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幼年性息肉(JP)又称为潴留性息肉,是儿童最常见的结直肠息肉类型,也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成人发病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设备及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结直肠JP的检出率有逐渐上升趋势。通常认为JP是一种肠道良性错构瘤性病变,但也可引起下消化道大出血、贫血、肠套叠、肠梗阻等并发症,且国内外文献中均有关于JP癌变的报道,因此需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实现早期诊治。本文就JP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疗方法、癌变风险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4例结、直肠幼年性息肉的分析苏州市人防公司卫生所张达栋苏州市第三医院王凤鸣幼年性息肉90%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成人少见,故称之为"幼年性息肉".苏州市第三医院在近10年中,共检出结、直肠息肉310例,经病理确诊为幼年性息肉34例,本文就其特点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幼年性息肉流行病学、临床及内镜表现、治疗过程特点,以及幼年性息肉恶变可能性及随访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1年8月至2006年4月经肠镜检查发现,镜下息肉电凝切除,病理确诊的12例幼年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均有无痛性血便,病程1 d至1 年,息肉平均直径15mm,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证实为幼年性息肉,1例伴轻度非典型增生,1例伴小脓肿形成,未见幼年性息肉恶变。结论本组病例幼年性息肉91.7%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内镜下诊断和治疗为有效手段,本病恶变少见,但应进行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直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广基无蒂。大量资料证明大多数结肠癌来自腺瘤样息肉。临床诊断的结直肠息内在病理学上包括肿瘤性息肉(即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 Jeghers息肉等)和炎症性息肉(血吸虫性息肉、炎症性假息肉等)。认识这些癌前病变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结直肠癌的危险性评估以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17岁。发现腹部包块2月入院。有长期腹胀、便秘史,无血便。家族史不详。查体:颈部皮肤见片状白斑,双侧上肢有小片深棕色色素沉着。无手指、足趾异常。全腹CT扫描:增强动脉期(A、B、C、D),显示直肠、乙状结肠内有多处、多个结节样病灶成簇分布,有明显强化。降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内巨大肿块呈不均匀强化,病变已越出浆膜层,侵及肠道周围,局部肠腔狭窄或闭塞。肝右叶内转移性病灶,小肠腔内未见明显类似的结节样病变。CT诊断:家族性息肉综合征;幼年型息肉病可能。结肠内镜检查:未能到达降结肠病变的近侧。病理活检诊断:直肠、乙状…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胰腺多房性潴留性囊肿极为罕见,我科收治1例,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9岁,因发现右上腹包块11d入院,缘于11d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上腹痛,仅局限于右上腹部,无肩背部放散痛,伴间歇性发热,体温最高达38.3℃,经抗炎,对症治疗无效.并逐渐可触及右上腹有一肿块,在当地医院行穿刺检查为脓血性液体.镜检发现炎性细胞,B超示:胆囊窝下方及右肾内侧及腹腔动脉,下腔静脉外前方可见异常区,大小约9.1cm×6.6cm×7.6cm,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内呈蜂窝状,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CT示:右上腹部上腔静脉前方6.0cm×9.0cm肿块和周围组织粘…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胃肠道腺瘤性多发息肉的生成与气机阻滞,气滞血瘀有关。息肉的病机大概总结为:气滞、痰凝、血瘀。治宜理气行滞,化痰、活血祛瘀。临床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痰湿壅盛所致的脾胃系疾病,功能理气化痰和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息肉的分布、大小等与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息肉恶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对内镜下高频电摘除的56例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单发或多发消化道息肉进行病理分析。结果:1例胃息肉怀疑癌变,失去随访。1例肠息肉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随访1年未复发,余病例无复发。结论:内镜检查对腺瘤性息肉及早期癌的诊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病例 男,22岁,于2003年10月15日晨4时在睡眠中突然上腹部剧烈疼痛惊醒,随即去医院急诊就医,查体:上腹部有一7cm长手术瘢痕(既往曾因胰腺炎性肿块行胆总管改道术),剑突下深压痛,体温正常;化验检查:WBC9.6×109/L,GR82%,血淀粉酶1500iU/ml,临床诊断:“急性胰腺炎”。空腹B超检查:肝、脾大小、回声正常,包膜光滑,胆囊未显示,胆道无扩张,在左侧肝内胆管查见较多不规则强回声灶(时而游离),胰腺形态欠清晰,实质回声不均匀,在胰头区查见数个团状强回声,胰体前方查见4.5cm×3.3cm大的囊性肿块,囊内见局灶絮状稍强回声,主胰管显示不完整,内径约0… 相似文献
11.
12.
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0岁以上者为老年组,60岁以下者为中青年组。比较两组患者息肉部位、大小与病理类型及癌变率的关系。结果两组左半结肠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右半结肠(P〈0.05),其中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其中以管状腺瘤最多,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P〈0.05);体积大的息肉癌变率较高。结论老年人结肠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癌变率与息肉的体积、绒毛成分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结直肠锯齿状息肉(SP)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 年9 月-2016 年5 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内镜中心检出的232 例结直肠SP 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采用χ2 检验对SP 不同病理分型的内镜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232 例SP 患者,男153 例,女79 例;年龄18 ~ 86 岁,平均(52.38±12.67)岁。共检出251 枚SPs,增生性息肉(HP)165 枚(65.7%)、无蒂锯齿状腺瘤/ 息肉(SSA/P)85 枚(33.9%)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 枚(0.4%)。HP 和SSA/P 在息肉分布部位、大小及形态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8、37.98 和74.83,均P =0.000)。85 枚SSA/P 中,伴和未伴细胞异型增生型分别为66 枚(77.6%)和19 枚(22.4%)。两者息肉形态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P =0.015),而息肉分布部位及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 和1.56,P =0.932 和0.211)。结论 HP 和SSA/P 有其自身的内镜特点,结合息肉部位、大小及形态有助于区分。而SSA/P 不同病理分型的内镜特点,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对子宫内膜肌瘤样息肉 (MP)的临床病理学诊断技能。方法 分析 8例M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MP表面为粘膜 ,无腺体 ,中心为典型的子宫平滑肌瘤样结构 ;伴发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殖症、宫内膜癌和卵巢囊腺瘤及囊肿等。结论 MP实质为子宫内膜下较小的平滑肌瘤 ,因发生部位表浅 ,在重力和组织内压等因素的作用下 ,自子宫内膜脱出并牵拉周围子宫内膜致基底部逐渐延长变细形成。 相似文献
15.
228例大肠高危腺瘤性息肉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高危息肉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为内镜随访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按2006年美国大肠高危息肉判断标准,回顾性分析83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病理资料。结果发现结肠息肉患者1028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9.15%,其中病理资料完整者837例,男性515例,女性322例。腺瘤性息肉420例,占50.18%,其中管状腺瘤260例、绒毛状腺瘤99例、混合性腺瘤61例。非腺瘤性息肉417例,其中增生性息肉110例、炎性息肉307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息肉数目≥3个71例,息肉直径≥1cm共236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息肉癌变率为10.20%。剔除60例腺瘤癌变患者后,高危性腺瘤228例,低危性腺瘤132例。该部分息肉恶变情况有待今后随访得出相应结果。结论大肠高危息肉具有一定的内镜和病理特征,对大肠息肉切除后的规范筛查、诊断和合理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内膜息肉 (endometrialpolyp ,EP)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的安全性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1 1月至 2 0 0 2年 8月 ,在北京复兴医院宫腔镜中心门诊宫腔镜检查可疑EP并入院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transcervi calresectionofpolyp ,TCRP)的 1 0 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手术均 1次完成 ,无手术并发症 ,病理报告EP符合者 98例 ,宫腔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 90 .7%。术后随访 90例 ,EP所致月经增多者 84%症状改善 ,子宫不规则出血者 1 0 0 %症状改善 ,原发不孕者 2 6%术后妊娠成功。提示 :TCRP是治疗由于EP致月经紊乱 ,子宫不规则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TCRP术可发现非典型增生的EP及子宫内膜癌前病变 ,给予早期干预及治疗 ,积极预防子宫内膜癌。无症状的息肉患者 ,尤其是不孕症患者也应首选TCRP。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分析有病理诊断的大肠息肉,更好地认识老年与非老年大肠息肉的差别。方法:回顾整理连续4年内资料完整可用的老年大肠息肉病例。分析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息肉部位、数目、是否有蒂、黏膜情况、是否分叶、病理类型、息肉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等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及逐步logistic分析。结果:老年和非老年大肠息肉(不含幼年性息肉)在患者的性别,息肉的部位、是否有蒂、大小和不典型增生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意义;老年与非老年患者大肠息肉癌变或不典型增生率只有在光滑息肉中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和非老年大肠息肉(不含幼年性和错构性息肉)癌变或不典型增生均在大小、黏膜情况、病理类型、是否分叶状等因素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老年大肠息肉在部位的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逐步logistic分析显示,与老年和非老年息肉癌变或不典型增生独立相关的因素均为息肉的大小、病理类型、黏膜情况和是否有蒂。结论:老年和非老年大肠息肉是有差别的,但影响息肉癌变或不典型增生的因素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钟文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9,24(2):182-183
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术后极易复发。因此手术只能使患者有切肤之痛,而无根除之功。为减少病人手术之苦,延缓或控制鼻息肉复发,我科自1994年5月至1998年5月,用伯克纳(beclomethasonedipronateBDP)治疗鼻息肉切除术后38例,经4年随访观察,其复发率为13.15%比对照组(复发率为97.29%)差异有显著性(P<0.01).为减少鼻息肉复发,找到了一条方便、无痛苦、有效的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电子肠镜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Olympus PCF-Q260JI电子肠镜对108例患儿进行肠镜检查,术中发现息肉即在内镜下切除。对108例患儿的临床及肠镜检查资料进行整理及回顾性分析。结果108例肠镜检查中,105例顺利到达回盲部,检出病变者98例,其中最常见的病变是大肠息肉65例,息肉共计216枚。65例息肉患者行不同方式的切除术,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息肉以单发息肉为主,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息肉病理以幼年性息肉为主。结论大肠息肉是儿童肠镜检查重要病因,小儿肠镜检查安全,结果可靠,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