物、常用药对来看,《伤寒论》、《金匮要略》处方用药大体一致,后者用药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7.
采用薄层层析法,对珠子参、人参及三七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珠子参根茎总皂甙接近人参;茎叶总皂甙则与三七的成分相似。又对珠子参全草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取、精制,薄层层析,从而选捧出较优的提取工艺:60%乙醇提取、精制,总提取物得率达17.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药对黄连-黄芩在泻心汤和葛根芩连汤组方不同配伍情况下其中所含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以乙腈-10 mmol·mL-1甲酸铵溶液(内含0.2%三乙胺,用甲酸调pH到4.0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结果:组方中黄芩、大黄、甘草使黄连中小檗碱、巴马汀含量降低,葛根使小檗碱、巴马汀含量增加。组方配伍中黄连使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降低,大黄和甘草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但使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降低;葛根使黄芩苷含量降低,但使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增加。结论:该方法可以有效鉴定泻心汤和葛根汤中5种成分,不同配伍对5种有效成分含量有影响增加。  相似文献   

19.
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的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后,雷公藤中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的溶出规律,从化学角度探索其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为雷公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药味组合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络通痹全方、雷公藤各配伍组合中雷公藤甲素溶出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雷公藤单味药、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青风藤进行化学成分的全成分分析,比较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在雷公藤投料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甲素溶出的趋势为:全方去三七>全方去青风藤 >全方去地黄 >全方去僵蚕 >全方;青风藤配伍雷公藤 >单味雷公藤 >地黄配伍雷公藤 >僵蚕配伍雷公藤 >三七配伍雷公藤;统计分析表明,三七能明显降低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青风藤能显著增加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全成分分析研究中,雷公藤配伍三七,配伍青风藤后与雷公藤药材及单味药提取物相比,溶出规律与前述结果一致。结论:通过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溶出含量变化可以初步推断,三七配伍雷公藤能降低雷公藤的毒性,而青风藤配伍雷公藤能增强雷公藤的毒性。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马秉亮  马越鸣  严东明  王天明  石荣  谭波 《中草药》2007,38(11):1690-1693
目的对泻心汤不同配伍抗炎作用进行研究,以阐明该方的配伍原理。方法采用脂多糖(LPS)小鼠急性炎症模型,以血清NO浓度变化作为炎症指标,观察ig泻心汤生药18g/kg对血清NO浓度经时变化的影响;ig泻心汤生药4.5、9、18g/kg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按正交设计,观察ig泻心汤不同配伍,即大黄、黄连、黄芩、大黄 黄连、大黄 黄芩、黄连 黄芩、全方(全方组生药18g/kg,其余各组按照在全方中的等量生药剂量给药)对血清NO浓度的影响。结果泻心汤给药后小鼠血清NO浓度均较对应时间点模型组低,6h差异显著,12、15h差异非常显著;泻心汤各剂量组小鼠血清NO浓度均较模型组低,高剂量组差异显著;不同配伍结果显示,除黄连组外,各给药组血清NO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正交分析表明,在抗炎方面,大黄为该方第一要药,黄芩其次,黄芩与大黄有协同作用,黄连无明显作用及影响。结论在抗炎方面,泻心汤中大黄为第一要药,黄芩其次,黄芩与大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